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7 18:03:40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六年級 語文
學習目標
1.通讀課文,了解劇本的形式和特點,和一般記敘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2.默讀課文,明白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劇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體會伯諾德一家對德國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課時安排
1課時
授課時間:
3月22日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
1.出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寫法上很特殊的課文──《半截蠟燭》,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2.學生讀課文,自由交換意見。
3.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新的文體──劇本。。
學生的意見會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1)課文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是對話的形式。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4.教師隨機引導學生概括簡介劇本的一般特點.
劇本一般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尾。
二、 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我們今天讀的是劇本,讀劇本和讀課文有點不一樣,你能讀懂這個劇本嗎?輕聲地讀一讀。想想這個劇本講了一個怎么樣的故事?
2.課堂交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大意。具體的說法可以有很多種,不要過于強調概括和簡練,只要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轉述出來,并能說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經過,都應該得到鼓勵。
3.按照劇本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尾把課文劃為四部分。
三、深入閱讀,感受形象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保護半截蠟燭的?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2.想象體驗:半截蠟燭被點燃了,正在一點一點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國鬼子發現,那會怎樣呢?
想象的空間很大,大致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1)德國鬼子對伯諾德一家的迫害;
(2)德國鬼子對地下活動的破壞等。
對學生的想象要有引導,要求用具體形象的語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這樣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
嘗試朗讀“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4.在這樣的情況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
嘗試朗讀“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火吧。”
5.在這樣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
嘗試朗讀“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
6.自由組合成小組,嘗試表演這段故事。
四、內化形象,感悟語言
1.閉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誰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試著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你腦中的這個人物形象,寫一寫。
2.交流每個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說一說,你的印象來自于課文中的那些詞句,有感情的朗讀。
五、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1.閱讀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2.說說課文和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各有什么特點。
課后分析:
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家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得事,贊揚了勃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個故事是一場緊張激烈但又沒有硝煙的戰斗。在教學過程,我緊緊圍繞“蠟燭”展開教學,緊扣情感這個線索,讓學生身臨其境。當蠟燭第一次被點燃時,媽媽的反映是什么?她會怎么想?媽媽的話巧妙在哪里?讓學生從這半截蠟燭中品味勃諾德夫人的聰明、機智,領悟這半截蠟燭牽動著情報站的安危,關系到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時感悟半截蠟燭的隨時可能引爆的危險,緊緊地繃緊了學生探究的心弦,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激動、緊張的氛圍中,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深深地被課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熱情變得非常高漲,和文本對話的興味很高,當學生和文中的人物開始產生對話、交流時,學生的感受自然變得比較敏感而靈敏。閱讀文本、探究文本成為一種自發的驅動。當學到兒子杰克也挽救失敗后,學生沉浸在這樣扣人心弦的氛圍中感悟,沉浸在這樣的場景中說話,跟著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難。情感的“場”變得廣闊、易感,當思維在情感的空間中進行的時候,學生閱讀期待的目光肯定將充滿探究的意味。當語言文字這美妙的音符時時能打動學生的時候,學生的思維肯定能蕩漾出圈圈美麗可人的漣漪。當學生繃緊的心弦隨著女兒機智巧妙的挽救成功,一下子放松下來的時候,在愉悅的心境中來品讀文章,用欣賞的目光來審視文章,思維再次被激蕩。各種見解娓娓道來,課堂的生成自此流淌,課堂的智慧再次迸射。此時,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再次和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學生發現的目光變得更加犀利、獨到,學生說的愿望越發強烈,收獲課堂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