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08-03 22:15:24 下載試卷 標簽:二年級 教案 語文
一、教材分析
《送小螞蟻回家》是一個情景交融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美麗的夏夜,一只小螞蟻不小心掉進池塘。在危險時刻,睡蓮救它上來,蜻蜓、螢火蟲幫助她回到了家。
全文共16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描寫了一個寧靜的夏夜;第2-7自然段講小螞蟻掉進池塘,好心的睡蓮主動救起螞蟻,體現其愛心;第8-15段講小螞蟻想回家,蜻蜓放棄休息時間送它,螢火蟲為它們照亮;第16段借景抒情,再次贊美了美麗的夏夜。課文圍繞“美”這一中心,以生動的語言、擬人的手法,既描繪了夏天的美景,又表現了朋友的真情相助,旨在讓學生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為樂的小動物們的心靈更美!
二、學情簡介
二年級的學生基本掌握了漢語拼音的拼讀方法,已經擁有了相當大的識字量,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憑著一年級已經掌握的識字方法和識字能力,比較自主地完成識字任務。也就是說,學生初步養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能熟練地根據拼音讀準字音,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形聲字”、“字型結構”等方法識記生字, 并開始借助字典識字。
二年級的學生大多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在閱讀中初步體會關鍵詞語、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讀的層層推進,許多學生也能說出一些自己讀文后的感受。
因此,二年級的教學重心是在閱讀中自主識字,在識字中加強閱讀,逐步完成從識字到閱讀的過渡,進一步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閱讀能力的提高。
[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
根據二期課改的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三方面,并采用了一些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
目標一:借助拼音正確認讀本課10個生字,重點學習“靜、蓮”在田字格中的書寫。
本課的10個生字沒有很大的學習難度,本班學生可以自主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在學生自己練習拼讀的基礎上,我選擇了幾個較難讀準的生字進行集體反饋,如:“靜”、“螢”的后鼻音,“螞”、“蟻”的第三聲等,并在以后的學生朗讀中注意及時傾聽,隨時正音。“感激”是由2個生字組成的新詞,可以放在課文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教師的引讀進行理解并積累。
每個漢字的字型結構不同,在田字格中的書寫位置也不同。學生學習書寫漢字不僅要了解漢字的筆順、筆畫,還要觀察漢字的間架結構,歸納漢字書寫的規律,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因此,在本課要求書寫的5個漢字中,我重點指導了上下結構的生字“蓮”,左右結構的生字“靜”,讓學生了解它們各部分、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目標二: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
通過學習,大多數學生能做到正確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但二年級的閱讀教學并不能僅此而已,本階段的教學重在訓練學生讀了課文以后能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因此,在學生讀通課文后,教師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對課文內容淺顯的認識,并在板書引導下練習完整、簡要地說出課文大意。
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語文課堂上必須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讀書時間。教師以多種形式、不同目的的讀書層層推進,讓學生在反復讀文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文章內容,鞏固認讀字詞,理解重點詞句,積累規范語言。
目標三:根據提示說說蜻蜓和螢火蟲一起送小螞蟻回家的經過;在理解朋友們是怎樣幫助小螞蟻的基礎上明白朋友間的真誠互助,體會這個夏夜的美麗。
在反復讀書,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說一說“送小螞蟻回家”的經過,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與此同時,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領悟到這個童話故事所蘊涵的深意:夏夜的景美,小動物們真誠相助的心靈更美。
[教學過程預設與對策]: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學目標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整個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是從大整體到小整體,最后再回到大整體的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環節1:畫面導入,感受夏夜。
上課伊始,伴隨著音樂,出示一幅夏夜的畫面。我通過優美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故事情境中。
音樂結束,我請學生說說:你覺得這個公園里的夏夜怎么樣?隨機出示課文首尾兩節,指導讀好句子。并學習生字“靜”,這里著重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靜”的后鼻音。
環節2:動畫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動畫,請學生邊聽邊記:故事中有誰。
說明:
動畫演繹,是最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它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同時又是聽說活動的有效抓手。我在看動畫,聽故事之前提出明確的要求:邊聽邊記,故事中有誰;之后能完整、清楚地回答。這一設計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專心聽、用心記、完整說的學習習慣。
根據學生所說的,我把事先做好的詞語卡片,依次豎著貼在黑板的一邊。
2、自主學習4個生字。
接下來就是學習生字詞。我把其中的3個帶生字的詞語搬到媒體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先是在生字上注明了拼音,請學生根據拼音,自己拼讀;再去掉拼音,讀字連詞;然后要求學生觀察這三個生字有什么特點?再來記這個“蓮”。最后,打亂順序,認讀生字,并回到黑板上的詞語卡片,引讀四個詞語。
3、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以讀為主,學習課文。
環節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A自讀課文,讀準生字字音,讀通每一句話。
B讀后思考:小螞蟻、睡蓮、蜻蜓和螢火蟲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說明:
前一個要求是讀的基本要求,讓學生能夠讀通課文,不加字,不漏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在開火車分節檢查朗讀課文中糾正難以讀準的字音,難以讀通的句子,為后面了解課文內容奠定基礎。
后一個要求是要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去感知課文內容。
課堂上我是這樣操作的:當學生說到“小螞蟻掉進池塘里,睡蓮如何幫助小螞蟻”的時候,我移動黑板上的詞語卡片,并添上箭頭,板書一個字“救”;當學生說到 蜻蜓和螢火蟲一起把它送回家的。”時,我又繼續這樣完成板書。如果學生僅僅說到“螢火蟲照亮道路,蜻蜓背著小螞蟻飛回了家。”教師可以及時點撥:“原來是蜻蜓和螢火蟲一起把它送回家的。”同樣繼續完成板書。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用一兩句話完整而簡要地說說課文大致內容。
環節2:仔細研讀,深入理解。
步驟1:學習第2-7小節,讀懂睡蓮是怎么救小螞蟻的。
在學習2-7節的時候,我安排了3次讀書。這3次讀的形式是不同的:第一次讀是輕讀課文第2-7節;第二次讀是師生配合朗讀對話;第三次讀是同桌互相配合朗讀對話。這3次讀的目標也是不同的:第一讀:輕讀課文第2-7節,邊讀邊找出小螞蟻與睡蓮各自說的話,分別用直線和浪線劃出。第二讀:師生配合朗讀對話,學生校對自己是否找完整了。第三讀:同桌互相配合,有感情地朗讀小螞蟻與睡蓮的對話;然后,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說話練習。
說明:
這三次讀大約花了我寶貴的7分鐘。之所以這么安排教學,主要是出于以下2點考慮:1、語文教學必須以讀為本,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書聲朗朗的地方。2、熟讀課文既是課文語言文字的積累,又是為深入理解打下基礎。因此,這三次讀書缺一不可,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給予學生仔細研讀,深入理解。
在反復讀文的基礎上,我請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說話練習,用的是這樣的句式:當小螞蟻的時候,睡蓮。
(怎么樣)(怎么說/做)
說明:
關于這一說話練習,也有3點說明:1、讀懂課文內容是語文學習的基本目標。如何檢查學生是否讀懂,這節課中我是通過說進行反饋。睡蓮真誠幫助小螞蟻,分別體現在它主動關心、及時相救和熱情邀請這幾個方面。只有真正讀懂了課文內容,才能從不同方面練習說話。2、讀懂課文內容僅是淺層次的感知目標,語文課不能光停留在內容上,更需要以聽說讀寫為依托,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3、練習說話的提示句式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個性化發展。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說,比如“當小螞蟻趴在水草上嗚嗚哭的時候,睡蓮主動關心。”又如“當小螞蟻脫險之后,睡蓮熱情邀請小螞蟻在自己的蓮葉上睡覺。”學生也可以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說,比如,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說:“當小螞蟻遇到危險時,睡蓮及時救了它。”也可以用課文內容具體地說“當小螞蟻說自己掉進池塘,上不了岸的時候,睡蓮彎彎腰,讓小螞蟻離開了水草,爬上了自己的蓮葉。”
步驟2:學習第8-14節,讀懂蜻蜓和螢火蟲一起送小螞蟻回家的經過。
1、讀課文第8-14節,讀讀找找:課文哪些地方告訴我們是蜻蜓和螢火蟲一起送小螞蟻回家的?隨機學習重點句子(第13小節):
小螞蟻爬上“飛機”,蜻蜓起飛了。螢火蟲在前面點起了亮晶晶的小燈籠。
說明:
課文中有多處地方都可以看出是蜻蜓和螢火蟲一起送小螞蟻回家的。例如,蜻蜓和螢火蟲說的話,又如第14節,蜻蜓把小螞蟻送回了家。但是,我把教學重點鎖定在這一句上(指第13節),意在引導學生關注句子中的關鍵詞語,讀懂“飛機”和“小燈籠”的特定含義,并能清晰、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達到訓練學生思維敏銳性的目的。
2、請學生看著這樣幾幅畫面,根據下面的提示,試著說一說蜻蜓和螢火蟲一起把小螞蟻送回家的經過。
說明:
這里,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先自己準備說說,再課堂集體交流。
環節3:整體感悟,總結全文
我設計了這么一個想象說話的活動:星星看見了,高興地眨著眼,心想:“。”請學生想想說說:夏夜中的這一幕被天上的星星看見了,它高興地眨著眼,心里會怎么想呢?
說明: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抓住課文空白點,想象說話,感悟中心。這一想象說話訓練豐富了他們的情感世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我想:語文學習不僅要教學生一些語文知識,培養一些語文能力,還要教他們學會做人。這應該是語文教育的真諦。
三、鞏固復習,指導寫字。
環節1:游戲識字
說明:
低年級的孩子最喜歡游戲。形式生動多樣的游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還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生字,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內的識字效率。因此,我在復習鞏固階段,設計了2個活潑有趣的游戲。
游戲1:“吹一吹、比一比”認讀泡泡中的生字,比比誰吹到的泡泡多。
說明:
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在做游戲時,也應給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游戲,以滿足他們不同的發展需求。認讀生字,難度較低,這便給予班中后進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
游戲2:“猜一猜、說一說”:通過觀察生字的不同組合,發現分組的不同依據,滲透漢字的基本知識。
1)按字型結構分(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
2)按形聲字和不是形聲字分組。
說明:
找出生字分組的不同依據,是帶點難度的游戲。這可以激發一部分反應敏捷學生參與游戲,復習生字的興趣。仔細觀察字型結構,學習形聲字的規律,這也將對學生以后的書寫、查字典和自主識字受益匪淺。
環節2:最后,我重點指導學寫“靜”、“蓮”這兩個字。
先請學生自己仔細觀察它們在田字格中的書寫;接著教師邊范寫邊口述字型結構、書寫位置;然后學生認真在書上描寫。
說明:
每堂課中,教師都有意識、有目的地選擇幾個不同結構的漢字,以一邊在黑板上范寫,一邊“自言自語”的形式,把筆畫、筆順以及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逐步傳授給學生。“熟能生巧”,學生在反復聽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記在心中,積累一些漢字書寫的規律。
課堂教學詳細教案: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正確認讀本課10個生字,重點學習“靜、蓮”在田字格中的書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
3、根據提示說說蜻蜓和螢火蟲一起送小螞蟻回家的經過;在理解朋友們是怎樣幫助小螞蟻的基礎上明白朋友間的真誠互助,體會這個夏夜的美麗。
[教學重點]:
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學 習生字、積累詞語、練習說話。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內容,明白朋友間的真誠互助,體會夏夜的美麗。
[教學用具]:
1、教學媒體
2、班德瑞輕音樂“星空”
3、《送小螞蟻回家》動畫媒體
4、若干詞語卡片
[課前游戲]:
1、上課前,老師和同學們做個“拷貝不走樣”的游戲,好嗎?
2、師逐句念兒歌,生逐句重復;共念三遍:由一句一組過渡到三句一組。
太陽當空照,知了樹上叫,荷花水中開,青蛙葉上跳,蜻蜓展翅飛,蝴蝶花間繞。
3、猜猜這首兒歌念的是什么季節?
4、看來,我們的同學個個都很聰明,自己給自己翹個大拇指!接著,讓我們把這樣的好心情帶進今天的語文課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出示夏夜畫面,伴隨音樂)一個夏天的夜晚,老師帶著大家來到公園散散步,欣賞夏夜的景色。看——夜空中繁星點點,閃爍著迷人的光芒。公園里一片寧靜,萬物都已進入了甜甜的夢鄉。
2、(音樂結束)聽著這音樂,看著這情景,你覺得這個公園里的夏夜怎么樣?
(生答,師引,出示句子,指讀)
出示:啊,多美的夏夜呀!
夏夜,公園里靜悄悄的。
* 出示詞卡靜悄悄,這里有個生字。誰來拼讀?指拼讀,注意后鼻音,開火車讀詞。靜悄悄就是非常安靜,沒有一點聲音。誰能讀好這個詞?齊讀詞、句。
3、在這個美麗的夏夜,公園的池塘里發生著一個美麗的故事。請大家認真看、仔細聽:故事中有誰呀?——(播放動畫)
1)誰能完整地說說故事中有誰呀?
生答、師黑板上豎排出示詞語卡片:小螞蟻睡蓮蜻蜓螢火蟲
2)ma yi lian ying
媒體出示:小螞蟻睡蓮螢火蟲
師:其中有幾個生字,根據拼音,自己拼讀;
去掉拼音,誰會讀字連詞?注意讀準生字——開火車讀。
3)師:看看這三個生字有什么特點?
小結:昆蟲的名字里大多帶“蟲字部”。
師:再來記這個“蓮”!
小結:帶“草字頭”的字往往與植物有關。
4)指讀;齊讀。
5)師:認識了生字,我們再回到詞語中。夏夜,公園的池塘里發生的這個美麗的故事中有——引讀詞語。
4、這個故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課文,齊讀課題——
出示:23 送小螞蟻回家
二、以讀為主,學習課文。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讀準生字字音,讀通每一句話。讀后想想:小螞蟻、睡蓮、蜻蜓和螢火蟲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待會兒請你說一說。
2、開火車分節讀課文,師注意正音、小結。
3、討論:小螞蟻、睡蓮、蜻蜓和螢火蟲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1)師關注語句規范;不必回答完整。
隨機板書:睡蓮
↓救
小螞蟻
↑
蜻蜓——————螢火蟲
送
2)現在請你們把板書連起來,用一、兩句話完整而簡要地說說四位好朋友之間發生了什么事?(自說;指述)
(小螞蟻掉進池塘里,睡蓮救起了小螞蟻,螢火蟲和蜻蜓一起把小螞蟻送回了家。)
二)仔細研讀,深入理解。
* 學習課文第2-7節。
1、那么,小螞蟻掉進池塘里,睡蓮是怎么救小螞蟻的呢?輕讀課文第2-7節,邊讀邊找出小螞蟻與睡蓮各自說的話,分別用直線和浪線劃出。出示對話
2、師生配合朗讀這番對話,同時看看自己找完整了嗎?
師:夏夜,公園的池塘里,一只小螞蟻趴在水草上嗚嗚地哭了起來。睡蓮關心地問——
小螞蟻又急又怕,連忙說——
睡蓮一邊彎彎腰,一邊說——她讓小螞蟻爬上自己的花瓣,救了小螞蟻。
小螞蟻非常——感激,這是生字,再讀;睡蓮好心地救了掉進水里的小螞蟻,小螞蟻心里很——感激。這不是一般的感謝,而是——非常感激。小螞蟻——非常感激,連聲說——
睡蓮熱情地邀請小螞蟻,說——
可小螞蟻搖搖頭,還是很著急地說——
3、同桌兩人互相配合,有感情地朗讀小螞蟻與睡蓮的對話,要讀出它們不同的語氣來;然后再看看課文,想想睡蓮是怎么救小螞蟻的?我們可以這么簡單地說一說——
出示:當小螞蟻__________________的時候,睡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么樣) (怎么說/做)
說話交流,師簡單點評。
4、小結:原來睡蓮是這么救小螞蟻的呀!
* 學習第8-14節。
1、可是,睡蓮救起了小螞蟻,卻沒辦法送它回家。于是,蜻蜓和螢火蟲一起送小螞蟻回家。課文哪些地方告訴我們是它倆一起送小螞蟻回家的?讀課文第8-14節,讀讀找找。
自由散說,說明依據:
(蜻蜓送§10、14/螢火蟲照亮§12/蜻蜓和螢火蟲共同送§13。)
2、隨機出示寫蜻蜓和螢火蟲共同把小螞蟻送回家的句子:
小螞蟻爬上“飛機”,蜻蜓起飛了。螢火蟲在前面點起了亮晶晶的小燈籠。
1)師:這句話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是蜻蜓和螢火蟲一起送小螞蟻回家的。其他同學懂了嗎?再讀讀這句話,想想蜻蜓和螢火蟲是怎么送小螞蟻回家的呢?
(“飛機”就是蜻蜓,小螞蟻爬到蜻蜓的背上,蜻蜓背起它飛起來;螢火蟲用自己肚子后面的發光器官給蜻蜓照亮。)
師:晚上,天太黑了,光靠蜻蜓送小螞蟻可不行;幸虧螢火蟲飛來了,說——。
2)師引讀/述:小螞蟻爬上——,蜻蜓—— 這里的飛機打了引號,說明這不是真的飛機,而是(蜻蜓)。也就是說,小螞蟻爬上蜻蜓的背,蜻蜓起飛了;而螢火蟲在前面干什么呢——(小燈籠)這燈籠不是真的燈籠,而是螢火蟲肚子后面的發光器官在發光,為蜻蜓(照亮)呢。
3、蜻蜓和螢火蟲各有各的特長,它倆齊心協力,一起把小螞蟻送回了家。
引讀第13、14節:
小螞蟻爬上“飛機”,蜻蜓——。螢火蟲——。蜻蜓飛呀飛,飛過——,飛過——,飛到——,小螞蟻到家了。
4、老師這里有幾幅圖,看著畫面,根據提示,試著說說蜻蜓和螢火蟲一起把小螞蟻送回家的經過。(出示畫面和提示)
小螞蟻爬上“飛機”,蜻蜓_________。螢火蟲_________。蜻蜓飛呀飛,飛過_________,飛過_________,飛到_________,小螞蟻到家了。
指名說。
三)整體感悟,總結全文。
1、師:看,夏夜中的這一幕被天上的星星看見了,它高興地眨著眼,心里會怎么想呢?自己想想說說。
出示:星星看見了,高興地眨著眼,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體交流.
2、師:夏夜的景色多美啊!有了睡蓮幫助小螞蟻,有了蜻蜓、螢火蟲一塊兒把小螞蟻送回家,這個夏夜更美麗啦!(師指畫面述)
三、鞏固復習,指導寫字。
今天,你們學習得太棒了!下面,讓我們一起開開心心,玩吹泡泡的游戲。注意泡泡中的生字,認識的就大聲讀出來,比比誰吹到的泡泡多。
1、逐一出示本課10個生字
2、瞧,字寶寶聚在一起,分成了三組。自己讀讀,想想為什么這樣分組?(出示分組的生字)
1)按字型結構分:上下結構為一組,左右結構為另一組,半包圍結構為一組。
* 淘氣的字寶寶又重新分組了,這回又是為什么呢?
2)按形聲字和不是形聲字分組。
3、最后,我們要重點學寫這兩個字。
出示:靜蓮讀字。
1)仔細觀察第72頁上,它們在田字格中的書寫。
師邊范寫邊述字型結構、書寫位置.
2)生描寫在書上。
4、今天,我們學習了一個關于朋友之間真誠幫助的童話故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如此:只要大家行動起來,讓我們的身邊多些助人為樂的事情,月亮就會笑起來,星星也會高興地眨眼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麗!
三、教師的課后反思:
[教學前的預期與教學后的比較]:
通過多元解讀感受夏夜,體驗真情
美好而寧靜的夏夜,是這個故事特定的情境。對于二年級學生學習這個助人為樂的童話故事,是避開夏夜的情境不談,還是感受這個美麗的夏夜?課前我進行了反復地思量。最終,我認為還是應當讓學生充分感受夏夜的美好寧靜,這也是為以后讀懂課文內容,感悟朋友間真誠相助的美好情感作了必要的鋪墊,是本文情意目標的分層滲透。
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的第一板塊,我通過恬靜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形象的語言創設情境,再現了這個美麗的夏夜;又通過看、聽、說、讀,讓學習欣賞美、感悟美。
而在整體感悟,總結全文這一環節中,我又與之呼應,設計了這么一個想象說話的活動:星星看見了,高興地眨著眼,心想:“。”記得課堂上,學生的發言首先就落在贊美夏夜上。的確,夏夜美麗,小動物的心靈更美麗。我在充分肯定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想想:星星看到睡蓮救起危險中的小螞蟻,看到蜻蜓和螢火蟲一起送小螞蟻回家時,會怎么想?于是,學生馬上想到星星一定會贊美這群真誠助人的好朋友。這時,我再次引導:星星一定還看到了小螞蟻得到幫助后的表現,再想想!學生的話題又落到了學會感謝的小螞蟻身上。
就這樣,我一次次從不同角度進行引導,學生多元解讀文本,不僅感受了美麗的夏夜,還真正體驗到了朋友之間的真情比這個夏夜更加美麗。
在閱讀中自主識字
二年級學生已有了相當大的識字量,并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因此,本課的識字教學,我采用分散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識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聽記故事,交流故事中的主人公”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把其中的3個帶生字的詞語搬到媒體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先是在生字上注明了拼音,請學生根據拼音,自己拼讀;再去掉拼音,讀字連詞;然后要求學生觀察這三個生字有什么特點?再來記這個“蓮”。最后,打亂順序,認讀生字,并回到黑板上的詞語卡片,引讀四個詞語。
這一設計的目的是,首先我在獨立識字的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練習借助音節拼讀,逐步達到熟練拼讀音節的目標,同時也養成學習生字前,先獨立拼讀音節的習慣。在讀準字音后,我把“螞、蟻、螢”3個生字拎出來,讓學生說說三個生字有什么特點?前者體現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后者則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即在教師的提示下,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昆蟲的名字里大多帶“蟲字部”,帶“草字頭”的字往往與植物有關。這樣便滲透了形聲字部首表意的特點,也教給學生獨立識字的方法。總之,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從詞語到生字再到詞語,走一個來回,指導學生自主學習4個生字,不僅帶領學生在閱讀中識字,也培養了學生自主識字的學習能力。
積累與運用
了解課文內容,這是本階段教學的重點目標。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中,我請學生邊讀邊思考:小螞蟻、睡蓮、蜻蜓和螢火蟲之間發生了什么事?這是在自讀的基礎上去感知課文內容。而后,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雖然我也關注學生表達語句的規范,但我并不苛求回答的完整。因為這里只是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簡單表達對課文內容淺顯的了解。
在仔細讀文,深入理解之后,我又請學生看著與課文情節有關的幾幅畫面,根據下面的提示,說一說蜻蜓和螢火蟲一起把小螞蟻送回家的經過。我這樣的設計,不單純是為了落實課后練習,而是借課后的練習創設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機會。而且,這一要求與自學課文時,要學生說說“小螞蟻、睡蓮、蜻蜓和螢火蟲之間發生了什么事?”的要求不同。前面并不強求完整地回答,只是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話簡單表達對課文內容淺顯的了解。而這里的目標顯然提高了。也就是說,在一堂課中,同樣是說的訓練,要求是由淺到深,由易到難。
如果說讀是積累,說就是運用;讀是語言的內化過程,說就是語言的外化過程。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告訴我們是蜻蜓和螢火蟲一起送小螞蟻回家”這個問題,學生經過了讀讀、找找、說說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依托這一提示,連貫、完整地說一說送小螞蟻回家的經過,則可使語言訓練從積累到運用,在運用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語言的連貫性、流暢性。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