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日韩av无码社区一区二区三区-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不卡电影-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

奧數網
全國站
您現在的位置:奧數 > 趣味樂園 > 班主任 > 班主任工作總結 > 正文

一切,讓愛來做主——淺談行為過激學生的成因及教育方式

來源:網絡 2009-09-02 14:55:59

智能內容

  【前言】班上有這么一個學生,體質非常的弱(患有先天性哮喘),個子也長得非常之瘦小,是全班同學中長得最小的一個。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小不點”,卻三天兩頭地與同學打架,不光與同班同學打,還與其他班級,其他年級的同學打。老師問他是什么原因,他就說是因為看那個同學不順眼,或是因為看到他在違反紀律。面對這樣一個學生,初接到班的我著實是頭疼了一番。該怎樣去教育他呢?光是苦口婆心地說教顯然是行不通的,得從行成這種沖動心理的成因去研究對策。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環境和錯誤的教養方式,往往會使兒童學業失敗、品德錯誤和行為異常,并對其社會性發展產生消極作用。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學習不良、反社會行為、違法犯罪行為和家庭資源.家庭教育氣氛、父母教養方式和心理環境等密切相關。同時,父母對孩子學習行為的管理、教育子女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一致性等因素也會顯著影響兒童的學習進步。這個男孩的許多過激行為會不會和家庭因素有關呢?為此,我通過聯系孩子的家長、以前的班主任老師、同學的家長等,經反復觀察,反復證實,才基本了解到孩子會產生一些過激行為的原因。

  一、家庭的過高期望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這一點在城市尤其突出。父母親在早期對其寵愛有加,但由于孩子本身學習不良,父母覺得“望子成龍”有可能成為泡影,因而對孩子的情感投資相對減少,而多代之以懲罰、干涉和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孩子的學習不良,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此案例中的這個孩子,明顯的就是處于這樣的一個境地之中。父母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孩子。后來幾經波折,終于有了自己的孩子了,當然是歡天喜地,對其是呵護倍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再加上父母,六個大人就圍著他一個人轉。好不容易等到他要上學了,家里的什么事,他都不用管,只希望他能好好讀書,做個有出息的人。確實,一開始的時候,孩子不負眾望,學什么像什么。一群大人寶貝得跟什么似的,以為孩子有希望了。然而,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好,由于男孩子好動的天性,每天讓他面對學彈琴、學書法、學英語……連玩樂的時間都沒有了,這使他感到很累。因為心理上的不樂意,導致他對學特長失去了興趣,甚至產生了厭倦的情緒,而父母又對他充滿著期望,不允許他不學。在各種各樣的威逼、利誘等手段之下,他對學習越來越厭倦,父母對他的滿意度也是每況愈下。這使他產生了自暴自棄的心理。

  二、家庭的教育態度

  有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態度與兒童自我概念發展關系較為密切。父母對兒童教育態度一致性的程度,影響其對自己生理特征、道德倫理價值觀、自我能力、自我形象和作為家庭成員的勝利感、與人交往的價值感、自我信任感等的理解,其結果是接納或拒絕自己。

  案例中的男孩,由于先天的體質薄弱,因此家庭中對其的教育問題也是各有意見的。作為老人,想想看好不容易才有了這么一個可愛的小孫子,對其采用的是縱容的態度,對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應的。當兒子媳婦在教育(教訓)孩子的時候,立即站出來加以否決。孩子在老人羽翼的保護之下,對于父母的教育,不但沒有接受,反而是加深了對父母的厭惡。有好多次,孩子當著爺爺奶奶的面,大聲地與父母吵架,既而絕食。每一次,都是以父母的投降而告終。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他們搬進了新家,與爺爺奶奶分開居住為止。那時,他才讀一年級。這一切,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助長了他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方式。

  三、家庭的教養方式

  父母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有利于促進兒童自我概念在各個維度上的發展;反之父母懲罰嚴厲、過分干涉和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自我概念發展有較大消極影響。總之父母教養方式是決定兒童自我概念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將近9年的教學生涯,讓我也切實體會到了,那些溫文爾雅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而那種在暴力的家庭環境中走出來的孩子,他們的行為,也是趨向于暴力的。孩子的年齡還小,他們善于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們模仿的對象。案例中的男孩,父母對其的教養方式就是以打罵為主的。考試成績不好,一頓打罵;做作業速度慢,又是一頓打罵;與孩子說理說不通,還是一頓打罵……似乎只有打罵才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因此,孩子非常擔心自己犯錯誤,犯了錯誤又非常擔心會被家長知道。怎么辦?封鎖消息。小朋友要到老師處“告狀”,攔住他,不許去。堅持要去,武力解決。被老師批評了,感到委屈,大串的眼淚掉下來,并用一種非常惱恨的眼光看著老師,事后還得再去找始作俑者(害他被老師批評的人)尋仇。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別的小朋友不敢再去揭他的短,也就不會被家長知道。每一次犯錯,他只找別人的原因,而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一切,與家庭過多地對他采取暴力的教育方式而非耐心地分析原因是有極大關系的。家長缺乏耐心,對孩子采用嚴厲的懲罰方式,是造成兒童在與人交往中產生過激行為的重要原因。

  面對這樣一個偏激型的學生,該采取何種教育方式,引導他向著健康的心理方式發展呢?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嘗試著從以下的幾個方面進行教育:

  一、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指導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需系鈴人。”孩子的種種過激行為的產生,是因為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失誤,所以,要使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還得要從家庭入手。

  研究證明:某一個體心理健康與否,與該個體所處的心理環境,某一社會團體(或某一群體)的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帶來的影響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也就是說,個體心理狀態受制于整體,個體水平受制于整體水平。所以,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體中發現問題,研究整體是否適應個性發展需要,不斷更新整體塑型機制,優化個性發展所需要的心理環境。

  1.營造寬松的氛圍

  寬松是一種總體感覺。置身于寬松氛圍的每個成員的心理此時此地應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馳騁,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2.放下家長的“架子”

  在傳統的教育中,可謂是“家道尊嚴”。但孩子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他們身上具有無限的潛能。家長的作用正在于幫助孩子最充分地發揮其內在的潛能,所以必須放下家長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孩子,讓孩子從心理上接受你。每個人都有權利表明自己的觀點,也應接受他人的批評,包括家長在內。家長不再是自我權威的維護者代言人,而應是孩子能力的激發者、培養者、欣賞者。家長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明白孩子心里真正的想法,引導點撥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3.留點“自由”給孩子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都市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孩子也不例外。每天起床、上學、吃飯、寫作業,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條。但刻板而單調的生活與兒童天真活潑的本性產生了巨大矛盾。而老師家長的噓寒問暖更是事無巨細。“除了擁有作業,我們還能擁有什么?”這是孩子發自心底的吶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獨立。因而要留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留給屬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4.父母教育孩子意見的一致性

  父母親的態度和行為應具有前后一貫性,這樣,孩子才能有把握地預測未來,也才會有安全感。兒童基于昨天什么行為被允許或得到贊許,他們便能推斷今天的什么行為也會得到允許或贊許,他們對自己和未來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們必須明確,對兒童造成威脅的,并不是毒蛇猛獸,也不是自然災變,而是周圍的人尤其是負有養育責任的人的行為疏忽或失誤。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為得到贊許,什么行為受到制止,并不取決于父母的一貫態度,而取決于父母此刻是否頭痛或消化不良,取決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決于父母打麻將牌的輸贏,那么,兒童深埋著的不安全感,是將來患神經癥的一個重要根源。

  父母的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見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一標準,也就不能發展無沖突的價值觀。

  馬斯洛所說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開始的幾年里就已經存在。如果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滿足,精神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障礙,人格的發展也會出現障礙。

  二、給孩子以愛,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

  1.優化心理疏導

  所謂心理疏導,是有計劃地協助學生發展健全的個性,防止產生偏異心理的一種教育過程。心理疏導的目標是指導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使其健康發展,“心理咨詢”“熱線電話”等都是心理疏導的方法,但教師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呢?

  ⑴學會傾聽

  一項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在遇到困難和心理煩悶時先和父母講的占30%,先和老師講的僅占3.3%,和誰也不說的達到29.7%。是孩子們不愿意與老師或父母講心里話嗎?他們說:“愛玩是我們的天性,每當我們打完球帶著滿心歡喜、滿臉笑意走進教室時,老師總是說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可見,能不能讓孩子們說心里話關鍵在大人。現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過信息反饋實現的。心里話的傾訴是教育的重要鏈條,因而成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師和家長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并以此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⑵學會談心

  談心是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主要形式,通過談心,既可以增進老師和學生的感情,又可以相互交流思想,解開思想上的某些“疙瘩”。談心是一種歷史悠久但卻十分有效的展開學生思想工作的一個傳統方法。但是談心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談心要交心。談心談心,以“心”換“心”才能作到通過談心達到交心的目的,才能做到暢所欲言。老師在平時要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同學生常接觸,多聊天,學生才樂意向老師倒出心里話。和學生談心時,要誠心誠意,要先交出“心”來,作到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后進生或有特殊問題的學生談心時態度更要誠懇和悅,耐心啟發,用感情來引發學生的共鳴。這樣,才能把自己和學生的心談到一起。一次,“小不點”又“惹”禍了,把一個女生推了一下,剛好腰部撞在一口柜子上,疼得連走路也走不來了。事后,我把他找來談話。剛走進辦公室,他的眼淚就吧嗒吧嗒地掉下來了,表現得十分惶恐。我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遞給他一張紙巾,讓他先把情緒穩定下來,再和我說清事情的原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后,他向我說清了事情的真相。原來,有一個小朋友惡作劇,把被撞女孩的鉛筆盒放在了他的桌上,他打開鉛筆盒,看到里面有幾顆水珍珠(一種放在水里會變大的顆粒狀化學物質),他聽爸爸說過這種玩具有毒,而且還為此而挨過打,因此不由分說就把它扔進了垃圾桶。被撞女孩不樂意了,要來告訴老師,可他擔心又要被老師批評了,而且還會被說成是偷,更何況校長剛好坐在老師辦公室里,于是強行拉住她,不讓她到辦公室找老師。一來二去,一不小心就撞在柜子上了。對于這件事,我采取了褒貶參半的談話方式。首先肯定了他看到同學玩有毒的玩具,能指出來,因為想維護班集體的形象而阻止同學來“告狀”的做法。其次又指出,隨便把同學的東西扔掉是一種不尊重他人,故意損壞他人財產的表現,阻止同學來報告老師是限制同學自由的表現,這兩種表現在社會上其實都是犯法的。如果一心想要維護班集體的利益,應從自覺遵守紀律開始。整個的談話過程是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進行的,沒有刻意地批評,大聲的指責,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主動去向同學道歉,事后還在日記中寫道:“我以為這次一定慘了,一定會被老師和媽媽狠狠地罵一頓了,媽媽也一定會狠狠地打我一頓的,沒想到老師不但沒有批評我,反而還對我媽媽說不要打我。下次,我一定要改過來了,不能再犯錯、打人了。”看到這樣的一篇日記,我的心里真的是好感動。我似乎已經看到了他積極要求上進的樣子了。

  ②談心要及時。老師平時要做有心人,要多留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有人取得成績了,有人比賽(競爭)失利了,這時最容易激起學生思想的“浪花”,需要談談心,聽聽學生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想法,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或解除一些思想負擔。有時學生個人或其家庭遇到了困難,學生之間放生了矛盾,班干部工作沒干好受到批評,碰到這些情況,也最容易結思想“疙瘩”或鉆“牛角尖”。老師一旦發現學生思想上出了“岔頭”,就應及時去談心,做好思想安慰工作,千萬不要拖,以免學生背上思想包袱。

  ③談心要明理。有的老師和學生談心時自己不動腦筋,“拿”過來就說,往往就事論事,不注意用講道理的方法,幫助學生從根本上去認識問題;有的還用許愿的方法說好話來“哄”學生;還有的則用談心來訓話,越談學生心越不服。老師要通過談心把學生的心談得亮堂起來,就必須對學生出現的不同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循循善誘,講透道理。如同有缺點和錯誤的學生談心時,要講清錯在哪里,應該怎么辦?不應該怎么辦?同問題較多的學生談心時,不要急噪,也不要想一兩次談話解決全部問題;更不能因為談了一兩次沒有談好就失去了信心,要繼續談,直到談通為止。只要學生覺得你是真心實意為他好,早晚他會接受你的幫助。

  ④談心要得法。橫吹笛子豎吹蕭,凡是都應講究方式方法。不能只圖講著痛快,來個“竹筒倒豆子”脫口而出。如果硬把蕭當笛子吹,嘴吹破了也吹不響。談心也是一樣,如不注意方法同樣很難取得效果。首先,老師應選好談心的環境和方式,因為談心的環境和方式不同,產生的心理影響和效果也不一樣。從客觀環境影響心境的角度而言,應當選擇令人舒暢的環境作為談心的地點,這樣可以使雙方的心情輕松愉快。比如,散步在操場的林蔭道上,校園的草坪,會感到氣氛平和自然流暢,話題也多了。可從觀賞景物開始,也可談古今中外名人逸事,或談論個人家庭瑣事等。采取“迂回繞取”的方法,使對方感知不到你談話的意圖,有道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你一開始就將學生叫到辦公室等學生比較敏感的地方或在大庭廣眾之下談天,必然會引起學生的緊張而起反感,達不到任何效果。感覺不到的是最好的,班主任要善于運用這一規律,使要進行的思想工作在無感之中而潛移默化。

  ⑶巧設情境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的兒童備受家庭和社會的寵愛。他們從小受贊揚多,受批評少。過分的保護使他們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對困難無所適從、驚惶失措。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創設情境,如設置難題、制造挫折等,使學生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無策,也不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后才能取得,以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難的挑戰,以適應未來激烈競爭的社會。

  2.引導孩子學會與人交往

  交往是人的重要社會生活內容之一。不善交往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困擾。學生在廣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時代的脈搏,體驗友情的美好,懂得協作的重要。

  ⑴同伴的“互動”

  同伴的交往對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調節具有重要作用,能給他們以情緒支持和安慰,幫助他們應付生活中出現的種種緊張和壓力。要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同伴交往,指導、培養、鍛煉他們的交往技能,幫助他們掌握各種交往策略,學會和同伴和睦相處,真誠合作,從而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交往能力。

  ⑵教師的“期望”

  師生的交往也是雙方互動的交往。調查表明,學生對教師的態度中情感成分比較重。他們對自己喜歡的老師常作出積極的反應,而對自己不喜歡的教師往往予以消極的反應。由此可見,教師努力保持與學生的良好關系,用期望的目光關注孩子的成長,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實施。

  愛是喚醒學生的心靈力量,愛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學期間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特別需要老師、家長傾注更多的愛,這樣學生才能在良好的環境中學會信任和尊重師長和他人,才能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提高學校教育效果。只要學校——家庭,家長——孩子,老師——學生之間都能架起心靈的長虹,多一分溝通,少一分斥責,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相信孩子是一定能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做一個行為端莊、穩重,積極向上的有用之才的。

  【尾聲】雖然,與這個孩子的接觸才短短的1個學期,但是,在這1個學期的時間里,我是看著他一點點的進步的。從一開始的每天打架到現在的極少打架,從一開始的學不好就不要學了,到現在的我要多學點,無不讓我感到欣慰。雖然還有著許多的反復,但犯錯總是難免的,只要他的心理能夠越來越健康,這就足夠了。有什么能比看到自己的學生進步了更讓老師感到高興的事呢?

  參考論文:

  1.李修金   《談心,不可忽視的班主任工作藝術》

  2.周玲玲   《心與心的交流——淺談班主任如何與學生交流》

  3.彭劍飛   《班主任心育藝術》

  4. 朱曉方  《芻議學生的健康心理的培養》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xmglf.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