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09 21:47:34 下載試卷 標簽:心理 環境 報考技巧 哲理故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過程:
一、簡介玄奘、引入課題(見教學參考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己讀課文,圈化勾點。
自由讀課文,將自己認為寫的比較好的詞語和句子圈點勾畫出來;借助工具書或討論理解字詞,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記號。
2、學生分節讀課文,隨時糾正。
3、指名說說不理解的詞語。
4、整體把握,建立印象
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內容。
師相機板書:
玄奘:無法成名 方 丈 潛心苦修
決意離開 以林為喻,勸導點撥 終成名僧
三、學習寫字
1、 師重點指導
2、學生寫字
3、展示評議
四、布置作業
1、讀熟課文
2、查照關于玄奘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詞語。
3、能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領悟出一個要想成材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能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領悟出一個要想成材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主要內容,師再板書:
玄奘:無法成名 方 丈 潛心苦修
決意離開 以林為喻,勸導點撥 終成名僧
二、文本細讀、理解感悟
1、學習第一至三自然節——理解玄奘為什么要辭行。
法門寺是怎樣的一座寺廟?玄奘當初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快速閱讀課文的一至三節,畫出關鍵詞語說一說。
(1)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鐘暮鼓、香客如”流。
。2)理解玄奘之“難”:靜思養神、潛心修身,青燈黃卷、苦苦習經——想成材,理解勸說之“對”:名滿天下、水深龍多,出人頭地難;偏僻小寺、閱經讀卷,才華很快顯露。
。1) 理解辭行之“決”:點撥: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很多人都認為
寧可做蛇頭,不做龍尾,正是由于有這樣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離開。
2、學習第四至九節——理解方丈的啟發點撥。
當玄奘把這個想法告訴方丈時,方丈并沒有說一句挽留的話,卻讓玄奘選擇留在了法門寺,讀讀課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樣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讀讀課文討論一下。
。1) 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對話。
“ 玄奘認真思忖了好久,……愿做太陽”從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2) 方丈帶玄奘看了這兩處地方。課件出示一處小山頭,一處大林
子,大家來看,同樣是松樹,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3) 理解方丈與玄奘的第二次對話。
方丈的話很樸實,很自然,玄奘開始時也不明白,但細細琢磨一下,
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蘊涵著深刻的道理。找出方丈的語言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和同學交流。
指名讀一讀:出示重點內容齊讀: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他們就成了薪柴!
(4) 我感覺方丈很了不起,并沒有說一句要留下玄奘的話,卻讓玄
奘留了下來。仔細讀讀課文描寫方丈 的有關內容,想想他的哪些言行特別打動人?
交流:體會方丈的勸解技巧——巧妙設喻,兩相對比,深入淺出,以理服人。該怎樣讀這段話?試讀、指讀、評議、再讀。
(5) 一個人的成長與松樹的生長有著相同的道理。此時,面對法門
寺與野山小寺,你覺得玄奘應該作出怎樣的選擇呢?
四、回歸整體對比啟發
1、方丈帶玄奘到林子里去之前,曾經問他,原作太陽還是原作燭火,F在你覺得玄奘做了太陽還是做了燭火?
2、玄奘一心想出人頭地,如果玄奘選擇山野小寺會出人頭地嗎?
3、聽了方丈的話,玄奘終于走上了成功之路。這則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發?
五、嘗試辯論,促進遷移
出示:如今,人們有一種普遍的心理,那就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也就是選擇生存環境時,許多人都回選擇容易顯示自己才華的環境,這樣很容易出名。而這種想法與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恰恰相反,那是不是肯定不正確呢?我覺得看問題要一分為二,要全面地去看。課后,我們可以搜集有關的資料,來一場辯論。
板書設計: 玄奘:無法成名 方 丈 潛心苦修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