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1 22:14:01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數學
教學目標:
1、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2、掌握米和厘米間的關系,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3、認識米尺,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米的實際意義和米、厘米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選擇恰當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準備引入
1、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說說課桌、數學書、鉛筆盒大約有多長。
2、估計一下黑板大約有多長。
3、說說自己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4、引出單位“米”。
5、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寫成1m。
二、米的實際意義
1、設問:1米有多長呢?
2、操作:教師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把尺子就是1米長。用它量講桌,大約是1米。
3、估一估:
(1)1米長的物體有哪些?并讓學生實際量一量。
(2)量一量:1米到我身體的什么位置?
(3)找一找:卷尺上的1米。
三、米和厘米間的關系
1、1米有多少厘米?
2、看看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即1m=100cm。
四、選擇合適的單位
(1)1米和1厘米相差很多,平時我們在使用時不能亂用,否則會出洋相。比如:一座房子高3厘米,小明1分鐘走60厘米,一支鉛筆長15米,蝸牛1分鐘爬10米......
(2)獨立完成“試一試”,反饋。
五、鞏固練習
1、先讓學生估一估實物,再動手量一量,然后選擇哪位小朋友的答案比較合理。(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一下4厘米、90厘米、7米、65厘米的實際長度。)
2、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說說自己的想法。
3、第3題先觀察題意,然后獨立完成,再交流反饋。
4、畫一條3厘米的線段。(因為有畫1厘米的經驗,所以不難)
第四節估一估,量一量
教學目標:
1、能選用適當的單位表示長度。
2、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會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教學重點:
估計、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說說1厘米和1米在你的印象中是多長。
(2)1厘米和1米間有什么關系?
(3)估計黑板的長大約是多少,再量一量。
(4)不是整米數時,不足1米的部分用厘米作單位。
二、試一試
小組合作完成測量講桌、板報、門的高或長,填入書本。
三、練一練
1、第1題,先估計,再量一量。(同桌之間互相量)
交流反饋時說說有什么發現。
⑴身高和兩手側平舉時兩指尖的距離差不多。
⑵當沒帶尺子時,測量不太長的物體可用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來量。測量比較長的物體可用步距來量。
2、第2題,仔細觀察圖意,然后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發現淘氣的身高大約時門高的一半,機靈狗的身高大約是淘氣的一半。
3、第3題,課件出示,讓學生理解提議,再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4題,獨立完成,先估計再量一量,填一填。
5、第6題,讓學生在操場上量出10米,估計、實際做一做,并記錄下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