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8-07 17:42:12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教材 六年級 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課文:
本單元以“夢想與追求”為話題,收錄了三篇課文:王家新的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賈平凹的《我的小桃樹》和德國作家米切爾?恩德的童話《犟龜》。
《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并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我的小桃樹》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顆小桃樹抒寫自己的理想,抒寫自己在逆境中遭受許多挫折后依然對人生、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執著與堅強。《犟龜》是德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家米切爾?恩德的一則童話故事,作品敘述一只小烏龜執意要求參加獅王婚禮并經歷重重困難的故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即將升入中學的孩子,已經處在了人生的第二個反抗期,他們開始用自己的雙眼來看世界,也開始喜歡用自己的大腦來掌控自己的行為,在很多時候,大人的說教讓他們感到束縛甚至反感;另外,學生進入中學學習,課程徒然增多、知識的難度不斷加深,還要適應陌生的環境,這一齊涌來的困難或許會讓孩子有些不知所措,我想本單元安排這樣三篇課文,通過王家新、賈平凹兩位作家對自己親身經歷的回顧和由字里行間透出的堅毅與執著,通過一個有趣而富有哲理的童話故事,或許能給孩子們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梁,幫他們完成由童年到青少年的心理過渡。
2、古詩誦讀:
古詩《鄉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3、語文樂園:
語文樂園緊緊結合本單元的主題的,安排了與追求、與奮發圖強有關的歷史故事,但是以成語的形式出現,讓孩子們自己去閱讀、了解這些故事,我認為這是將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一種有效地引導;與志向有關的名言也安排了兩句。另外,還有體會反問句的作用、成語故事《杯弓蛇影》、口語交際、和習作《大人的煩惱》等內容。
二、教學建議
在單元組成中,還有一個部分也不應該被忽視,這就是導語。“夢想是山那邊的大海,是我們心田上綻放的花朵。有了夢想,便有了一個信念,一份追求。讓我們執著地去實現夢想吧!”這是學習之前的情感撩撥,撩起孩子們對夢想的向往,更撩起他們對夢想的思索。在短短的三句話中,拋出了本單元的關鍵詞:執著。因為執著,才能翻過重重地高山去聆聽海濤的喧騰;因為執著,小桃樹才能在風雨中寂寞卻頑強地站立,并生發出如燈塔一樣的花骨朵;因為執著,小烏龜才能見到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婚禮。“學習本單元課文,要體會課文的內容與情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激發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接下來,我就想從“體會課文的內容與去年相比情感”和“學會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兩個方面和大家探討一下本單元的教學。
1、走進文本,與作者展開深層次的心靈對話。
① 聯系背景,填補空白。[小學教學設計網www.xxjXSj.cn更多小學教學設計]
前兩篇課文,文本富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以及作者對所處時代的獨特感受。而這些都與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所寫的內容遠離現今學生的生活,所抒發的情感也讓現今學生覺得遙遠。學生對這些文本感到很陌生,因此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就會停留于表面。因此,在教學這兩篇課文時,教師在課前應該考慮到這一點,提前布置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查找與文本和作者有關的資料,了解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所處時代的特點和作者個體的特殊性,一來訓練學生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二來彌合他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他們在學習課文能與作者站在同一個起點。
如,《在山的那邊》是作者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一直沒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對于幼年的他來說,就是放學后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環抱著這一切的無言的群山。群山的局限和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對山外的世界充滿了想望。顯然,《在山的那邊》起源于童年經驗。
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作者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理想主義培養了他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在接踵而來的“文革”中這一代人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但特殊的精神氣質也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正是由于這樣的信念,才會有:“人們啊,請相信——”,這樣鼓舞人心的詩句。
如果能讓學生在資料中與作者一同走過這些坎坷與風雨,相信孩子們會對山那邊的海懷揣無比熱切的向往,如果能讓孩子們與作者一起沐浴理想的陽光,他們也一定會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后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峰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后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狀物的散文,往往寄托作者的某種情感,可謂物中有情、物中有人。《我的小桃樹》作者筆下的小桃樹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在介紹作者時,注意作者名字的讀音:凹wa)。說小桃樹長的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己從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說小桃樹長得很委屈,暗示作者從小生活在小山村是孤陋寡聞,直到進城上學,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廣闊;寫小桃樹遭受風雨的摧殘,暗示我國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長;寫風雨中的小桃樹仍保留著一個欲綻的嫩紅的花苞,那花是開得美的,而且會孕育出一個桃來的,這就暗示,即使在那動亂的年代,作者心頭的希望沒有熄滅,還堅信經過自己的頑強奮斗,定會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總之,作者通過對小桃樹頑強生命力的贊美,反映了自己對未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這篇課文也只有通過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小桃樹與作者本身的經歷相聯系,才能更好地讀懂作者借小桃樹所抒發的概嘆、理想和情志。
②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作者的這種感情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的,本單元的文章,文字形象、 凝煉,富于表現力。在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聯系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再從詩中找出認為含義深刻的詞語或句子,并說說自己的理解,如果存在一些障礙,可以以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
例如《犟龜》中小烏龜“想了一天一夜”,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這個句子在文中更加真實地表現了小烏龜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樣使小烏龜的形象更加豐滿。在教學時,可以設置一個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烏龜,想象在這一天一夜中,它會想些什么,比如它可能想到的是前進路上的重重困難,也有可能想到的是退縮……,使學生獲得更真切地體驗,也使小烏魚能更快地為學生所接受和喜歡。
《在山的那邊》中,“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反復品味,這里可以引導引導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想象常年繞行在山間的小路上,那種單調的生活,想象作者中書本中讀到的關于五彩紛呈的世界的描寫,入境體驗那種好奇和憧憬,我們會發現,這里的“癡”就不是指發呆了,而是指“我”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了“我”從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狹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鐵青著臉”是我的主觀感受,詩人是將大山擬人化表現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動。這樣的地方可以安排學生仿寫,學習作者這樣凝煉而確切地進行表達。
在《我的小桃樹》中,“它瘦了許多,昨日的美麗完全消失了。”一個“瘦”字,不僅寫出了桃樹在風雨中凋零的樣子,更賦予了桃樹人的情感,讓我們仿佛看見了風雨中小桃樹那楚楚可憐的樣子,讓人頓生憐惜。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字的精妙,可以聯系這個字的本意,看由這個字能讓你想到什么,或想到哪些詞?再由學生提供的這些詞句來想象小桃樹遭受風雨侵襲的樣子,讓學生在不由自主中把小桃樹與人相聯系。“它長得很委屈,瘦瘦的,黃黃的,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委屈”一詞道盡了作者心中積蓄的傷感和滄桑。透過這幾個句子,在品味這些句子時,還可以讓學生從這兩句話想開去,把小桃樹的樣子用自己的話的描摹一下,加深體會。另外還有“人世原來有人世的大書,我卻連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呢?”“雨還在下著,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等句子,教師可以抓住這些句子,反復咀嚼品味,領略含義深刻、雋永的字詞,來理解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注意要反復朗誦,盡力揣摩,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詞語來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
③ 聯系生活,感悟情感。
理解文本,不是隔岸觀火。要想深入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還要在閱讀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的生活體驗,把自身經歷與文本結合,體驗文本學習的現實意義,最終走向生活化的閱讀。因為生活體驗與閱讀體驗之間,是相互相成的,互為促進的。如果學生能把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文本結合,他們就能與文本產生共鳴,就能真正讀懂文本所反映的深層內涵。
例如,《在山的那邊》,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節只有一句話:“媽媽,那個海呢?”這句話顯然不僅僅是孩子受挫以后的一個心理活動的描寫,而是告訴人們,盡管受挫,但心中仍有信念,仍在探尋。跟第二部分的第一節相呼應。中最后一節,詩歌的情感已達到高潮,“人們啊,請相信——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于會攀上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教學時,在理解文的情感后,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回想一下,自己在征服了重重的困難后獲得成功時的心情,從而更深地體會“被全新的世界照亮眼睛”的欣喜。,并用朗讀表現出來。在《犟龜》的教學中,也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談一談自己生活中由執著帶來的成功,以及自己在成功后再來回憶這個努力的過程時,心中的那種成就感,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明白,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了困難,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堅持不懈的決心,這樣才會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本單元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在學習這類課文時,盡量給學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導。比如:讀這樣的課文,先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再抓住重點的詞句進行口味,在品味詞句時,可以先從字面意思開始,再結合寫作背景體會文字背后的意思。
學習這類文章,整體把握的很重要,否則學生獲得的就是支離破碎的東西,當他再遇到同樣的文章時還是無從下手。在這個單元中,我們可以 以這三篇課文為例,給學生一個范例。比如說,《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有兩部分,在這兩個部分中,內容是一層層深入的。第一節,是寫作者小時候一段爬山看海,卻得到失敗的經歷,這一節的“山”與“海”其實就是指的生活中的山和海。第二部分的第一二節,寫的是詩人自己追求理想的奮斗歷程,而第三節就擴展到很多人追尋理想的經歷了,就具有了普遍性,詩歌所包的內涵也就更廣闊了。這樣的把握理清了詩歌的脈絡,學習的過程就更有條理感了。
《我的小桃樹》一課,可以以作者的寫作順序為線索,即:“眼前景——回憶——眼前景”這樣的條理去把握。《犟龜》一課可以以小烏魚的游歷為線索,也就是以它中途遇到的各種困難為線索。當然整體的把握會因個人對文章的感受不同,或是因學生的不同而不同,老師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解讀來把握。
這里還想說的一點就是,這幾篇課文在人教版中都是入選在中學課本中的,也就是說,要深入理解課文還是有一定難度,學生的人生經驗也還有限,所以我們自己在解讀教材時可以深一些,廣一些,但是在教學時,對學生要求應該放低一些,不要求面面俱到,不求每一句都嚼透嚼爛,只要在一個方面說清楚,或者是達到了教學目標中的要求就可以了。
二、正確對待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閱讀是復雜的心智活動,而學生的個人經歷、認知水平、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學生閱讀同一文本的感受必然會出現差異,這就是我們倡導尊重學生的閱讀的個性化原因 所在。那么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就不能強求學生的閱讀水平整齊劃一,而是讓他們各自獨特的個性與閱讀文本得到融合,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提高和發展;就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以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但在新課改中間一味地肯定學生的所有意見,老師不敢說一個“不”字,不敢引導,這種情況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我們現在新課標倡導的所謂個性化閱讀或者創造性閱讀有點誤解。好像一講到個性化閱讀,每一個學生他自己的閱讀的感受全是正確的;一講到創造性閱讀,那就肯定無限發揮,甚至要過度闡釋。西方文人說了一句話叫作“過度闡釋那就是胡說八道”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說,《犟龜》這篇課文,在讀課文時,有些學生就會覺得:明明知道獅王二十八世去世了,還往前趕,這不是有些愚蠢嗎?而對于小烏龜趕上了二十九世的婚禮,或許也會被認為是意外、僥幸,如果二十九世沒有這么快舉行婚禮,那么小烏龜的“犟”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嗎?這樣的話,學生是不會得出:“做任何事情要想獲得成功,不僅要認準一個目標堅持到底,還要有勇氣和信心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這種啟示的。其實,這是完全脫離了文本的理解。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在課堂上及時診斷,并加以引導:小烏龜是很幸運,但是沒有它的“犟”,不是連這種幸運的可能性都沒有嗎?因此,小烏龜的“犟”也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那就是:努力,才會有機會;拼搏,才會有成功;播種,才會有收獲:“犟”,才會有奇跡和驚喜。否則,退縮停頓,終無所獲。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他畢竟是哈姆雷特,不是李爾王。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想到,要實現的教學目標,首先是建立在對文本的理解性閱讀的基礎上的。為什么必須堅持理解性閱讀?也就是說文本的意義它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過去我們過于追求確定性,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就是從思維方式來說,是一元思維和多元思維的統一,而過去我們比較側重在一元思維,側重答案的確定性。課改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但不能說我們把這種確定性完全顛覆掉。因為文本本身是有確定性一面的,就是作家他有個創作意圖,作品它有個寫作背景,文本它有一個主觀的意義,就是作家要賦予這個文本某種意義,它從各個方面其實都會對你的閱讀起某種規定、框范、限制、引導的作用,不能無限地放手去發揮。教師在課堂上要敏銳判別出現的各種解讀是否與文本的意圖背道而馳,是否阻礙了對文本的正確認識,然后加以引導和糾正。
另外,劉默耕教授曾說:“教師的教學,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還應以教材為例,引導學生在學生閱讀本領的基礎上,再去閱讀更多的感興趣的讀物,培養他們對優秀文化的熱愛,挖掘他們的閱讀潛能,陶冶他們的情操。比如,《在山的那邊》教學這后,還可以推薦讀韓東的《山民》;在《我的小桃樹》之后,還可以推薦讀賈平凹的《小溪》,《犟龜》之后還可以推薦讀米切爾?恩德的其它作品,鼓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去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或與課文進行比照閱讀。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