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27 10:26:24 下載試卷 標簽:圖形 六年級 蘇教版 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設計思路:本課設計中,利用長方形圖片放大的具體情境導入,讓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設計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學生探究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以及數據的比較,體會圖形的相似,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前準備:教學課件、練習紙、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甲圓的半徑是2厘米,乙圓的直徑是3厘米,大圓和小圓的直徑比是( ),
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
2.如圖所示,甲和乙是兩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甲和乙兩幅圖中的陰影面積的比是( )︰( )。
二、 對比導入、揭示課題
情境演示:呈現例1圖片在電腦上拖動鼠標并把長方形圖片放大的情境。
師: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現什么?
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的變化又有什么規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這就要涉及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圖形放大和縮。ò鍟n題)
三、聯系實際、形成概念
1、課件出示兩幅圖片的長和寬。(原來長方形畫的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放大后長方形畫的長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
教師:放大后圖片的長是多少?原來圖片呢?我們把這兩條邊叫做對應邊。
放大后圖片和原來圖片對應的長有什么關系?(放大后的長是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和原來的長的比是2:1)我們就說把原來的長按2:1的比放大。
放大后的圖片和原來圖片對應的寬分別是多少?它們有什么關系?(放大后的寬是原來的2倍,放大后寬和原來寬的比是2:1,把寬按2:1的比放大。)
教師小結:(課件同時出現長度和寬度)把長方形畫的長和寬都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和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多少?(2:1)這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教師:如果反過來,把第二幅圖變化成第一幅圖,對應的長發生了什么變化?寬呢?縮小后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的對應邊的比是多少?
我們就說把第二幅圖按1:2的比縮小。對應的長和寬是原來圖形的幾分之幾呢?
2、完成練習九第1題
課件出示:
圖中幾號圖形是1號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幾號圖形是1號縮小后的圖形,它們分別按怎樣的比變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學生匯報。
小結:圖形放大或縮小時要注意什么?(所有對應邊都要同時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
四、運用概念,動手操作
1、教學例2
課件出示教學例2
教師:按3:1的比放大長方形,放大的長方形長是幾格?寬呢?會畫嗎?如果按1:2的比縮小長方形,長和寬又是多少呢?會畫嗎?開始。
學生匯報,說說你是怎樣把這個長方形放大的?課件演示。怎樣縮小的呢?
教師:觀察上面的3個圖形,你有什么發現?(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的比都是2:1,變化后長方形和原來圖形的面積比是9:1和1:4,圖形的所有對應邊都按照同樣的比不放大或縮小)
教師小結:可以看出,不論是把長方形放大還是縮小,每組對應邊的比是相同的。
2、教學試一試
課件出示試一試:
教師:這是一個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這個三角形,會畫嗎?
學生在書上畫出按指定的比放大三角形。
學生結合自己畫出的圖形說說怎樣畫的。(課件演示)
教師:量一量,對應的斜邊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嗎?
教師小結:按2:1的比放大這個三角形時,把它的兩條直角邊按2:1的比放大,對應的斜邊也跟著放大2倍。
五、鞏固概念,分層練習
1、完成練一練
按1:2的比把下面圖形縮小,你會畫嗎?
說說怎樣畫的。
教師小結:縮小圖形時,所有對應邊的長度都按相同的比縮小。
2、完成練習九第2題
小結:按2:1的比放大正方形,放大后正方形的邊長是原來邊長的2倍,按1:2的比縮小長方形,縮小后的長方形對應邊是原來長方形的1/2。
教師小結:
3、發展練習
在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形中任選一個圖形,再選定一個比,把它放大或縮小。
可以怎么畫呢?前后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動手操作。
學生匯報。
比較放大或所小的圖形,你有什么想說的?
六、自主評價,總結提升
今天咱們學習了利用網格或格點圖可將一個圖形按照一定比放大或縮小,怎樣放大或縮小一個圖形呢?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