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6 19:48:01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六年級 語文
【設計理念】
嘗試運用“主題教學”的語文教學理念,圍繞本課的主題,開發語文教學資源,補充相關閱讀材料,并與課文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努力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預設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的統一,重視在閱讀、體驗和感悟基礎上的師生間和生生間的合作與對話,構建充滿活力和智慧的語文課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2、學會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雖然……但……”、“即使……也……”造句。
3、能聯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感受。
4、憑借課文語言材料,領悟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5、補充關于蘇格拉底的小故事,讓學生對古代西方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蘇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發學生對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教學重難點】
從弟子們在麥地里尋找最大麥穗的動作中去感受弟子們的內心,從弟子們最后一無所獲和蘇格拉底的教導中分析弟子行為的失誤原因。最后去領悟出其中的做人道理。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讀幾遍課文,盡量做到正確通順。
。2)對不理解的詞語可通過查字典等辦法解決,對不理解的句子做個記號。
。3)通過網絡、圖書和請教別人,盡量多了解一些關于蘇格拉底的情況,并概括的寫下來。同時了解一下世界的文明古國有哪些。
2、教師準備
多媒體中設計蘇格拉底的圖片和課文中的相關文字。文字詳見備課中有底紋底句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同學們,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時候,也就是離現在約2400多年的時候,在古希臘,則出現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蘇格拉底。他被譽為是“人類的導師”。
多媒體出示:蘇格拉底圖片 師:同學們,請仔細觀察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說說他留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叫——(板書)最大的麥穗,就是講關于蘇格拉底的一個故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課文,走近蘇格拉底。
二、初讀課文,淺談體會,引導質疑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生字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提高一些朗讀的速度。
2、把自己最喜歡的或感覺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讀給大家聽聽,要求讀得正確通順,其他同學仔細聽,然后發表評價。
3、引導學生談談初讀后的想法:同學們,這是一個發生在兩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老的故事,值得慶幸的是,兩千多年以后,王老師和大家又讀到了這個故事。王老師很想先聽聽你讀了這個古老的故事以后有什么想法。(暢所欲言,師生對話,了解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
4、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要想深入地理解課文,要想談出自己深刻的感受,必須要能夠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問題可以將我們的思維引向深入。下面再仔細讀讀課文,看誰能提出真實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不要提假問題,也不要提過于簡單的問題)
5、引導學生提問,因時間關系,限提4個問題,并將問題歸類提要式地寫在黑板上。
學生可能會提的問題:(1)弟子們尋找最大麥穗時的所作所為到底有沒有可取之處?(2)周圍到處都是大麥穗,弟子們為什么到頭來兩手空空?(3)為什么說最大的一穗就是剛剛摘下的?(4)這個故事,到底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6、師:同學們,這些問題可以運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讀書、思考、討論,教師的指導等。)其實,真正把課文讀懂,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的。
三、教師引導,體驗感悟
1、蘇格拉底給弟子們提出了什么要求,請讀一讀。其中的要點是什么?(師:我們讀書聽話都要抓住要點)板書:一個、最大、只許……不許……
指導朗讀蘇格拉底說的話(多媒體出示:“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要清楚地表達出其中的要點來。
2、同學們,如果你就是蘇格拉底的弟子,請你仔細讀讀第一段,然后體會一下,當時的你心里會想些什么?(弟子會有什么難處?)你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的?從第一段中找出理由來。(多媒體出示:“那正式大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指導朗讀好這句話,指名朗讀,評價哪里讀得好,為什么要這樣讀。
教師指著板書問:同學們,假如你就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你覺得怎樣才能圓滿完成蘇格拉底交給你的任務。(讓學生暢所欲言)
3、仔細讀讀課文的有關內容,看看蘇格拉底的弟子們是怎樣去尋找那個最大的麥穗的。
(1)自讀,并劃出描寫弟子們動作的句子。
。2)指名讀一讀,教師多媒體出示:
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纯催@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3)請你邊讀邊想象,要學會抓住重點的詞語圈圈劃劃,并從這些圈劃的詞語中說說自己讀懂了些什么。(板書:挑挑揀揀)
。4)指導朗讀,要讀出這些感受來。(指名讀——評價——自由練讀——在指名讀)
。5)比較一下多媒體出示的這段話和原文有什么不同,哪一種表達好,好在哪里?(書本上的表達不僅寫出了弟子們是怎么做到,而且還寫出了弟子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即弟子們的心理活動。這樣寫更加真實具體。)
(6)完整朗讀4、5自然段,仔細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4、師:同學們,到最后,弟子們有沒有完成蘇格拉底提出的要求。請你讀讀第5自然段,再用一個詞語來表達摘麥穗的結果。(板書:兩手空空)
師:這樣的結果是誰都不愿意發生的,但卻真的發生了。這段話該怎樣讀,才能把蘇格拉底和弟子們的感情讀書來。
自讀——指名讀——相互評價(在評價中體會感情)——再指名讀
師:此時,弟子們好像感到小麥在嘲笑他們些什么?
四、小節
1、同學們,能夠用上黑板上的這些詞語來說一說這節課主要學習的內容?
自己練說——指名說
2、同學們,上課時大家提出的問題那幾個可以解決了?請剛才提問的同學來回答一下。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我們留到下一節課再研究。
五、課外作業
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上一節課,我們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二、繼續學習課文,探究感悟
1、質疑激趣:同學們,假如弟子們摘到了一株麥穗但不是最大的一株,你可以原諒他們嗎?但弟子們現在是兩手空空地去見蘇格拉底的,你覺得可以原諒嗎?請你分析一下,弟子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弟子們應該怎樣做才是明智的?為什么只有這樣做才是明智的呢?(教師要通過追問、引導,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來理解消化第六自然段中蘇格拉底的話,尤其是最后一句。)
多媒體出示第6自然段,指導朗讀:“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2、同學們,學到這兒,你覺得在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過程中,弟子們的想法和蘇格拉底的想法有什么本質的不同?
多媒體出示弟子摘麥穗時的心理活動的句子:“他們總認為最大的一穗還在前面哪。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不同的想法出現的結果有什么不同?
引導討論,得出:
弟子們認為手中的麥穗不是最大的。(結果:一無所獲)
蘇格拉底認為手中的麥穗就是最大的。(結果:手中總會保留一株麥穗)
3、同學們,蘇格拉底是個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帶領弟子到麥地里,僅僅是為了讓弟子們去摘到那個最大的麥穗嗎?你覺得蘇格拉底讓弟子摘麥穗的目的是什么?
。1)不看書,自己默默思考一下。
(2)四人小組討論,每人都要發言,即使和同學觀點相似,也要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小組長匯總一下觀點。
。3)代表發言。
教師引導:誰會用關聯詞“既要……又要……”來說?
引導板書:既要追求最大,又要把握機會
4、同學們說得很有道理,我們看課文是怎么表達其中的道理的。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指導朗讀:個別讀(反復)——找出一對反義詞(不失時機、錯失良機)——師引讀: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會碰到兩種人,一種人是:……(生讀),另一種人是:……(生讀)。
師:為什么有些人會一再地錯失良機?你能夠給這樣的人一點忠告嗎?
5、出示最后一句話: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請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四人小組交流,每人都要發言。
(2)請各四人小組推薦一名同學談談感受。
教師隨機舉例:
、俦热缫晕覀儗W校為例,我們的目標是十年內讓朱棣文小學變成江蘇省乃至于全國的名校,但現在首先要保證在太倉市有一定的影響。
②比如某同學目標是考上全國的名牌大學,那么現在就要將基礎打扎實,開發自己的才能。
6、看看剛上課時同學們提出的幾個問題是否都解決了?(如果有的問題超出了課文的范圍,那就帶著它到課后去尋找答案。)
二、提供閱讀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材料,劃出留給你印象深刻地詞句,從中說說你對蘇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認識?
2、同學們,一個兩千多年前一個古老的故事,在我們現在似乎不可能在發生,但這個故事中蘊涵的道理,在我們現在卻仍然能留下很深的啟迪。蘇格拉底的思想,在兩千多年以后,仍然對我們的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他真不愧為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四、課外作業
1、完成課本聯系4的兩個造句(盡量在課中指導一下)
雖然……但是……
即使……也……
師:這兩個關聯詞,在前后意思上都有一種相似的關系,請在讀中發現,并具體說明。(都有轉折的意思)然后仿造句子。
2、去找幾句蘇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們還有哪些話給你很大的啟發。
【板書設計】
最大的麥穗
一個 最大
只許…… 不許……
挑挑揀揀 兩手空空
既要…… 又要……
。ㄗ非笞畲 把握現在)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