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8-10 14:52:50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數學
《比多少》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中的內容。學生在前一課時里已經知道100以內數的順序和會用大于號、等于和小于號表示數的大小關系。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讓學生知道除了可以通過符號表示數的大小,還可以用語言比較準確的描繪。體現出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數學知識不再是生硬的公式化、符號化,而是要幫助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生活,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首先,猜數活動,切入新課。
新課伊始,以一個學生喜歡的猜數活動作為開課,旨在通過有趣的學習情境滿足兒童強烈的心理需求——總想著自己是發(fā)現著、探索者。幫助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創(chuàng)造的快樂。
第二,數學活動,激活思維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只有通過數學活動才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本課中處理“多得多”和“多一些”、“少得多”和“少一些”的理解時,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生動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觀察中發(fā)現問題;在操作中感知問題;在猜想中推理問題;在交流、討論中解決問題,感受描述數大小的意義,建立初步數感。例如:用手勢表示糖果顆數幾次變化的過程和利用多媒體演示比較兩組小棒的根數等環(huán)節(jié),都是力求通過數學活動調動起學生的一切感官,讓學生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達到有效的學習。
第三,多種學習方式,重視能力培養(yǎng)
課堂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能力,給學生提供充分想象、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共同學習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培養(yǎng)與提高。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40例9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感知100以內數的大小,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數量之間的大小關系。
2.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的小組式的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能力,從而感知數學無處不在。
3.通過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小棒、小袋糖果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游戲引入
1.談話:
師:今天有這么多老師來聽我們小朋友們上課,我們比一比看那組的小朋友表現得最好!
2.估數:
1〉 第一次估數,課件演示情景:
豆豆:我有一大捆小棒,你們猜猜有幾根?(指名學生估數)
2〉 第二次估數,課件演示情景:
豆豆:你們猜得不準哦!
叮當:讓我來幫助你們吧!這兒有10根小棒請你們對比這兩捆小棒再猜一猜,這次你們一定能猜得比較準。(再次指名學生估數)
3〉 課件驗證小棒的根數,演示十根十根的數小棒的過程。
4〉 提問:兩次猜數,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猜得準?(集體交流,指名發(fā)言。)
5〉 師小結:要想比較準確的估計事物的數量就要有參照物作標準,幫助我們比較分析。
★多種情景,深化新知
1.復習鋪墊,以“舊”引“新”
課件出示:三種顏色的小棒。(紅色48根,黃色15根,藍色10根)
1〉觀察這三種顏色小棒的數量,用上學期學過的《比多少》的知識描述它們的多少關系。根據學生的發(fā)言板書:
紅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 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少
黃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 藍色小棒比黃色小棒少
2〉左邊兩句都是說“比藍色小棒多”,而多的程度一樣嗎?
3〉我們該用什么詞比較準確的描述多的程度呢?學生試著說一說。
4〉揭示課題:本節(jié)課我們要進一步學習《比多少》。(出示課題)
5〉師說明:生活中人們常用“多得多”、“多一些”來描述多的程度。
2.形象深化,幫助理解
教師雙手捧出一小袋糖
1〉請學生按要求像老師這樣也用手勢表示一下自己手里糖的顆數。
表示出比老師的糖顆數多一點點;再多一些;更多一些;多得多。
2〉通過手勢你們現在知道“多得多”和“多一些”誰表示多的程度大?
3〉指名學生描述“紅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得怎么樣?” “黃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得怎么樣?”并補充板書:
紅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得多。
黃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一些。
3.發(fā)揮想象,合作探究
1〉教師提問:“紅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得多” 反過來“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少得怎么樣呢?”同樣的 “黃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一些”反過來“藍色小棒比黃色小棒又少得怎么樣?”該用什么樣的詞來描述少的程度呢?
2〉學生們發(fā)揮想象,獨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和同組的同學交流。(學生小組交流)
3〉各組的代表向全班匯報。
4〉教師說明:一般的我們用少得多和少一些來描述少得程度,而同學們提到的少一點和少得少實際上就是少一些。那少得多和少一些表示少得程度有什么不同呢?
提問:誰能指出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少得部分和藍色小棒比黃色小棒少得部分。(學生指出)
6〉比較這兩個少的部分有什么不同?
7〉指名學生描述“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少得怎么樣?” “藍色小棒比黃色小棒少得怎么樣?”
★應用拓展
1.學以致用,描述生活
CAI出示:反映我們校園環(huán)境的情景的圖片:樟樹有52棵、桂花樹有23棵、松樹有15棵、廣玉蘭有5棵。
1〉你知道這是哪嗎?
2〉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
3〉我們的校園里有這么多綠油油的樹,你們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描述一下它們的多少關系嗎?(指名學生描述)
4〉能反過來說說嗎?用 口 〈 口 怎么說?(指名學生描述)
5〉看到這么漂亮的校園,你想對同學們說些什么呢?
2.滲透統(tǒng)計,綜合應用
課件出示統(tǒng)計表如圖。
1〉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估計其他班級的人數。
2〉教師提示:
①一(2)班的人數比一(3)班多得多,猜猜一(2)班有多少人?
②比你說的人數少一些,又該是多少人?
3〉仔細觀察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回答以下的問題:
①比一(3)班人數多得多的有幾個班?
②比一(3)班人數多一些的有幾個班?
③比四(2)班人數少得多的有幾個班?
④比四(2)班人數少一些的有幾個班?
⑤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教學反思
1.營造生動的學習情境。
一個生動學習情境的營造,能夠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切感,使他們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熱情,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在開課時我設計了一個估數的活動:
[片斷一]:估數
1〉 第一次估數,課件演示情景:
豆豆:大家好!我叫豆豆。我有一大捆小棒,你們猜猜有幾根?(指名學生估數)
生1:60根
生2:30根
生3:90根
生4:100根
......
2〉 第二次估數,課件演示情景:
豆豆:你們猜得不準哦!
叮當:我叫叮當,讓我來幫助你們吧!這兒有10根小棒請你們對比這兩捆小棒再猜一猜,這次你們一定能猜得準。(指名學生再次估數)
生1:40根
生2:50根
生3:45根
生4:52根
......
3〉 課件驗證小棒的根數,演示十根十根的數小棒的過程。
4〉 提問:兩次猜數,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猜得準?(集體交流,指名發(fā)言。)
生1:因為小叮當幫助我們了。
生2:因為我比較了這兩捆小棒,發(fā)現紅色的小棒大概可以分成4捆像藍色小棒這樣的。
5〉 師小結:要想比較準確的估計事物的數量就要有參照物作標準,幫助我們比較分析。
猜數游戲是學生喜歡的數學活動,有了興趣自然全身心投入。第一次猜數因為沒有限制,學生表達的欲望一下子被激活了,迫不及待的想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次猜數有了比較,離正確的結果越來越近,學生都希望準確的答案能自己的嘴里說出來,就更迫切希望有發(fā)言的機會了。這個活動的創(chuàng)設讓我看到了學生的熱情,兩次猜數的推動讓學生體驗了思維的快樂、成功的快感。
2.在多種情境中調動學生的一切感官。
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去看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形象思維是勝于邏輯思維的。生動形象的東西對他們而言更易于接受,也最有興趣。基于這個觀點,在處理對“多得多”和“多一些”、“少得多”和“少一些”區(qū)別的理解時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形象的的活動。
[片斷二]:用手勢表示糖果數量
雙手捧出一小袋糖果
師:請你們像老師這樣也用手勢表示一下你手里糖的顆數。
師:表示出比老師的糖顆數多一點點;再多一些;更多一些;多得多。
(學生手勢表示。)
師:通過手勢你們現在知道“多得多”和“多一些”誰表示多的程度大?
生1:多一些表示多的程度要小。多得多表示多的程度要大。
生2:表示多得多時我的手張的最大所以多得多表示多的程度大。
師:誰能描述一下“紅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得怎么樣?” “黃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得怎么樣?”并補充板書。
生1:紅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得多。
生2:黃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一些。
這里力求通過教師語言引導和學生手勢表示相結合,逐步讓學生感受到雙手張得越開表示多的程度也就越大,在親身經歷中感受了“多得多”表示多的程度大,“多一些”表示多的程度小。數學課堂上對詞的理解如果像語文那樣用語言來解釋肯定是行不通的,那該靠什么讓學生能融會貫通的理解呢?靠的就是形象的數學活動。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真正做到動口、動手、動腦。
[片斷三]:自主探究與多媒體輔助理解
師:“紅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得多” 反過來“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少得怎么樣呢?”同樣的 “黃色小棒比藍色小棒多一些”反過來“藍色小棒比黃色小棒又少得怎么樣?”該用什么樣的詞來描述少的程度呢?
請學生們發(fā)揮自己想象,獨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和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學生小組交流)
各組的代表向全班匯報
生1:我們覺得多得多對應的就是少得少。
生2:我們想用少一些來描述少得程度。
生3:我們想出了少得多。
生4:少一點也能描述少得程度。
師:一般的我們用少得多和少一些來描述少得程度,而同學們提到的少一點和少得少實際上就是少一些。那少得多和少一些表示少得程度有什么不同呢?
師:誰能指出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少得部分和藍色小棒比黃色小棒少得部分。(學生指出) (藍色)
師:比較這兩個少的部分有什么不同?
生1: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少得部分多。
生2:藍色小棒比黃色小棒少得部分少。
師:現在你們能描述“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少得怎么樣?” “藍色小棒比黃色小棒少得怎么樣?”
生1: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少得多。
生2:藍色小棒比黃色小棒少一些。
“少得多”和“少一些”區(qū)別的理解則是首先讓學生先猜想、推理、交流,充分發(fā)揮自主探究的能力,展開想象的翅膀,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提出這兩個描述少程度的詞。對它們區(qū)別的理解則是利用多媒體的演示加以輔助,直觀的展現出藍色小棒比紅色小棒少得部分多,藍色小棒比黃色小棒少得部分少,從而明白“少得多”和“少一些”表述少程度的不同。
3.綜合運用發(fā)展思維。
統(tǒng)計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新課標教材中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在這里學生雖然還沒有系統(tǒng)地認識統(tǒng)計表,但在教材中經常會有題目以統(tǒng)計表的形式出現,因此學生從統(tǒng)計表獲取數據,應用本節(jié)課的知識加以描述并不困難。
[片斷四]:滲透統(tǒng)計,綜合應用
出示統(tǒng)計表如圖。
師:請你們根據老師提示估計其他班級的人數,看誰能用最少的次數估計準確。
師:一(2)班的人數比一(3)班多得多,猜猜一(2)班有多少人?
生:50人。
師:比你說的人數要少一些。
生:45人。
......
師:仔細觀察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請你們回答以下的問題:
1〉比一(3)班人數多得多的有幾個班?
2〉比一(3)班人數多一些的有幾個班?
3〉比四(2)班人數少得多的有幾個班?
4〉比四(2)班人數少一些的有幾個班?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統(tǒng)計表中搜集數據采用估數的方法。學生通過教師的提示估數,實際上是逆向應用本課知識的過程,不僅從另一個角度驗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發(fā)展了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