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8-10 21:42:33 下載試卷 標簽:二年級 蘇教版 教案
本單元教學千以內的數。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較大數的機會比較少,缺乏感性材料和直接經驗是他們認識較大數時往往有困難的主要原因。蘇教版教材在二年級(下冊)教學千以內的數,三年級(上冊)教學萬以內的數,適當縮小認數范圍擴展的跨度,增加教學的循環,適量延長認數教學的時間,能降低教學的難度。這是仔細研究了第一學段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發展水平后作出的科學安排。
認識數要理解數的意義,能認、讀、寫數,要掌握數序和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學到的數。教材把發展學生的數感作為教學任務,優化全單元的內容結構,妥善處理知識、技能教學與應用的關系,努力改善學習方式。全單元的內容大致分成五部分。
第8~10頁著重教學一百、幾百和一千,整百數的排列順序和大小關系,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
第11~13頁著重教學幾百幾十的數,通過一十一十地數數整理整十數的順序,口算幾百加幾十和相應的減法。
第14~18頁著重教學幾百幾十幾的數,通過一個一個地數數整理三位數的順序。在練習二里綜合了前三部分的知識。
第19~22頁著重教學比較數的大小,結合實際問題進行估計。
第23~25頁整理和應用全單元的內容。
1?選用適宜的教具、學具。
在教學百以內的數時以小棒為主要的教具、學具,因為小棒容易數,容易捆,容易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能形象地表示10個一是十,幾捆或10捆小棒能直觀顯示幾個十是幾十,10個十是一百。
教學千以內數時再以小棒為教具、學具就不大方便了,教材選用小方塊為教具、學具。1個小方塊表示“一”,10個小方塊連成一條表示“十”,10條方塊拼成一片表示“百”,10片方塊合成一個正方體表示“千”。教學時,要指導學生盡快認識和使用新的學具,熟悉由小方塊表示的一、十、百和千。第8頁教學整百數時首次用小方塊為教具,分三步教學:先認識小方塊表示的一百,按1個小方塊、1條小方塊、1片小方塊的順序回憶10個一是十,凸現10個十是一百;然后認識小方塊表示的幾百,從一片小方塊表示一百類推出3片小方塊是3個一百即三百、8片小方塊是8個一百即八百,概括地知道幾個一百就是幾百;最后是一百一百地數,邊數邊把10片小方塊合成一個大正方體,既整理了整百數的順序,顯示了整百數間的大小關系,又引出了一千。
計數器也是認數教學的用具。學生已經認識了計數器上的個位、十位和百位,能夠用計數器的算珠表示兩位數。第9頁例題在計數器上建立千位,教學在計數器上表示幾百和一千,為下面繼續認數做了充分的準備。
2?優化認知線索和教學活動。
第11頁和第14頁例題設計的認知線索是: 小方塊表示的數→計數器上表示的數→數字表示的數。把認數、讀數、寫數的教學融為一體,同時進行。第11頁例題安排了五步教學活動:一是創設問題情境——4片小方塊和5條小方塊合起來表示什么數?二是讓學生理解情境的數學內容——4個百和5個十合成一個數是四百五十。三是在計數器上撥出這個數——百位上撥4顆算珠,十位上撥5顆算珠,個位上不撥珠。四是寫出這個數——百位上寫4、十位上寫5、個位上寫0。五是認、讀450這個數——讀作四百五十。這五步教學活動環環相扣,連接緊湊,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思考、撥珠、寫數,并在教師的幫助下讀數,從而理解四百五十這個數的意義。
教材設計的第二條認知線索是:例題舉一,“試一試”反三。第11頁和14頁的例題各教學一個數,“試一試”各教學一片數。這兩次“試一試”都通過圖畫里男孩的撥珠和口述,提出數數的要求,從三百七十到四百三十要十個十個地數,從五百九十八到六百一十一要一個一個地數。數數時還要一邊撥算珠一邊說出計數器上表示的數,并在括號里把數寫出來。十個十個地數,390后面的數是幾,一個一個地數,599后面的數是幾,這些都是認數教學的難點,在計數器上一邊撥珠一邊數數有助于突破難點。由于十位上撥滿10顆算珠要換成百位上的1顆算珠,所以390后面是400。由于個位上撥滿10顆算珠要換成十位上的1顆算珠,所以599后面的數是600。學生理解了這些,不僅克服了數數時的困難,而且為以后學習加、減法計算時的進位和退位打下了基礎。
教材設計的第三條認知線索是:讓口算和認數相互促進。在教學整百數后立即進行整百數的加、減計算,在教學幾百幾十的數后及時進行整百數加整十數和相應減法的計算。第9頁例題2只猴分別把2片和3片小方塊向中間推,從圖意中提取的數學問題是200+300=。學生受情境的啟發,很自然地想到2個百和3個百合起來是5個百即500,這就是教材期望的思考。運用對數的認識進行口算,通過口算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正是教材的編排意圖。口算整百數加整十數和相應的減法編排在第13頁“想想做做”里。第5題看郵票圖寫出得數,第6題根據練習本圖寫出加、減算式,在直觀情境里思考,體會算法。第7題編排兩個題組,要聯系數的意義進行抽象思維。再經過第8題的口算掌握算法,進一步加強數的概念。
另外,教材還大力促進知識、方法的遷移。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比較兩位數的大小的方法,教材把這些作為教學資源,在教學比較千以內數的大小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判斷,倡導策略與方法多樣化。教材里沒有總結比較兩個數大小的一般方法,不過分突出某種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教學“想想做做”第1、2題,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考,尤其是698與703、743與729、398與396這三組數各是怎樣比的,從而清晰思路,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與要領。
3?著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人對數與運算的理解與體會,表現為具有自覺地、靈活地、有效地運用數進行思考、描述、交流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數感使數學知識從學科的知識內化成人的數學素養。從發展學生的數感這一目的出發,本單元教材作了以下安排。
(1) 讓學生在現實的背景下進行讀數、寫數和說一句話的練習,體會數的意義和作用。第9頁第2題讀方格稿紙上的300,并想想、說說這個數表示的意思,讀字典的頁碼、電度表上的用電示數等;第12頁看著照片寫出我國野生亞洲象的頭數三百、世界上龜的種類數二百二十等;第16頁讀表示報紙總期數的615、兒童的身高厘米數132等,寫某校的學生人數九百零五、《自然百科》的總頁數六百五十九等;第24頁第5題寫出世界上最大的圓形葉子的直徑厘米數三百、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徑厘米數一百零六以及世界上最高的植物的高的米數一百一十五等。教材安排這些在現實背景下的讀、寫數練習,旨在讓學生體會數能表達事物的數量、大小、高矮,在理解數的數學意義的同時也理解數的現實意義。第23頁第1題“用1000以內的數說一句話”,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能定量刻畫客觀世界的現象和物體,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看到、想到、知道的事情,數是與他人交流時必不可少的工具,逐步形成主動地運用數的態度和習慣。
(2) 為學生提供許多進行估計的機會。教材里大致有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判斷某個數比較接近什么數,如第17頁第5題、第25頁第11題等。二是根據少很多、差不多、多一些、貴得多等詞語選擇合適的數或作出恰當的判斷,如第20頁第3~5題,第25頁第13題等。上面兩方面的內容能使學生體會到數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數與數之間有相對的關系。這些體會是進行估計的重要基礎。三是讓學生在現實情境里進行估計,如從第一個杯子里有200粒黃豆估計第二、三個杯里各有多少粒黃豆;利用學校到郵局有400米路,估計少年宮離學校大約多少米等。這些練習能使學生體會估計是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尋找問題答案的有效方法。
4?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初步感受十進制計數法和初步的函數思想。
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是任何兩個相鄰的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十,哪一個數位上的數字是幾就表示有幾個這樣的單位。學生是在計數活動中逐步理解并掌握計數法的,本單元只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十進制計數法。首先借用小方塊重溫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百,新認識10個百是千,感受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然后拓展已有的數位知識,在計數器上顯示數位在計數時的位置順序,通過在計數器上撥算珠,分析數的組成和讀、寫數的活動體會計數的基本方法;第15頁第4題和第23頁第3題通過比較各個數位上的“3”、指出各個數位上的“5”表示多少,使學生理解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具體數值,感受到計數法的“位值”。
函數思想是重要的數學思想。生活中的許多數量是有規律地變化的,認識變化規律就能準確地把握數量。小學數學中對學生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是利用他們熟悉的事情,通過展示事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讓學生從中發現變化的規律。第10頁第7題在求得小芳家到學校之間一共1000米路之后,讓學生填一張表格,其中有些是已知了已經走的米數求還要走的米數,有些是已知還要走的米數求已經走的米數,有些甚至把已經走的米數和還要走的米數都留給學生填寫。通過填表,學生能體會到表格里是已經走的米數、還要走的米數和一共要走的米數三個數量,在一共要走1000米確定不變的前提下,已經走的米數越多,還要走的米數越少。這就受到了函數思想的熏陶。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