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管理藝術(一)
來源:網絡 2009-09-01 17:58:07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教育現象是社會現象的組成部分,要深刻認識教育現象,必須把它放到社會大背景之中,先見森林再見樹木。
高科技時代、信息時代、改革開放的時代,使人們的社會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發生了廣泛、深刻的變化。
現代社會管理的發展趨勢是:給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同時要求人有更高的自覺、更嚴的自律。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大連學者群的著作《管理新論——無為管理學》,在緒論中指出:“無為管理”這個概念的誕生,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它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無為思想體系與現代管理科學體系在一定歷史條件與機緣下水到渠成的融合”是一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的嶄新的管理學科。
無疑,深化教改、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德育的實效,應從無為管理的思想中得到啟示,從教育哲學上找到一個新的思考角度。
當前,相當多的空洞、枯燥的說教(包括學校與家庭)與青少年不斷增長的自主意識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中,事倍功半、勞而無功甚至事與愿違的事屢見不鮮。
那么,體現無為管理思想的“無為”教育藝術能不能給我帶來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途徑和方法呢?
“無為”教育藝術的研究對象與特征以教育意識為核心,教育過程表現為四種模式:
第一種,教育者有明顯的教育意識,被教育者有明顯的被教育意識。
在學校和家庭中,這種模式最普遍。在一所市重點學校中,成功地組織了“熱愛生命”的主題班會。學生到自然博物館參觀“人之由來”展覽后寫了觀后感,請家長到學校來參加班會。班會上,家長紛紛講述了十月懷胎的艱難,為了保胎不擠公共汽車上班,堅持步行頂風冒雨;為了保胎感冒發燒不敢多吃藥……讓學生了解了母親懷胎的生理反應。這一別開生面的班會,強烈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懂得了孕育生命的艱難,懂得了生命不屬于自己的道理,悟到了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的道理。教師、家長、學生都明確參加班會的目的,教育意識貫穿全過程。
第二種,教育者有明確的教育意識,但被教育者沒有意識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一位父親帶3歲半的兒子去游玩,遇到了一個土坑,兒子非要下坑里去玩兒。當兒子玩得高興時,爸爸蹲在不遠的地方,不讓兒子看見。兒子玩夠了,要上來,開始喊爸爸。爸爸一聲不吭,裝沒聽見,兒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還是不理他。于是他連哭帶罵:“壞爸爸,大壞蛋!嗚嗚……”叫喊哭罵兒句都不見爸爸露面,兒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辦法,終于發現了坑邊的土階梯,便手腳并用地爬上來了。當他發現爸爸就在坑邊一棵大樹下蹲著時,便驚喜地撲上去,高興地摸著小拳頭不無自豪地說:“是我自己爬上來的!沒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來!”
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收到了父親預期的效果。這不正是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和戰勝困難的意志嗎?不正是家長的“無為”創造了孩子的“有為”嗎?這不是比空洞的說教高超得多嗎?這是“無為”教育藝術的典型事例。教育者用心構思,去創設一種情境,引導一種經歷,讓學生和孩子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在實踐進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的升華。這樣的教育藝術是多么有魅力呀!難道不令人神往嗎?
第三種,教育者沒有教育意識,但受教育者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
一位母親發燒躺在床上,對女兒輕聲地說:“真想吃口西瓜”。女兒卻只是想有一堆數學題還沒做,望著陰沉沉快要下雨的天,怕耽誤時間不理茬兒。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她表姐急沖沖地闖進來:“姨,姥姥又喘起來了,臉發白,昏過去兩次了。”只見她媽媽一愣,立即翻身下床,抄起大衣,拉起表姐就往外走,邊走邊囑咐表姐去換氧氣,竟沒理會女兒遞給她的雨傘。媽媽急匆匆地走了,女兒舉著雨傘站在雨里,好久好久。她的心怎么能平靜呢?媽媽重病在身,可她為了母親卻不顧自己。她想吃一口西瓜,我卻不敢接她的話茬兒……。這位中學生在《西瓜代表我的心》的作文中寫道:“那雨夜好長好長啊!也就是自那雨夜以后,我驚異地發現我長大了,變成了懂事的大姑娘。在母親節到來的時候,我要去買一個大西瓜給媽媽,西瓜代表著女兒一顆愛媽媽的心。”
母親的身教促使孩子開悟,這是成功的無言之教一例。母親并不是有意示范,女兒也并不認為母親的行動是用意在教育她。但母親的行動本身完成了一個教育過程,受教育者在對比中得到心靈的凈化。
第四種,教育者沒有教育意識,但被教育者有明顯的受教育意識,能主動接受教育。
一名中學生仰慕某語文教師已久,但未分到該老師班里。一次該老師來班里監考,喜出望外。因試卷印刷模糊,老師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了一個“鶴”字。全班同學都停止了答卷,欣賞起優美的書法。這一個字,給學生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取精神。由于敬佩,在學校中學生模仿老師的宇,文如其師,字如其師的現象相當普遍。“一字之師”令學生終生受益,可見“無為”教育藝術的魅力。
從對四種教育模式的簡要分析中,我們注意到教育意識在“有”“無”之間的轉換。最有教育藝術的是,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這可謂“不教而教”。
“不教而教”可稱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結晶中華民族智慧的成語中“不……而……”也反映了這種特有的事物發展規律。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諸葛亮與周瑜在手上同時寫出“火”字,可謂“不謀而合”。諸葛亮在城樓撫琴觀景驚退司馬懿大軍,堪稱“不戰而勝”……。“不言而喻”、“不期而遇”、“不求而得”、“不翼而飛”、“不寒而栗”諸多成語概括了生活中的這一類經驗。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