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8 16:29:21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語文
【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古詩三首之《別董大》。
【教學理念】設計古詩主題教學,運用詩意語文的構建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與自我的心靈對話。
【學習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
3、在送別主題古詩的對比參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明了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悟詩人內心的獨特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氛圍,感受詩境。
1、播放歌曲《送別》。師誦讀: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是近代著名學者李叔同先生的一首送別之詞,從這個旋律之中我們感受著作者濃濃的別愁離緒。(板書:別)
2、送別這種情感自古有之。現在有汽車、飛機等發達的交通工具,便捷的通訊方式,但是在古代,因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離,要想再見上一面就很難了,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于是,古人就把這種種別離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送別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詩人高適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嗎?(補板書:董大)
4、請大家翻開課本,自己小聲地讀讀古詩,把它讀正確、讀通順了。
5、指名讀,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6、通過自學,你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什么?
(匯報交流,師生共同補充介紹這是高適寫給董大的一首送別詩。董大名叫董庭蘭,因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董大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琴手,可是當時舉國上下卻盛行胡樂,能欣賞古琴的人并不多。董大倍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覺得京城再也無法呆下去了,便決定離開。也就在這樣的情形下,他碰到好朋友高適。)
過渡:高適又是如何為失意落魄的好友董大送行的呢?
二、分步解讀,品悟詩情。
1、請大家再次回到課本,借助注釋,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
2、你讀懂了哪句詩,你就說哪一句。
(教師抓住以下重點詞點撥:第一句的“曛” ,第三句的“知己”,第四句的“君”。)
3、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4、品讀前兩句。師:詩人是在怎樣的環境下送別好朋友的呢?
(1)指名讀前兩句詩并說理解。
(2)你從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通過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發現理解這兩句詩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黃云、白日、北風、雁、雪。順勢點到古詩詞中的借景抒情——這昏黃一片的天地,這寒冷凄清的境地,就好像是董大遭遇的困難挫折。)
(3)指導感情朗讀這前兩句詩。讀出自己的理解。(結合教師范讀)
(4)是啊,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奮力高飛的大雁了嗎?它又有何感受呢?
5、品讀后兩句。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被北風和大雪包圍著的孤獨的大雁。面對遭受挫折、懷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詩人高適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
(1)指名讀。
(2)聽了這樣的話語,董大還繼續陷入無邊無際的憂愁之中嗎?這句話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讓處于抑郁悲傷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擻地踏上別途呢?
(3)從這真情的話語中,你體會高適對董大的鼓勵了嗎?高適會對董大怎么說。
(學生自由表達,充實后兩句詩的內涵。)
(4)說得多好,說得多輕松啊!同學們,可是你們畢竟不是高適,很難體會到他的苦衷阿!(師生補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適送別他,可這時也正是詩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時候啊!高適一生無人賞識近30年。這時的高適也到處流浪,陷入貧*的境地之中。《別董大》共有兩首,他在第一首中寫道:“丈夫貧*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一個窮困潦倒到連買酒的錢都沒有的人,在困境面前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樂觀!他在鼓勵好友董大,同時也在——鼓勵著自己!)
(5)面對即將遠行的董大,詩人充滿深情地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面對即將遠行的董大,詩人滿懷豪氣地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面對漸漸消失在茫茫風沙之中的好友董大,詩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聲吶喊——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6、感受著這樣一番肺腑之言,此時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會對詩人高適說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失落,都會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們可以對他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當我們遭受挫折、滿懷憂愁時,我們也可以對自己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當我們無處施展自己的才情、傷心落魄時,我們依然會對自己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8、背誦古詩。感受著這對朋友的深情,我們心潮澎湃。現在你能把這首詩背下來么?
(生試背,齊背。提醒注意誦讀的節奏與韻律。)
三、對比參讀,感悟詩蘊。
是啊,人生自古傷離別。送別主題的古詩我們學過的還有很多,老師今天隨手也抄了幾首,與大家共同欣賞。(出示古詩:《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看看這些古詩之間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1、生比較,指名匯報。
2、同是送別之詩,這些詩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
3、匯報交流。
4、小結:這些古詩,同是寫對好友的別情,然而描寫的景物不同,抒發的情感也不同。這些詩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話相送,說到底詩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書:以心相送 以情相送)
就讓我們帶著這份心 ,帶著這份情來吟誦這四首送別古詩吧。你最喜歡哪一首,就把這一首讀給大家聽聽。
(生配樂深情誦讀)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維目標要整合,課程資源要整合,教學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本課主要以《別董大》這首詩為主,設計送別詩主題教學。我想,主題不僅是一個“話題”,更是一種意境,一種文化。古往今來,離情別意,讓多少文人墨客為之肝腸寸斷,留下了千古傳唱的不朽之作。送別,已經不僅作為一種儀式,一個話題,它已經衍生成為一種“送別文化”。我教學的目標,是要引導學生走近這種文化,感受這種文化。今后還要借助教材,嘗試望月詩、登高詩、傷春詩、臨水詩、悲秋詩等主題詩歌的教學。
古詩教學尤其應該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同是送別之詩,《贈汪倫》是一曲李白汪倫友誼的贊歌,詩風激情浪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則多了一些綿長與悠遠,比起李汪的情意,更顯深情;《渭城曲》則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質樸而優美;《別董大》則一改離別詩的悲切惜別情調,豁達豪爽地勸慰朋友,體現出摯友豪放灑脫的情懷。引領學生欣賞其中蘊含的別具一格的美,從而使他們興趣盎然地置身于民族燦爛文化的熔爐之中,從而洗滌心靈、鋪墊精神底子。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