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9 10:39:33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數學
教學目的:
1、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能對簡單幾何體和圖形進行分類。
2、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1、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體的名稱并能識別。
2、能對簡單幾何體和圖形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教學準備:課件、可愛的小娃娃、籃子、各種形狀的物體、磁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認一認。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可愛的小娃娃,喜歡嗎?那你們打算怎樣認識它呢?
(生:……)
師:像這樣,記住物體的形狀就能正確認識物體了。
2、說一說。
師:可愛的小娃娃知道大家帶來了許多東西,誰愿意為他介紹分紹?
(生:……)
3、揭示課題。
師:這么多的物體,你們可不可以把它們分一分啊?(生答)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物體分類》。(板書:物體分類)
二、合作分類,探究方法。
1、小組分類。
師:我們各小組討論一下,動手分一分吧。
2、集體交流。
師:哪個聰明的小朋友來說一說你們小組是怎么分的?
3、初識物體。
師:大家的辦法真不錯,像XX小組這樣,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分在一起,每種形狀的物體都有個共同的名字,小朋友知道是什么嗎?(指名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
三、觀察操作,認識物體。
1、認識長方體。
師(拿出一個長方體):小朋友們,請看這是什么形狀的啊?
(生答,師板書:長方體。)
師:請你們也拿出一個長方體(師貼圖),仔細觀察,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點?同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師:誰能用響亮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發現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
(生:……)
師:你真是個觀察小能手。
小結:長方體是長長的,方方的,有6個面,不能滾動的物體。
2、感知正方體、圓柱、球。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你還想認識什么形狀的物體,就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再給同組的小朋友說說你的偉大發現。
(學生自主探究)
師:哪個勇敢的小朋友先來說?集體交流,師點撥引導。
(學生匯報完每一種物體的特征,請其他學生也找一個同樣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也來體會體會。)
四、回歸生活,游戲鞏固。
1、游戲"猜一猜"。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了他們有各自的特點。現在,讓我們來輕松一下,玩個游戲,好不好?
師:老師先請一位小朋友上來說箱子里物體的樣子,其他小朋友仔細聽,看誰反應快,馬上舉手告訴大家是什么物體。
2、聯系生活,說一說。
師:生活中有許多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東西。誰來說一說?
師:同學們都很善于觀察,看這個可愛的小娃娃,誰再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3、游戲"找朋友"。
師:小朋友們真是聰明極了,可愛的小娃娃忍不住想和大家玩個找朋友的游戲。游戲規則:每個同學拿一件你最喜歡的物體,把它送到好朋友那里去。先請四位同學上來幫忙。(四名學生分別拿標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籃子。)
師:檢查一下,朋友都找對了嗎?(四名學生分別進行評價。)
4、小小設計師。
師:現在,讓我們都來爭當"小小設計師",用你們拿來的物體和小組的同學合作,搭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
(媒體播放伴奏音樂《巧巧手》,學生動手操作。)
師:搭好的同學可以去欣賞一下其他組的作品。
師:哪位小朋友來說說你們小組搭的是什么?用了什么物體?
師:你們認為哪個小組搭得最好呢?(生:……)
五、總結。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哪些好朋友?(生:……)
2、師:人們經常把生活中的物體設計成這些形狀,大家一起來欣賞。
(媒體播放圖片。)
3、師: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物體,課后大家再去找一找,然后告訴你的同桌。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比較"中的第一部分:比多少。
一、 教學過程:
<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思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在這里我著重講的是創造教學情境的技能。
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講故事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步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秋天來了,動物樂園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小動物們都來到動物樂園幫忙,動物樂園里非常熱鬧,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看一看現在動物樂園里是什么樣子呢?
這時,我出示課件,讓學生注意觀察圖片,"看一看,是誰這么懂事,到動物樂園里來幫忙?"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圖飾,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數的,設計此問,是為了培養學生思維 的靈活性,不束縛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對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創設一個兒童喜聞樂見的"動物樂園"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創設一個問題情景的基本敘述模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更注重學生數的方法,讓學生介紹自己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部分:進入情境,探究新知。
這一部分是課堂的重點,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分為兩個環節進行。第一環節著重于對學生的引導,而第二環節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
首先,第一環節:在學生數一數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哪兩種小動物的數量一樣,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我用課件演示小熊和小鹿的對比圖,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數量,讓學生說一說,小熊與小鹿誰多,它們的數量怎樣,還可以怎樣說呢?
這時我注意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同樣多、一樣多、一般多等等。培養學生靈活的語言表述和記憶比較的過程,不程式化,讓學生獨立思考,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從形象的圖片中抽象出具體的數字,并借助課件,引導學生用符號表示結果,從而引出"等號"的概念,這時讓學生注意觀察"等號" 有什么特點,從而指導學生書寫,能夠使學生很快掌握要領,這也為下一環節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環節:學生在對比較有了初步概念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一步的探索。首先,我先讓學生說一說你喜歡什么小動物,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把頭飾分發給全班學生,喜歡什么樣的小動物,就發給他什么樣的頭飾,這時我讓學生自己分組,找你最喜歡的小朋友、好朋友或者是同桌,可以是兩個人,也可以是三個人、四個人,甚至更多人一組。讓他們比一比、看一看,你們喜歡的那種小動物,哪種小動物的數量多,誰比誰少,也可以借助不同的學具來代替更為直觀的比較,在進行分組活動的時候,我讓學生用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等的圖片來代替你所喜歡的那種小動物進行比較。經過比較,有的小組會得出相等;有的學生所選的小動物比小組內其他人所選的小動物的數量多;有的學生所選的比其他人選的小動物的數量少,從而引出了誰比誰多、誰比誰少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比較的方法和結果,不規定統一的模式,引導學生多說,同時這也是一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這時,我借助于課件,從而抽象出數字的概念,進而引出大于號和小于號,在指導學生書寫時,我讓學生先觀察再指導書寫,抓住其特點,學生更容易掌握,在掌握了以上內容的基礎上有的學生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以小猴子為例:為什么它和兔子比少,和小鳥比多呢,這時,我用課件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從而得出比較的方法:一個數和另一個數比較,要看它和誰比,和比它大的數的比就小,和一個比它小的數比就大。
低年級兒童在入學前,通過對各種動物的感知,已經積累了有關"比多少"的感性經驗,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提供給學生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給他們創造一個觀察,操作的機會,讓他們自己操作,自主探索,完全放手讓學生去觀察、操作、嘗試,當然,這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放手,配有教師適時的引導,讓學生在已有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體驗"同樣多"、"多"、"少"的含義,讓他們積極開動腦筋,做他們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識,同時教師用鼓勵性話語,讓他們說一說你是怎樣比的,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觀察能力有限,我在教學誰比誰多、誰比誰少的時候,讓他們自由的組成小組合作學習,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問題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同時,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也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虛心向他人學習的好習慣。
第三部分:鞏固新知,加深印象。
這一環節主要包含兩小部分,第一部分:鞏固練習,而第二部分則是擴展練習。以往的練習僅僅是課堂知識的鞏固,往往只是一兩道習題,形式簡單,并不能引起低年級兒童的興趣,而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小朋友們,動物樂園的園長大樹伯伯,看到有這么多的小動物來幫忙,非常的高興,可是小動物們太頑皮了,它們給大樹伯伯出了個難題,這下可把大樹伯伯難住了,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幫助大樹伯伯呢?誰能幫助大樹伯伯解決難題,它就會發給小朋友一張動物樂園的門票。這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出示習題,對于學習有余力的學生,鼓勵他們尋找不同的答案。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鞏固了課堂所學的內容。
第二部分:擴展練習
學生在解決了基礎練習的同時,其興趣并沒有馬上降低,這時教師應適時鼓勵,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們,大樹伯伯知道還有很多小朋友想去參加動物樂園的活動,所以它想了一個辦法,在通往動物樂園的路上,它設置幾道障礙,你每過一個障礙就會得到一面小紅旗,最后大樹伯伯要看一看,哪些小朋友得到了小紅旗,它就會把邀請卡發給誰,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去參加活動?那讓我們來看看大樹伯伯給我們出了哪些難題?
這時我用課件來演示習題。
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競賽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的引導,對于有難度的習題,則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動手實踐,師生合作來共同完成習題。對于這種親歷的行為,學生會非常積極,記憶會更深刻,淺顯易懂,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新課程標準倡導創設一定的情境,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順利進入狀態,設計這樣的過程,使學生在一種類似于游戲活動的氛圍中自主的探索,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
第四部分:總結。
在課上的總結部分,我是這樣說的:小朋友,你們得到邀請卡了嗎?把你的邀請卡舉給老師看看好嗎?大樹伯伯非常高興你們能去參加活動,他想讓你帶著你的朋友一起去,但是,大樹伯伯有一個條件,這時我出示課件,這是一個課后的實踐活動,也是一個數學調查活動,創設這樣一個情境,使學生初步感受到了調查活動的樂趣,積極性提高,培養了學生與他人交流的好習慣。最后,以表揚、鼓勵性的話語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加以肯定,并對學生的表現加以評價、總結。
上述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改強調的重過程、重合作交流的理念,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應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課堂內容,充分調動學習的潛能,擴展學習的空間,最終獲得學習成功的樂趣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