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5 15:06:31 下載試卷 標簽:二年級 教案 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長。
2.使學生掌握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能正確測量或畫出整厘米長的線段。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估測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紙條、作業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引入新課
1.師生談話
① 老師和學生比高矮,讓學生體會要知道物體的長度是多少必須量一量。
② 用喜歡的工具測量課桌面的長,讓學生體會要想得到統一、準確的測量結果。必須用尺子來測量。
③ 指出:尺的種類有很多(出示學生尺、鋼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紹名稱),今天我們先來認識學生尺。
2.出示學生尺,觀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討論)
① 交流:尺上有數;有很多長短不一的線;有字母“cm”。
② 講解:尺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叫做刻度線,每條長的刻度線下面或者旁邊都寫著數,第一條刻度線下面寫著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測量長度的常用單位,人們一般用它作單位量比較短的物體。
今天老師就帶領小朋友一起來認識厘米。(板書:認識厘米)
二、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1.認識1厘米
① 師:你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長嗎?
指出:0到1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問:從1到2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嗎?從2到3這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呢?
②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說一說:還有哪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
③ 提問:誰能用一句話說一說,在直尺上,哪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④ 小結:學生尺上相鄰的兩個數對應的刻度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2.體驗1厘米有多長。
① 仔細觀察1厘米的長度,并用手比劃一下,再記在腦子里。
② 取出寬是1厘米的硬紙條,提問:用這張紙條的寬和1厘米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一樣長)那么這根紙條的寬是多少呢?(1厘米)
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紙條輕輕夾住,再把紙條輕輕抽出,仔細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空隙,保持不動,再舉起手來互相看一看。
③ 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用手勢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
用硬紙條插進去校正一下。
④ 舉例:想一想,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長(或寬)大約是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師:小朋友已經找到了很多大約是1厘米長的物體,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兩個相鄰數之間的長度。那么2厘米就是尺上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3厘米、5厘米、8厘米?
4.測量物體長度
① 師:小朋友真聰明!那么你能說出下面物體的長各是幾厘米嗎?(出示書上例2圖)
提問:量的是什么?有多長?你怎么知道的?
② 師:小朋友已經會看圖說出物體的長度了,那么你們會用尺量出物體的長度嗎?
試著量一量剛才那根紙條的長是幾厘米。
教師詢問不同的答案,學生用實物投影儀演示不同的測量方法,教師逐一講評。
提問:你覺得在用尺量物體的長度時,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③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你們自己總結了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現在請大家用這個方法來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寬和一指的長。
5.用尺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① 提出要求: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段。
② 交流畫法,并明確:一般從0刻度開始畫起,畫到刻度4。
③ 練一練:畫一條7厘米長的線段。
畫好后,同桌交換測量檢驗。
三、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如果請你用厘米作單位來測量一下黑板較長邊的長度,你覺得怎么樣?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