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shù)學教案 >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27 10:30:57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蘇教版 數(shù)學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48頁的例6,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一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會把數(shù)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進行轉(zhuǎn)化。
2、使學生在觀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培養(yǎng)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看懂線段比例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厘米= ( )毫米 1分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千米= ( ) 米
20米= ( )厘米 50千米=( )厘米
二、情境導入
1、談話:同學們,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國土面積大約有960萬平方千米。但這么遼闊的地域卻可以用一張并不很大的紙畫下來。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并提問:想知道這些地圖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比例尺。板書課題: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1、出示例6,在學生理解題意后提問:題目要求我們寫出幾個比?這兩個比分別是哪兩個數(shù)量的比?什么是圖上距離?什么是實際距離?
2、探索寫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的方法。
提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單位不同,怎樣寫出它們的比?
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明確方法:先要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統(tǒng)一成相同的單位,寫出比后再化簡。
學生獨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寫出的比,強調(diào)要把寫出的比化簡。
3、揭示比例尺的意義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談話:像剛才寫出的兩個比,都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我們把圖書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提問:這張長方形草坪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啟發(fā):可以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4、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實際意義,認識線段比例尺。
提問:我們知道這幅圖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寫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圖上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000厘米的距離,也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0,還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0倍。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指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是1的最簡單整數(shù)比。像1:1000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數(shù)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還可以用下面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0 10 20 30米
進一步指出:像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線段比例尺。
提問:從這個線段比例尺來看,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多少米?圖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別表示實際距離多少米?這與1:1000的含義相同嗎?
四、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先說說每幅圖中比例尺的實際意義。同樣長的實際距離在哪幅圖中畫得長?哪幅圖中1厘米的圖上距離表示的實際距離長?
2、做“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各自測量、計算,再交流思考過程。
3、指出:
①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這是一個比,不應帶計量單位。
②求比例尺時,前、后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項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項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shù)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
五、全課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計算一幅圖的比例尺時要注意什么?
六、課堂作業(yè)
做練習十一第1、2題,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比例尺
50米=5000厘米 3米=3000厘米
5:5000=1:1000 3:3000=1:1000
圖上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000厘米的距離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或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0 10 20 30米
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10米
課前思考:
“比例尺”的含義比較抽象,必須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潘老師在導入部分想到了從地圖的比例尺導入,我想是否可以再接著借用地圖來理解?
導入設計修改如下:
1、談話:同學們,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國土面積大約有960萬平方千米。但這么遼闊的地域卻可以用一張并不很大的紙畫下來。
2、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并提問:想知道這些地圖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嗎?盡管這些地圖的大小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按一定的比將實際情況進行縮小后得到的。
3、有誰知道這幅地圖是按怎樣的比縮小的?你從哪里看出來的?你知道是縮小多少倍后再畫出來的?讓學生來分別介紹。
4、剛才同學們介紹的,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比例尺。板書課題:比例尺
課前思考:
比例尺是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概念,正如潘老師教學目標中所說的這節(jié)課主要讓學生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會把數(shù)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進行轉(zhuǎn)化。
在做練一練時,要讓學生完整的說出比例尺的意義: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幾分之幾,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幾倍?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多少千米?我覺得應該多讓幾個學生起來說說。
課前思考:
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所以看了高教導的導入部分的設計后,我想這樣的導入應該是更有效的,能為突破教學重點服務,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前面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時,就有學生談到比例尺的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例子,所以我想這節(jié)課中,我們也可以補充把實物放大的比例尺,如:一個精密零件實際長度始4毫米,畫在一幅設計圖上是2厘米,求這幅設計圖的比例尺。我們可以將兩者相聯(lián)系:圖形放大或縮小寫比時用變化后的長度比原來的長度,比例尺也是用變化后的長度比原來的長度,變化后的長度就是圖上距離,原來的長度就是實際距離。這樣可能更便于學生從本質(zhì)上理解平面圖形是把實物縮小或放大到何種程度后畫到平面圖上的。
如何指導學生看懂線段比例尺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值得我們加以重視。潘老師在課始部分設計的復習題要好好利用,并且可以再增加幾題,如20千米=( )厘米,3000000厘米=( )千米等,要讓學生能正確、數(shù)量地進行千米與厘米之間的改寫。這樣也能為突破難點掃除一些障礙。
課后反思:
課前我在鉆研本課的教材時考慮到應該將前面學習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與比例尺的意義有機結(jié)合,這樣也便于將新知轉(zhuǎn)化為舊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可是今天實際教學時,我感覺自己沒有借助例題6的學習將這兩個知識有機結(jié)合,這樣就造成有些學生在計算比例尺時,出現(xiàn)用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關于線段比例尺的教學,我感覺結(jié)合數(shù)值比例尺把線段比例尺的含義講清楚了,并將兩種比例尺進行了比較,使學生體會到兩種比例尺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但還有一點說得不夠清楚,就是關于線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我只是在黑板上隨手畫了一下,沒有介紹清楚,如:應向?qū)W生說明,線段比例尺一般應畫連續(xù)的3-4段,每段必須是1厘米。線段比例尺與數(shù)值比例尺的轉(zhuǎn)化也應補充一些練習,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比例尺的轉(zhuǎn)化方法。
課后反思:
這堂課看似很簡單,但上下來總覺得自己有些地方?jīng)]有處理好。“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項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shù)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 ”在和學生總結(jié)歸納這點時,還應該讓學生知道有時候比例尺也可以寫成后項是1的比,如孫老師補充的這題:一個精密零件實際長度始4毫米,畫在一幅設計圖上是2厘米,求這幅設計圖的比例尺。這時就需要把比例尺寫成后項是1的比。由于課堂上沒有讓學生練習,所以在做補充習題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就有困難了。
這節(jié)課上每個比例尺所表示的意義我讓學生說的比較多,因為兩個班的學生表達能力都不是很好,所以一開始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時他們說的還不很完整。說多了,學生自然就說的很流暢了,關鍵還是在于理解。
課后反思:
在學生認識了比例尺,會求一幅地圖的比例尺后,根據(jù)孫老師補充設計“一個精密零件實際長度始4毫米,畫在一幅設計圖上是2厘米,求這幅設計圖的比例尺。”通過學生計算后,再小組討論,這個比例尺是什么含義?與課本上常見的比例尺有什么區(qū)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縮小功能,讓學生打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結(jié)合實際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上好一節(jié)課是需要很多準備工作的,認真專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資源,備課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水平與認知心理,要不斷磨練,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課后反思:
在自己進行課后反思時,我已習慣先學習組內(nèi)老師的課后反思,和她們的情況對照再反思自己的教學情況,感覺收獲會更大!
在這節(jié)課上,我還是結(jié)合例題,讓學生體會比例尺的含義,說明:根據(jù)例題中的情況,可以寫出很多比,但習慣上將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稱為比例尺,這是約定俗成的,并結(jié)合比例尺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判斷:如果告訴你一個比例尺,你能說出這是放大還是縮小嗎?放大或縮小了多少倍?
在教學求比例尺的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書寫格式,教學了兩種書寫格式:1、先列式再統(tǒng)一單位;2、先統(tǒng)一單位再列式。并對這兩種寫法進行了比較,學生普遍喜歡先統(tǒng)一單位再列式的方法。
本節(jié)課時間上把握不好,課堂上說比例尺的意義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都是在自習課上完成。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