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22 23:06:05
在這節的《認識毫升》一課中, 我結合教材,準備了大量的 生活中實物容器 ,學生也準備了好多諸如雪碧瓶之類的容器,用 實 驗來代替空洞的說教,積累更多的直觀經驗,意料之中,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的課堂反饋也不錯 。個人感覺在教案實施過程中有點因教案不熟悉而導致的教學環節有前后顛倒的情況,顯然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想的樣子。下面就就課堂上動手操作環節的處理上反思幾點:實驗多但層次性不強,是不是可以是(1)猜測1毫升,(2)感性的認知1毫升,這里可以用細量筒和粗量杯進行對比起來讓學生看,加上本就是挺好的倒入手心讓學生體會,(3)判斷幾毫升——判斷幾十毫升——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五百毫升——一千毫升。這樣可以有一個累積,單位有小到大的一個過程。學生這樣在理解上更直觀,認識肯定比較深刻點。并且在教學中一定要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比如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用毫升做單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讓學生來猜多少毫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學了知識運用于生活中。
教學反思2:
學生已經學習了容量和容量單位升,本節課認識容量單位毫升和升與毫升之間的進率。在課前老師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多收集一些有容量單位毫升的容器,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一些。教學時可以和前面一節課的1升水進行比較,讓學生發現這些容器的容量都比1升小,引出容量單位毫升,學生在感性上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認識升與毫升之間的進率時,要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發現,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在練習中,有許多的容器都是生活中經常能看見的,教材的編排意圖很好,我們老師也應該盡可能多地去準備,收集這些容器,在課堂上用這些容器來裝上液體,讓學生觀察,以便學生有更深刻的感性認識。不過,在一些問題上還是存在著分歧,例如想想做做的第5題“倒出100毫升飲料,數數你要幾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這樣的的問題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只能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應該說在教學時是比較有難度的。
《認識毫升》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我結合教材,準備了大量的生活中實物容器,學生也準備了好多諸如雪碧瓶之類的容器,用實驗來代替空洞的說教,積累更多的直觀經驗,意料之中,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的課堂反饋也不錯。判斷幾毫升——判斷幾十毫升——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五百毫升——一千毫升,這樣可以有一個累積,單位有小到大的一個過程。學生這樣在理解上更直觀,認識肯定比較深刻點。并且在教學中一定要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比如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用毫升做單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讓學生來猜多少毫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學了知識運用于生活中。
在《升與毫升的認識》中,學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問題具有相當的挑戰性。面對提問,教師可以先問問孩子提出這樣問題的原因,然后肯定學生注重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對于“毫升和克”有什么樣的關系可以現場處理。我們知道“1毫升水的質量就是1克”,雖然毫升與克是兩種不同的計量單位,但是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
正因為1毫升水的重量正好是1克,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兩個單位混用的情況,有的飲料包裝注明的是千克或克,有的飲料包裝寫的就是多少升或多少毫升。這是日常生活現象的反映。學生能提出這個問題,很可能說明他能聯系實際思考并提出問題,這正是我們所提倡和培養的。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
1毫升的( )=( )克。如“1毫升的水等于多少克?1毫升的水銀等于多少克?1毫升的油等于多少克?”將問題延伸到課外。真正做到幫助學生區分“毫升與克”的不同屬性以及內在聯系。不僅達到了辨析兩個單位的目的,而且培養了學生數學意識和研究問題的意識。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毫升以及升與毫升的進率的。事實上,在前兩節課的教學中,關于毫升也說了一些,學生對于毫升也有一定的認識了。所以這節課感覺一點也不像新課。只是在認識1毫升的水有多少時,稍稍化了一些時間。學生雖然也知道1毫升的水很少,但究竟有多少卻并不清楚。為了讓學生有個正確的認識,我實際的用量筒做了實驗,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1毫升到底有多少。這對學生在后面的練習有很大的幫助,使學生的估計有一定的依據。
小組討論如何用自己帶來的容器制作一個量器——集體交流歸納——分小組操作——展示評價作品——利用量器測量其他容器的容量。這個流程進行了兩個循環,第一次是制作1升量器,第二次是制作小容量量器。可以說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濃烈,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加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使操作活動的意義更加深刻一些。這樣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也更有益。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