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9 10:48:36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數學
學目標〗
1.通過“我和小樹一起長”的情境,使學生能夠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創新精神。
2.借助具體的生活情境,通過對數的猜測活動,培養學生的數感。
3.通過各種形式的小組活動,為學生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材分析〗
本課是學生在學習了“生活中的數”“觀察與測量”“加與減(一)”三個單元之后的一節實踐活動課,教材借助“我和小樹一起長”這一生活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從“植樹”和“重回故地”這兩個具體情境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以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等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之間的聯系。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生活中的數”“觀察與測量”“加與減(一)”三個單元的內容,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初步學會了估測物體的長度,掌握了10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同時,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之后,有了初步的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具備一定的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我們一起去植樹
1.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幾月嗎?那剛過去的是幾月?誰知道3月里都有什么節日?
生:現在是四月,剛過去的是三月,三月有個三八婦女節。
生:還有一個是植樹節。
師:3月8日是婦女節,植樹節是幾月幾日?
生:好像是3月12日。
師:對,植樹節是3月12日。現在我們的地球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而植樹能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所以,在三月里,很多人都會去植樹。我們小朋友也不例外,淘氣和他的小伙伴也去植樹了。
(意圖設計這兩個問題可以給學生滲透環保意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2.猜一猜
(出示36頁的情境圖:一班)
師:淘氣很快種好了一棵,他東走走西看看,來到了一班種的樹旁,他正在和小樹比個呢!你們聽他在說什么呢?
生:我身高是1 m 20 cm,小樹大約有多高?
師:請你先估計一下,小樹大約有多高?再說給同桌同學。
生1:小樹大約是1 m 10 cm。因為淘氣比小樹高一點,我覺得小樹大約1m 10 cm。
生2:我想小樹大約是1 m 14 cm。因為小樹比淘氣低一些。
師:像這樣的1 m 10 cm,1 m 14 cm,都是1 m多一點,也可以說成是1 m左右。我們已經知道小樹大約高1m。
師: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我還想知道一班種了多少棵樹?
(學生數出一班的棵數。)
師:我們已經知道一班種了31棵,二班和三班也來種樹了,他們種了多少棵呢?我們先來猜一猜,淘氣告訴我們:二班種的比一班多一些。(出示12,43,98三個數)你們猜猜可能是多少棵?
生:可能是43棵,因為淘氣說二班種的比一班多一些,12比31少,98比31多得多,43比31多一些。
(學生紛紛點頭,表示同意他的意見。)
師:再來猜猜三班種了多少棵,淘氣已經數過了,“三班栽樹的棵數是兩位數,十位是4,個位是5。”是多少棵呢?
生:45棵。(學生都表示同意他的意見。)
(意圖通過學生對所提供的信息進行思考,猜測二班、三班種的棵數的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培養學生的數感及估計意識。另外,增加猜數的環節,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添學習的趣味性。)
師:我們知道了一班種了31棵,二班種了43棵,三班種了45棵,根據這些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嗎?該怎樣解答?自己先想一想,再3人小組討論。
師:誰能說說你們小組討論的問題呢?
生1:我們組發現三班種得最多,二班第二,一班最少。我們還想問問大家,一班和二班一共種了多少棵?
師:你們會解答嗎?(學生把算式和結果寫在練習本上。)
師:誰想說說你是怎樣解答的呢?
生2:31+43=74(棵)。
師:還有不同的問題嗎?
生3:我們組想問的是三班比一班多種幾棵?
生4:45-31=14(棵)。
師:還有嗎?
生5:我們的問題是三個班一共種了多少棵?(學生有的面露疑色,有的皺起了眉頭。)
師: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有一點難了,我們把它存入問題銀行,等以后學了更多的知識再來解決它,好嗎?
(二)小樹長高了
師:又是一個植樹節,淘氣和他的小伙伴商量去看看他們種的小樹,坐著飛機來到了林場。你們看,淘氣說什么了?
生:小樹都長高了。(出示37頁的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學生觀察圖,說一說。)
師:這里也有許多數學問題,你們能發現嗎?自己先想一想。
(6人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意圖之前的小組討論是3人小組的形式,在此基礎上,把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增加為6人,不但變換了討論的形式,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參與多人討論交流的機會,讓每人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與人合作交流,培養團隊精神,并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師:誰能代表你們組說一說?
生1:我們組討論的問題是柳樹有多少棵。
師:誰會解答?
生2:40+16=56(棵)。
師:還有不同的問題嗎?
生3:柏樹比楊樹多多少棵?
生4:52-40=12(棵)。
生5:楊樹和柏樹一共多少棵?
生6:40+52=92(棵)。
……
師:淘氣在飛機上還看到了涼亭,他看到的涼亭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看書選擇并討論,全班交流。)
(三)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
師: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感受。
生1:這節課我提了很多的數學問題。
生2:我會算數學題了。
生3:我想告訴大家要保護環境。
生4:這節課我上得很高興。
……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一節實踐活動課,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創設“植樹節”去植樹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積極思考,并從中滲透環保意識。
其次,我根據教材原有的內容,增添了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根據我提供的“二班種得比一班多一些”和“12棵、43棵、98棵”等信息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
再次,本節課我還充分給學生創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首先一開始在“一班植樹的情境”出示后,我就提出“你還想知道什么?”讓學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一班種的棵數;緊接著,在三個班種的棵數知道之后,我又提出“你能發現什么數學問題嗎?”讓學生進行討論,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并進行解答;接下來當我出示第二幅情境圖時,對于圖中的幾個信息,我也不再引領著學生一一閱讀,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想。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積極思考,通過對各種信息的理解,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很多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在這節課里,我采用不同的小組討論的形式,剛開始是兩人小組,接下來是三人小組,最后才是六人小組的討論形式。學生從一對一的交流,到小范圍的討論,再到多人參與的形式,不僅為學生提供多次討論交流的機會,而且在每一次的討論過程中,由于人數的增加,對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的想法,與人合作的要求也一次比一次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本節課中,我也有許多遺憾的地方。比如,在學生討論之前,我還應該給學生留出更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交流和討論,才能更好地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當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可以先讓其他學生來說說他的看法,進行學生之間的評價,在學生有了思考的過程之后,我再作為其中的一員來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才更能把“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理念落到實處。
〖案例點評〗
“我和小樹一起長”是學生初步嘗試應用數學來解決簡單的問題, 整節課以植樹、重回故地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來,設計新穎。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整節課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施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教學設計體現了“生活——數學——生活”的整體思路,由生活情境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數學課程的人文精神和社會性。
2.注重創設問題情境,真正地把學生的探究發現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
本節課,何老師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創設一個又一個有利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情境和事例,讓學生在發現數學、應用數學中體驗與感悟數學,從而體現數學的價值。如:在植樹情境中提出:“我們知道一班種了31棵,二班種了43棵,三班種了45棵,根據這些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嗎?該怎樣解答?自己先想一想,再在3人小組討論。”在小樹長高了的情境中提出:“從圖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這里有許多數學問題,你們能發現嗎?自己先想一想,再在6人小組討論。”
3.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有效地合作學習應是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本節課,何老師很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無論是學生“估計、猜測”或是“提出問題” 或是“解決問題”,都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或再組織討論交流。這樣的交流討論,是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后進行的,因此,課堂上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充分發揮積極性。此外,在教學活動中,何老師還多次采取了合作互動的方式,選擇不同的組合形式(同桌2人小組、3人小組、6人小組),讓學生經歷合作和交流的過程,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合理地調整、豐富自己的認識,形成濃厚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合作氣氛,初步培養學生團隊作戰的意識,強化合作精神,達到相互交流啟發的目的。
點評人:范雙玲(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教研室 )
〖編者點評〗
1.教師把握時機利用“植樹節”的情境,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正可謂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育人效果。
2.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數學的魅力,經歷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過程,品嘗成功的喜悅。
3.小組合作交流是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交流不僅是為了讓教師了解學生,更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相互間的學習、啟發和取長補短。在本節課中教師注重小組人數的變化,在不同的形式中經歷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讓每個人的思維在碰撞過程中得到完善,但應更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這樣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的情感引起共鳴,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站在今天新課程的背景下,仔細研究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