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6 19:34:08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六年級 語文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導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么,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并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系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采用猜謎導入課題的方法。我說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說那是“月亮”。我說:“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于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著,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后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著“山谷中的謎是什么?謎底又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采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欲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初讀時,讓學生帶著質疑時的兩個問題充分地讀書,使閱讀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檢查初讀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猜字謎來打比方的話,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謎面?哪一部分是謎底?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爭著說謎面,猜謎底,課堂上呈現了生生互動的狀態,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體。這樣,不僅檢查了學生的初讀情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導生字“惟”的寫法),還理清了文章的條理。
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后,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閱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后,從文章的謎底著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著,我入情入景地范讀,讓學生心隨雪動。而后,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某一個感人的句子去讀,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征和品格。最后,要求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自己所讀懂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這樣,既是學生心靈的獨白,又是他們的個性的張揚,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帶著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斗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次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后,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最后,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寫一寫對“彎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句話的體會。
反思:課題的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閱讀重點片段時,指導太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借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其原因是指導學生理解雪松給人的啟示不夠透徹,在設計練習時,沒能很好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許這一練筆放在第二課時比較合理。
17、《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在蘇教版的第十二冊教材中,課文《山谷中的謎底》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文中通過兩個旅行者的發現,讓我們了解了山谷中的謎形成的原因,并由此而讓學生理解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在第二課時時,我抓住“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讓學生理解為什么雪松的彎曲值得人敬佩與學習,而漢*的彎曲就只能得到批判。學生答道:“心懷反彈的彎曲是一種策略,而沒有反彈的彎曲,只能得到毀滅。”并且學生舉了“忍辱負重”“退一步海闊天空”等例證談了對這句話的理解,達到了教學目標。
但捫心自問,本次教學的敗筆還有不少:
失敗一:教學上畫蛇添足。
由于第一課時時,我已經安排了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學生已經解決了“謎”“謎底”這里兩個問題,在第二課時時又對此進行了復習,完全沒有必要再次在
自學提示中出現這個問題,結果造成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
失敗二、朗讀體會一筆帶過
我記得于永正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堂應“讀”占鰲頭,要讓學生在讀中學,在讀中悟。而我呢,雖然也讓學生讀了課文,但讀的時間卻那么少。教師沒有能夠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設好橋梁。
失敗三:沒有把握課堂生成,教學評價過于單調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但是我卻沒能及時地對孩子的精彩發言給予高度的評價,也沒能對孩子言語中出現的漏洞進行有效的修補。比如,許婧然同學在談“越王勾踐”的例子時,我沒有對她的精彩發言加以肯定,也沒有繼續深挖,開拓孩子的思維;又比如,項爾賢同學說“布魯斯王子就像雪松,反抗了八次,終于成功了。”我卻說對此持保留意見。其實,當時引導一下:布魯斯王子具有雪松的反彈之心,再大的困難也壓不垮他。這樣就不會打擊孩子高高舉起的小手了。
學生在最后總結部分,我本想開闊學生思路,卻沒想到對學生的感悟產生了誤導。從本質上講,開闊學生思路不是壞事,“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是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讓學生感悟“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本身學生說的正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我卻說“正面斗爭也是需要的”從而對學生產生了誤導。對于這一點,我深感后悔。
以上皆說明本人的教學機智不足,需要多加鍛煉,亟待提高。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