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8 16:24:41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語文
古詩教學僅僅局限于所教所學的這些古詩,很難完成大綱要求,很難使學習形成能力。所以必須從古詩教學積極向課外延伸,從課本到課外,讓學生把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包括學習方法和朗讀方法學以致用,開闊學習的思維和眼界。
師:同學們,友情是最永恒的旋律,從古至今,有很多詩人寫出了他對朋友的不同情感,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呢?
生:我知道的有《芙蓉樓送辛漸》
師:這首詩老師也知道,我們冰心奶奶的名字據說就是讀了這首詩后取的,你能把這首詩背給大家聽聽嗎?
生:能。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好個“一片冰心在玉壺”,誰還有?
生:《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背得真好,能用今天學到的讀詩方法來背,真好。還有呢?
生:《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師:同學們,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很多非常優秀的送別詩,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多找些出來讀一讀,背一背,感受我國詩歌的魅力。
這節課就上到這里。
教學反思:
有人曾經把讀者與詩的關系做了一個比喻:蘇軾有《琴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這琴與指,正如我們的學生和詩,只有學生自己認真閱讀,深入理解詩的意思,這詩才被他們賦予了新的生命,而學生也才能從這詩中得到感情的陶冶。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云:“詩者,根情。”他認為,創作必須以情為“根”,即既把豐富的感情作為創作的原動力,又把它作為詩歌的內容。但是,詩歌中的“情感”并不能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它不僅包含個體和群落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而且是屬于一種整體性情感——“人類情感”。這種“人類情感”,是無法用明晰的邏輯語言來表達清楚的。因為它是“人類情感”,所以讀者可以感悟;因為它“無法用明晰的邏輯語言表達”,所以也只有讓讀者感悟,別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標簽,正如陶弘景詩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所以,在古詩的課堂上,一切教師的講解都是多余的,只有通過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出詩人的感情,否則,所有的都是空。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