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兒童電影六十年的文化年輪
來源:中國教育報 文章作者:李道新 2009-08-04 18:29:42

《祖國的花朵》(1955年)劇照
《兩個小八路》(1978年)海報
《一個都不能少》(1998年)劇照
兒童電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說起來熱血沸騰,有人則干脆否認它的存在。或許,就在這種尷尬的境地中新中國兒童電影走過了60年,它以自己若隱若現的方式提醒著自己堅強的存在。回顧這些年來兒童電影的發展,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就如有人說的,中國兒童電影60年來的最大收獲就是知道讓兒童的臉由硬變軟,變回孩子本來燦爛而天真的面容。——編者
兒童與電影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親緣性。正如匈牙利電影理論家依芙特·皮洛所言,有些概念和體驗,兒童完全可以通過非語詞手段予以表達;至于電影,就像兒童思維,也能使話語無法全面把握的內容躍然于銀幕之上。兒童思維與電影手段的相互契合,既是兒童電影不同于其他題材(或類型)電影的本質規定性,也是具體評價兒童影片成敗得失的主要標準之一。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從1953年上映的第一部新中國出品的兒童影片《為孩子們祝福》開始,兒童電影在生產與傳播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也在創作觀念、接受效果、市場拓展等方面不斷受到來自各個階層的觀眾群體的質疑和反思。
政治化、成人化、訓育化的兒童電影觀念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1953年至1979年間,兒童電影主要以戰爭年代的蘇區、戰地與和平年代的學校、工礦為故事發生的場景,并在這種相對寫實、不無政治色彩的電影空間里,展開了中國兒童電影針對新中國兒童必須經歷鍛煉成長、即將承擔國家重任的電影想象。在此過程中,新中國拍攝的大多數兒童電影直接將兒童推向民族的解放和獨立與國家的生產和建設空間,把成人作為兒童的模范,或使兒童逐漸以成人自居,很大程度上抹去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心理特點與言行差異,成為這一時期政治意識形態的又一種電影附注。與此同時,形成了一種政治化、成人化、訓育化的兒童電影觀念,不僅在當時阻礙了兒童電影的發展,而且深刻地制約著1979年以來至今的中國兒童電影創作。
正因為如此,從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前30年的兒童電影實踐,其中的許多作品如《為孩子們祝福》、《青春的園地》、《皮包》、《阿福尋寶記》、《大躍進中的小主人》、《人小志大》、《暑假的禮物》、《兄妹探寶》、《小足球隊》、《阿勇》、《小將》、《阿夏河的秘密》等,均因無法獲得觀眾的喜愛而很快便被觀眾遺忘;《接班人》、《父子倆》等影片,因政策變化太快或圖解政策過甚,拍成后在當時就未獲得發行機會。這些影片大多為響應“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以及“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等政治運動或全民動員而創作,把兒童的生存空間呈現為一些毫無童趣、缺乏生機的所在,把兒童的心理想當然地處理成迎合時政、大而無當的普泛概念,既無必需的兒童思維,也無相應的電影手段,其面目之枯燥乏味,由此可見一斑。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