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8-12 08:36:36 下載試卷 標簽:五年級 蘇教版 教案
教學目標:
在實際情境中,認識并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并解釋其實際意義。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統計意識,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受,復習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1、 問題:草地上有六個人在玩游戲,他們的平均數是10歲,請你想象一下是怎樣年齡的五個人在玩游戲?
2、 學生交流后,教師出示圖片:這些人年齡分別為1歲、3歲、3歲、3歲,40歲。學生交流鞏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3、 交流:用平均數10歲描述這些人的平均年齡合適嗎?為什么?
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平均數有時會受極端數據的影響。
二、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與學生一起欣賞圖片組:小淘應聘記。
A、應聘廣告:月平均工資1000元。B、勤奮工作,滿懷喜悅去領工資。C、思考:怎么這么少?才600元。D、找財務部門理論。E、出示公司工作人員月工資一覽表。
經理 副經理 員工 員工 員工 員工 員工 員工 員工 員工 員工
3000 2000 900 800 750 650 600 600 600 600 500
2、學生觀察表格,交流自己的感受。
思考: 1000元時這組數據的平均數,為什么大部分人的工資不到1000元呢?用1000元反映公司員工的月收入合適嗎?
使學生再次體會平均數受極端數據的影響時就不能很好的代表數據的集中趨勢。
3、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
思考:你認為用怎樣的數反映公司員工的月工資比較合適?
A、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B、教師在肯定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除了平均數以外,數學上還有兩個統計量可以表示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數”和“眾數”。
C、理解“中位數”及“眾數”的概念。學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說一說,然后師生共同小結。
中位數:將一組數據按順序排列,中間的數就是這組數的中位數。
眾數: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就是這組數的眾數。
D、學生找出員工收入的中位數及眾數,與平均數比較,感受中位數與眾數的特點。
教師小結:數據650處于中間,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資,能表示這組數據的中等水平。600元出現次數最多,體現的是多數人的工資水平。
4、學生交流得到一組數據的中位數及眾數方法,并說一說自己還存在哪些疑惑。
三、解除疑惑-----對中位數和眾數的再認識。
師生共同完成三組練習。學生說一說自己對中位數、眾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師生小結:當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時,中位數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一組數據的眾數不唯一,也可以沒有。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平均數可能是同一個數。
四、解決問題-----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
1、學生談一談課前草地上幾個人年齡的平均水平用哪個數反映比較合適。使學生認識到:用眾數比用平均數要合適一些,3不僅是這組數的中位數,也是它們的眾數。
2、課本練習:一組學生1分鐘跳繩次數如下:234 133 128 92 113 116 182 125 92。
。1)分別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和中位數。
。2)你認為平均數、中位數哪一個能更好的表示這組同學的跳繩水平? 學生根據數據特點交流自己的看法。通過觀察與交流,使其意識到:這組數據中出現了234這樣的極端數據,用平均數就不太合適,所以可以用中位數代表這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五、小調查。
在一些比賽中,計算選手的最后得分時,往往先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再計算剩下得分的平均數,把它作為該選手的最后得分。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學生進行簡單的交流后,教師鼓勵學生課后開展調查活動,便于再次的交流討論,也使其體會到中位數、平均數在生中的應用。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