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7 16:45:06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六年級 語文
沉醉在“婉約”里——“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曾幾何時,我與古人李清照結下了不解之緣?是讀本科時的那次論文選題嗎?記得當時指導老師看到這個選題是眼睛一亮——《李清照詞酒意象初探》,我不知道為什么要做這個選題,為什么要去關注這位曠古才女詞中的酒?擬或是本能地覺得這樣一位封建時代的才女,婉約柔美,充滿了古典的氣韻,那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柔腸百結,她怎么非要用酒來表達呢?對這種不合常理的不解?擬或是詞中實在是酒意闌珊,那種酒醉酒香酒意酒味,或濃或淡,多得都快溢出紙面了: “美酒”傳遞歡樂意趣;“愁酒”蘊藏落寞感傷;“悶酒”傾訴國恨家愁;“苦酒”流露凄苦情懷。讀她的詞,品她詞中的酒,發現這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奇女子,在用酒傳遞她對生活、對人生的深沉、細膩的感受。透過這一個個鮮活的“酒意象”,我們讀到了她曲折、傳奇的人生,感受到了她婉約性格背后的豪放。
于是,在結束了學業后,淡淡清詞裹著淡淡酒香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揮之不去。“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直至有一天,有人告訴我:你課如清詞,人如清詞,屬婉約派。于是有師長提醒:何不上一首清詞,用課來詮釋一下婉約。于是便有了上清詞的初衷。
迷失在“厚重”里——“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當有了上清詞的初衷后,便開始了選材。當然,那首“綠肥紅瘦”的絕美小令便成了我的首選,可試教下來,覺得學生離它太遠,絞盡腦汁,最后連越劇《紅樓夢》中的“葬花”片斷都用上了,但學生還是體會不到主人公愛花、惜花的閨閣情感。于是,第一次忍痛割愛,放棄“綠肥紅瘦”,只能讓孤獨的清照獨自去淺吟低唱、愁腸百結了。
意外中,發現浙江的《現代語文》教材里有這首清照前期作品《如夢令》,小語教材里居然有清照的作品!再次激起了我上清詞的興趣。于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痛苦打磨后,便有了“義烏版”的李清照詞。記得剛設計完教案,我的心是滿的,因為自我感覺整個課的結構是圓融的、完滿的。
美酒
美景
美麗的意外
美好的生活
醉
美酒————————苦酒(簡單拓展《聲聲慢》)
以上的流程設計,分兩部分:精讀《如夢令》,感受美酒意象;略讀《聲聲慢》,初步感受“苦酒”意象。試圖通過“美酒”、“苦酒”意象的體會,使學生在讀懂詞人通過文字傳遞出來的歡樂和痛苦情感的同時,讀懂文字背后的信息:清照早期生活的幸福美滿和晚年生活的孤苦無依,從而滲透詩酒文化。在幾十分鐘的時間里,讓學生品出詞中課中的語言味、情感味、文化味,使課的情感、意韻“曲徑通幽”,變化回旋,有厚度、有濃度。盡管,事先有專家向我提出,把《聲聲慢》引入小學課堂是否合適?但我思慮再三,還是不忍割舍,覺得沒有了《聲聲慢》,就沒有了“酒意象”,沒有了對“酒意象”的品味,那就背離了我教清詞的初衷,就沒多大意思了。最后,為了避免爭議,我把課型界定為“欣賞課”。盡管如此,課堂上學生與《聲聲慢》的情感距離還是明顯,師生情感不能同步。(盡管沒要求解讀,只是粗粗感受詞里傳遞的愁苦情懷。)為了追求課的厚重感,對課境的追求是“求全、求滿、求濃”,上完后,細細反思,覺得是迷失在了自作多情的厚重里了。五年級的孩子,他們幼小的心靈,能承載這么多的苦和愁嗎?“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啊!
豁然于簡約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為時一周的時間里,我調整教案,一周后,在浙大華家池校區禮堂,又執教了此課,于是有了“浙大版”李清照詞。與“義烏版”比較,“浙大版”的李清照詞“削枝斬葉”,“刪繁就簡”,回歸簡約。
1、變線型設計為板塊設計。
“義烏版”的清詞,主抓一個“醉”字切入,用的是演繹法,從詞中去逐層感受“美酒”、“美景”、“美麗的意外”帶給詞人的深深的醉意。屬線型設計。“浙大版”的李清照詞,主抓“讀胖”“讀瘦”兩個板塊,簡化目標、簡易內容、簡單流程設計。在“讀胖”一環節,讓學生根據詞語聯想畫面,“日暮溪亭”“藕花深處”“一灘鷗鷺”,在這些詞語的引領下,學生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畫面有聲有色、有人有景、有靜有動、,充滿了無窮的生機與魅力,每個孩子言說的是他自己心中的風景,那風景,已不純粹是客觀的、物化的,而是主觀與客觀融合的結果。這一板塊設計,試圖喚醒學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詞: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誦、用腦想象、用心靈感受,打開身體所有通道接收詞的信息,進入詞境,使學生學詞的過程成為愉悅身心的過程。“喚醒身體的教育學意味”,強調身體性參與。這也是體驗學習,這種體驗使學習進入了生命領域。“讀瘦”一環節,引導學生讀出詞眼,學生對詞眼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暮、興、醉、驚、記。在找到詞眼后,再讓學生聯系詞的內容說理由,在詞的語言環境中,學生再一次細品這些詞眼,感受到了這些字的與眾不同。這是多元解讀后的曼妙生成。最后,老師用邏輯的力量把它們聯系在了一起:因為看日“暮”美景,所以“興”盡忘歸,沉“醉”其中;因為沉醉,所以“驚”起一灘鷗鷺。這美麗的意外永久地“記”在腦中,揮之不去,便把它寫成文字記錄了下來。“讀胖”重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一種感性閱讀;“讀瘦”培養的是學生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屬理性閱讀。
2、變拓“意”為拓“言”
“浙大版”改拓展《聲聲慢》為另一首《如夢令》,讓學生感受《如夢令》這種詞牌的語言特點,學生通過比照閱讀,驚喜地發現《如夢令》這種詞牌字數相同、句式一樣、韻律相同的特點,而把對作者的身世介紹全部隱去。直入語言本體,變“拓意”為“拓言”,雖然課堂“情味”淡了,但“語味”濃了。
在今日的教壇,老師們的觀課口味越來越重,就像今天有很多人愛吃“麻辣燙”一樣。從“義烏版”到“浙大版”的調整,在對課“削枝斬葉”、刪繁就簡的過程中,我對自己的課境追求也在悄然變化:淡淡清詞淡淡吟,讓我的課“綠葉”(實實在在,回歸孩子的需要,回歸語文的本體。)再繁茂些,“紅花”(架空的情感渲染)再稀少些。“綠”,雖然沒有“紅”的絢麗奪目,但它養眼,怡心,是生命的顏色。“綠肥紅瘦”,何嘗不是一種致高的語文境界呢!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