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1 11:18:44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數學
“9加幾”是第一冊第七單元“20以內進位加法”中的第一課,這個單元是學生學習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一,十分的重要。
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會熟練地計算10以內加法及10加幾的式題,初步積累了一些計算經驗。而通過這節課的探討,不僅使學生掌握湊十的計算規律,而且能讓他們把已經掌握的計算方法遷移到新的情況中去,比如,8加幾。7加幾等。
所以,我首先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和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并設計簡單的數學問題,再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把已掌握的計算方法遷移到新的情況中去,體現溫故知新的教學思想。第三,體現算法的多樣化,讓學生擁有自主發現的經驗,尊重學生發現的方法和自己的選擇,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發展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通過比較,使學生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掌握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2.形成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培養合作學習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教學用具:
教具:實物投影,投影片,牛奶15瓶,2只箱子,小棒18根。
學具:每組15瓶牛奶,2只箱子,每人小棒18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笑笑很喜歡喝牛奶,有一天爸爸給她買了一箱,媽媽又給她買了一箱,沒過幾天,笑笑就喝了好幾瓶,然后投影牛奶圖。
2.觀察牛奶圖你想對笑笑說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從情境入手,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1.通過解決“還有幾瓶牛奶”的問題,體現9加幾算法的多樣性。
(1)以故事形式說明圖中的笑笑為什么想知道“還有幾瓶牛奶。”并請小朋友幫助笑笑算一算。
(2)分組操作。(一箱有9牛奶,另一箱有5瓶牛奶)組內同學邊操作邊相交流計算方法。
(學生操作時,教師巡視,注意發現不同的方法)
學生可能出現三種算法:A.數數法:1、2、3、4......13、14,一共有14瓶。
B.接數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著數10、11、12、13、14,一共有14瓶。
C.湊十法。
教師說明: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三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2.動手操作,學習湊十法。(用小棒擺一擺9+5的湊十過程。)
(1)要算還有多少瓶牛奶怎樣列式?(板書9+5)
(2)9+5該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同桌相互交流擺的過程。
教師指導操作:左邊擺9根小棒代表第一只箱里的9牛奶,右邊擺5根小棒代表第二只箱子里的4瓶牛奶。
(3)根據學生的敘述擺的過程教師板書如下:
9+5=149+5=14
1445
[從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湊十法”,并從中體驗出“湊十法”是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通過操作,使學生進一步形成“湊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轉化為圖式,及時內化為計算方法。]
3.試一試。(根據學生實際,引導學生擺一擺,算一算)
9+3=7+9=
[通過試一試,進一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意義。]
三、練習反饋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題)
學生獨立看圖說意,并動手圈一圈,直接看圖寫出得數。
2.看圖列式。(“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看圖填寫,訂正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運用“做一做”中的題目,分層次進行練習,不僅鞏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身體驗9加幾的思維過程,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題目有什么特點?(板書課題:9加幾)
教師指出:今天我們學習的是9加幾,計算9加幾的題目,可以用數的方法,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
[教師的小結點到為止,不給過多的結論性的東西,不限制學生的算法。]
五、數學游戲:“找朋友”
播放兒童歌曲《找朋友》,全班同學根據歌曲內容進行動作表演。表演結束后,根據前面同學戴的頭飾,(9+2、1、3、4、5、10、9、8、7、6)用搶答的方式計算9加幾。
[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