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
來源:網絡 2009-08-11 14:04:27

由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3個月會換一次展品,即便這樣,要把這里所藏60余萬件稀世文物逐個兒在世人面前亮個相,至少需要30年時間。盡管這里展出的文物是常換常新,但是有三件寶物始終沒有換過,這就是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和毛公鼎,它們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據考證,毛公鼎是據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陜西岐山出土。
在中國,有兩件青銅器堪稱青銅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另一件就是銘文最多的這件毛公鼎。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卻銘刻了32行497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后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鼎銘字跡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呵成。該銘文是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造字時代”最經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稱是價值無雙的瑰寶重器。
真是百聞不如一見,這棵翠玉白菜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料,綠色的部分雕成菜葉,白色部分雕成菜幫,看上去是鮮活欲滴。
據介紹,翠玉白菜上有兩只蟲,一只蝗蟲,一只螽斯蟲。它是清代光緒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純潔,但是白菜葉片上停留兩只蟲又是作何用意呢?原來螽斯蟲代表了多子多孫的意思。
和翠玉白菜放在一起的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因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為了盡可能保護好這些稀有真跡,書畫展覽的次數和時間都受到嚴格地限制,我們的拍攝也受到了限制,不能拍攝到更多大師的真跡,我們有些遺憾。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王獻之《中秋帖》
王珣《伯遠帖》
這里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它和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幅字帖,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被乾隆皇帝并稱為“三希帖”。現在“三希”中的真跡有“兩希”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則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