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6 19:41:30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六年級 語文
【文本賞析】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里,存在著千姿百態的生命種類和千差萬別的生命形式。倘若你真誠地尊重與理解這個世界的豐富性-并潛心觀察與思索,那么獲得的將不僅僅是對事物本身的認識,還將從中領悟與感受到深刻的生命哲理,獲取豐富的人生啟迪。
《山谷中的謎底》便是這樣一篇破譯生命密碼的哲理美文。
一、引人人勝的故事
讀劉燕敏的作品,一開始,我們總是被其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從茫茫的撒哈拉沙漠(《從設定目標開始》)到遼闊的非洲草原(《清點生恬》),從2300年前的占埃及迪拉瑪的“魔鬼城之謎”(《埋藏了兩千年的真理》)到前不久美國梭羅博物館的網上測試(《什么是最好的生活》),這位來自江蘇徐州的女作家好像擁有一個水不帖竭的“故事泉”,她的筆下總能汩汩流淌出一個又一個引人人勝的故事。這些故事大多有正可考,它們穿越時空,給我們展示出一幅幅如此真實而又神奇的生命圖景。
“加拿人的魁北克省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開門見山的敘事風格一下子把我們拉人故事的情境,極大地激起了我們的閱讀期待。“山谷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松、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作者欲說還休,只言其現象,卻不道其原因,在我們興致勃勃的探秘之旅上設置了一個小小的懸念,讓我們疑團頓生,更加忍不住要一探究竟。接著,神秘的幕布揭開,真正的答案卻仍舊無從揭曉——“這一奇異的景觀始終是個謎,誰也不知道謎底是什么”。作者巧妙地根據讀者的心理把握敘事節奏,一波三折.帶來的是讀者‘閱讀加速度”的一次次提升,至此讀者的閱讀興趣終于因為不斷激起的好奇心噴涌而出。
謎底是什么呢?作者沒有直接揭曉,而是帶領我們真實地經歷了一次探秘之旅。作者從山谷中“大雪紛飛”的自然現象寫起,寥寥數筆給了我們風急雪驟的整體感知,但這并不僅僅是為了環境渲染,讀了下文,休就能對作者在這里的交代心領神會。正是因為特殊的風向導致了近在咫尺的相同的山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自然環境:東坡雪大,西坡雪小,這是外因;而不同樹種不同的生存方式,電就是內因,共同造就了這一“奇異的景觀”。以上種種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作者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點,并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敘述,讓我們得以順著她的文字一步一步地走近這個謎底。由于讀者真切地經歷了這個發現的過程,在揭開謎底的同時,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不得不為之贊嘆。
不僅如此,謎底的揭開與前文瓦相照應,對雪松的細致描繪還為下文旅行者獲得啟示作了鋪墊,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尤其是對于后者,你看,。由于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不一會兒,滿坡的雪松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雪。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再看下文,“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從現象到啟示,它們之間的關系密切,聯系自然。如果沒有前者,旅行者的啟示便成了空洞的說教,未免令人質疑;同樣,若是沒有后者,文章就會止于淺薄,少了神采。這種簡潔卻周密的結構安排令人拊掌稱妙。
二、令人叫絕的描寫
文中第3自然段,作者對大雪中的雪松這一形象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雪“漫天飛舞”,被狂風卷著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東坡猛撲過去,雪松搖晃著,堅持著。雪,越積越厚,那枝丫開始慢慢地彎曲,一點點,又一點點,“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彎成了巨弓,成塊的雪團簌簌滑落,壓力逐漸減輕,終于,這只巨弓“錚”的一聲“反彈”,枝丫重新回復平展的姿態,“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
風還在刮著,雪依舊下著,柏樹倒下了,柘樹倒下了,而雪松彎曲、反彈,再彎曲、再反彈……它仿佛是這個靜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奏出了生命的最強音,“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寥寥1 6個字卻足以展現出雪松能屈能伸的智慧,相同句式的四次反復,在朗讀時有一種擲地有聲、回沓往復的效果,讓人體會出生命盯折不撓、永不言棄的頑強。這幅青松傲雪圖帶給我們的是對生命的由衷敬意和靈魂深處的震顫!
讀到這里,你覺得作者僅僅是在描述一棵樹嗎?不是的,強烈的心靈沖擊帶給我們的是更深的思索,一些浮光掠影的片段在腦海中逐漸清晰、定格。那是風中鼓起的白帆,彎曲中積聚力量;那是騏驥一躍前的屈膝,彎曲中蘊含策略;那是風雨中彎腰的小草,彎曲中透露智慧。古往今來.在人類社會中這樣的例子同樣不勝枚舉,所以才有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名言。生存是生命的第一要義,這不僅因為生命本身是可貴的,更因為只有“留得青山在”生命才有了持續發展的可能。
三、發人深省的哲理
作者要引導我們去發現謎底中的“謎底”一“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是對文章主旨的高度提煉和概括,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但是這并不是作者強加給我們的。在前文對雪松形象的品讀中,你是否會覺得有一樣東西呼之欲出呢’那是因為作者早就把她所要說明的道理蘊含在了事例之中,讓我們在閱讀中即陷入深深的思索,沉浸在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味中,最終產生頓悟的靈感,這是作者散文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方法,即借物寓理。這種文章意在說理,卻不通篇說理,而是選取一事物,加以敘述,然后從中抽取出深意,與想表達的道理建立起聯系,使讀者在閱讀時獲得一種暗示,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文章的情理韻致。所以這樣的文章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
回到作者想說的“理”上來。很顯然,這里的“彎曲”并不僅僅指物理性質上的變化,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奴顫婢膝、臨陣倒戈。這里的“彎曲”是一種理智的忍讓,暫時的休整,唯其如此,我們才能看到暴風雨過后那更加絢麗的黎明;它更是一種通達的心態,高明的智慧,唯其如此.我們才能不管在怎樣的境況下都能以一種欣賞的姿態去領略人生的風景。這樣的彎曲,實在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呢。
當然,作者在這里也沒有忽略這種彎曲的不絕對性,在揭示主旨之前,她通過其中一位旅行者之口說出“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可見,作者并沒有忽略,更沒有否定這種“正面抗爭”的面對壓力的方式。自然界同樣不乏這樣的例子。你看,蜿蜒的小河,有時也會義無反顧,跌落成瀑布。歷史匕,有忍辱負重如司馬遷者,也有舍生取義如文天祥者;有“窮則獨善其身”式的默默堅守,也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式的慷慨激昂。這一方面,作者沒有過多著墨,但這并不妨礙我們作更深遠的思索。這樣,作者的意圖也就達到了,因為真理的海洋本就深不可測,作者投下一顆石子,它激起的將是讀者無盡的思索漣漪……
【教學建議】
作者由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個山谷中奇異的自然現象引發思考,從而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教者在教學時可循著作者的這種寫作思路,引導學生披文入境 品文生情——望文悟義,使學生浸人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味中,最終產生頓悟的靈感。
1.披文入境。課文以一個懸而未解的“謎”開篇,教者可依據課文創設“懸念”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者應引導學生潛心文本,感知形象,生發情思,真實地經歷探索“謎底”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文章的情理韻致。
2.品文生情。文中第3自然段,作者對大雪中的雪松這一形象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它為下文旅行者獲得啟發作了鋪墊。若學生不能從雪松這一具象上感受其彎曲的智慧及對生命永不言棄的精神,則后面抽象的說理部分對學生來說就成了玄之*玄的空中樓閣,因此教者應將品賞雪松形象作為教學重點,通過邊讀邊作批注,邊讀邊想象畫面等多種彤式的讀,讓雪松形象扎根于學生腦海。
3.望文悟義。對于課文主旨的理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教者應克分利用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建立雪松這一具象與抽象的說理之間的聯系,這在上述內容中已作闡述,不再贅言。另外,教者可根據學情,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比如列舉事例,積累相關熟語等,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