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9 10:49:55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數學
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感受加減法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初步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4.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20以內加減法以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基礎上安排的。
教材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兩位數加一位數,另一部分是兩位數減一位數。這兩部分內呈現在同一情境圖——“采松果”中,創設了一個充滿童趣的情境,引發學生在讀懂圖意的基礎上,發現其中的數學信息,并能利用這些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然后鼓勵學生結合動手操作,積極主動地探究,通過經驗類推、假設、 “擺一擺、算一算”等多種方法,解決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計算。這樣設計有助于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需要同時用加減法來解決問題,這也有助于加強加減法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體會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在計算方法上,教材沒有把算法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鼓勵學生應用舊知識,自主解決新問題,發展學生的計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樣化。
“練一練”中題目以遞進形式依次呈現。第1,2兩題,配以生動活潑的情境,減少枯燥乏味的單純計算感覺,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既練習口算,又培養應用數學的習慣和能力。第3題,讓學生在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口算的同時,反思自己的計算方法。第4題的幾組題目暗含了加法的交換律,目的是使學生對此有初步的體驗,引導學生在計算中能自主發現,并嘗試延伸舉例。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已認識了100以內的數,掌握了2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對于加減法的意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如果將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呈現給學生,學生完全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完成知識的綜合、遷移,自主掌握這一新知識。通過課前的調查,發現有80%以上的學生能夠熟練地計算這一類題目,且口算方法多樣化。另外,經過上半學期的目標性訓練,學生已具有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有目的地進行探索性學習。但是,對于單純的口算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很濃,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便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優美的動畫,請你認真看,然后編一個好聽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播放多媒體動畫,最后定格為教材主題圖畫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媽媽正在教小松鼠學本領。你看,小松鼠跳躍、爬樹、翻跟斗,學得多認真啊!松鼠媽媽說:“你不是最喜歡吃松果嗎?咱們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們比比看誰采得多。”小松鼠邊說邊向樹上爬去。最后,松鼠媽媽采了25個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個松果。
(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該生高興地笑了。)
師:這么好聽的故事,聽完后你知道了什么?從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生2:我知道了松鼠媽媽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媽媽采了25個松果,小松鼠采了4個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兩塊數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樹。
(二)討論探究
1.提出問題
師:大家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生1: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在說什么呢?
師:誰愿意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2:媽媽說:“你真是媽媽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說:“媽媽,我能幫你干活了。”
師:你對他們的回答滿意嗎?
(生1微笑點頭。學生齊說:“滿意。”)
生4:我的問題是:松鼠媽媽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
生5:請問大家,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
生6:小松鼠比媽媽少采了多少個松果?
生7:我還有一個問題: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媽媽相差多少個?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提出了這么多的數學問題。
(師將生4,生5,生6,生7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師:咱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誰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
(學生大部分已經能夠說出結果。)
師:同學們真聰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是怎樣算出結果的,暫時沒有算出來的同學,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計數器等,也可以請求同組的同學來幫忙。
(學生動手探究,互相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適時參與引導。)
(學生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生1:我是撥計數器算出來的。先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在個位上撥5個珠子,就是25,再在個位上撥4個珠子,個位上就有9個珠子,就是29。
生2:我擺小棒。我先擺上2捆,再擺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邊擺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來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來的。看著25然后把4直接加到個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豎式計算出來的,是我媽媽教我的。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豎式。)
生6:我是口算出來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師:同學們真聰明!能夠想出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覺得在計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數字,不要弄錯位置。
生2:要個位加個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認真計算,不要粗心。
師:剛才大家想到的這些算法:撥計數器、口算、擺小棒、列豎式,都是很好的計算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最簡單?
生1:我認為口算最簡單。
生2:我也是認為口算簡單,因為列豎式我還不是很會。
3.類推探究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剛才通過我們大家的努力,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后面還有三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共同去解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并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參與其中一個小組的活動,并隨時注意其他小組的活動。)
師:請把你們小組的研究結果匯報給大家聽。
組1:我們解決的問題是“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我們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師:誰聽懂他們組的意思了?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嗎?
生1:他們的意思是用5減4就足夠減了,還剩下1,20根本用不著。所以25-4=21。
組2:我們解決的問題是“小松鼠比媽媽少采了多少個”,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來的。
組3:我們解決的是“小松鼠和媽媽相差多少個”這一問題,算式和口算方法與他們小組是一樣的。
師: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三個說法不一樣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卻是一樣的呢?
生1:因為都是在算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差的個數。
生2:因為媽媽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媽媽少的。
師:今天學習的計算與前面學習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兩位數加、減一位數。
生:也可以是一位數加兩位數。
生:只要會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就會計算今天學習的算式。
(三)鞏固深化,應用新知
1.第1題(出示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獨立解決這個問題嗎?試試看。
(學生獨立讀圖,解決問題,全班交流。)
生:19-9=10(顆)。
2.第2題(出示情境圖)。
師:比一比看誰最先算出大恐龍比小恐龍長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題:學生獨立計算并在小組內交流。
4.第4題:想一想,填一填。
師:仔細觀察每組中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每一組的兩個算式的得數是一樣的。
生:我發現每組兩個算式中加號兩邊的數交換了位置。
師:你能試著自己寫出幾組這樣的算式嗎?
學生積極舉例:
(1)34+5=39,5+34=39;(2)21+7=28,7+21=28;
(3)83+4=87,4+83=87;(4)52+7=59,7+52=59;
……
師:如果不用你計算得數,你還能快速地舉出類似這樣的算式嗎?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
(四)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能發現其中存在的規律。那么你認為這節課自己表現如何?
生1:這節課我發言特別積極。
生2:在小組內我算得最快。
生3:我覺得自己發言不是很積極,我會努力的。
師: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評價一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進行評價。)
師:這節課,大家表現都非常好!能夠做到認真思考,積極發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節課繼續努力。
〖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學生能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課堂上比較滿意的是以下幾點。
1.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和諧。
本節課以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為具體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數學信息,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師不用刻意地去牽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調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氣氛中學會了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關注學生發展,注重學科間滲透。
由于教材主題圖提供的相關數學信息相對較少(只有25和4),因此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相對就較少。于是學生在提出問題時,只能從語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與別人有所區別, 才會出現了一個減法問題的三種不同的提問方法,教師給以高度評價并全部展現。這也體現當前的學科理念:學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的媒介。另外如編故事、闡述自己的想法、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等,都是在關注學生的發展,已超越原來所謂“數學”學科的范疇。
3.了解學生原有認知水平,促進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學習。
本節課內容相對簡單,學生在課前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因此,在課上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研究,體驗知識形成與獲得的過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自我選擇口算、擺小棒或是撥計數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收獲的多少可能不同,卻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案例點評〗
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標準》的新理念,數學教育應該“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最大的特點。
從上課開始時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自主探索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再到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問題,以及最后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都是在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緊緊抓住學生知識的生長點,促使其尋找更廣闊的伸展空間。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共同感悟、共同進步。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生成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