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4 16:38:42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教案 語文
一、教材簡介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冊中的一篇選學課文。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駱駝畫得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從而教育學生要愛動腦筋,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這樣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
二、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畫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三、教學課時: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宋朝有個皇帝叫趙佶,他很喜歡畫畫,常常出一句詩,讓前來考試的人畫畫,以此來選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句。那些考生不是畫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紅花,就是許多綠葉中插著一朵花。雖然他們的畫也符合詩意,但宋徽宗沒有一個滿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張畫時,不禁連聲叫好。只見畫上畫著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一位少女穿著一身綠裝在林子里蕩秋千,只有那張小嘴是紅紅的。
請問,宋徽宗剛開始為什么不滿意?看到最后一張畫時,為什么又連聲叫好呢?(附趙佶另一個畫畫故事)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學生齊讀課題,質疑。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反饋交流
(三)、隨題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找出起因與結果)
1、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3、屏幕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抽生讀。想一想為什么?
(三個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這些問題自己去找一找。
5、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1)、大徒弟畫了什么?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很多小駱駝)(密密麻麻)
(2)、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里看出多?(板書:許多駱駝頭)(許許多多)
(3)、三徒弟畫了什么?讀一讀畫的內容(板書:兩只在山谷中走)(說不清)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6、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畫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四人小組討論,后交流)
畫師是怎么評畫的呢?老師故意把畫師的話隱去,請你們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因為......所以......”來評評三位徒弟的畫,把畫師的話補充完整。
6、、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⑴讀一讀畫師的話
⑵理解“若隱若現”
⑶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
6、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7、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
8、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9、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
10、讀課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四)、拓展內容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⑴<<踏花歸來馬蹄香>>
你從哪里看出這個人的畫很有創(chuàng)意?他是怎么表現出香的?
⑵引言:關于趙佶皇帝以詩做畫的故事還有許多,比較有名的還有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詩句
(五)、考考你
1、導語:講了這么多創(chuàng)新的故事,老師也想考考你們有沒有創(chuàng)新思維。我們也來“畫駱駝”,比比誰畫得駱駝大。
2、啟發(fā):課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贏得了稱贊,現在我們要畫大,我們可以用--“以小襯大”的方法來表現。
3、]每人在白紙上畫,而后交流
4、總結道理:創(chuàng)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yǎng)起來的,要想擁有創(chuàng)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板書設計: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大徒弟許多小駱駝
畫師二徒弟許多駱駝頭
小徒弟兩只駱駝從山中走來
以少代多(妙)
課后反思:這是一篇自學課文,學習自學能力一點點地提高,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很快就能弄懂了課文的意思。通過引導學生找一找事情的起因結果,先找出畫師的要求、條件。一開始有學生說是畫駱駝。很快遭到了其它學生質疑,說應該是比多,我讓他們再仔細看課文,通過學生自己選擇多種方式讀第二自然段,很快有學生提出是“在三張同樣大小的紙上。”我沒有明確指出學生的不足,而是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的不足,如果三張大小不同的紙,就沒有比賽可言了。在一開始,講了趙佶皇帝的故事,看到學生很有興趣,又講了一個關于他的故事。學生很快領悟到其中的含義,揭示課題時,他們就十分有興趣。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