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3 16:05:05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數學
〖教學目標〗1.探索并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初步發展估算意識。2.鍛煉學生的觀察比較、口頭表達、交流參與和應變能力。3.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競爭意識及團結合作精神。
〖課堂實錄〗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跳繩嗎?(喜歡。)那么我們這節課就到室外去舉行一次跳繩比賽好嗎?(學生歡呼雀躍。)
師:到室外去之前,你們先估計一下自己一次能跳多少下?比誰跳得多,比誰跳得少?
生1:我平時一次能跳70多下,沒人超過我。生2:我肯定比小紅多。
小紅:那不一定,我肯定比你跳得多。(學生七嘴八舌......大多數都認為自己比別人跳得多。教室里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學生躍躍欲試,想顯示一下自己比別人強。)
師:好,既然大家都不服氣,那么請每位同學數清自己一次跳的下數,再好好比一比,到底比誰多,比誰少,多多少,少多少,好嗎?
(二)探索新知
師:剛才同學們都顯示了自己跳繩的本領,都很棒,下面請同學們報數說出“多多少”或“少多少”。
生1:我跳了45下,小明跳了40下,我比他多5下。生2:我跳了50下,小華跳了54下,我比她少4下。
......
教師邊聽邊有選擇地板書幾名學生的跳繩數。
小東
小紅
小亮
62
48
70
師:請一位同學說說小東比小紅多跳多少下?
生:小東比小紅多......?(吱吱唔唔,摸著頭說不出來,很多學生都在說多......互相議論后有學生站起來。)
生1:小東比小紅多14下。
師:你算得真快,能說說算法嗎?生1:我用62-40=22,22-8=14。(教師鼓掌,學生跟著鼓掌。)
生2:我也算出來了,是14下。
師:你能說說算法嗎?生2:我是在48的基礎上數的,數一下打一點共14點,即14下。
師:這也是一種方法。生3:這種方法太呆板,假如遇到幾百幾千的數,既費時又易出錯。
師:你有更簡單的方法嗎?生3:(不好意思地笑一笑)還沒有。生4:我也是數出來的,但不是一個一個地數。48數2下成為50,62-50=12,12+2=14。
師:這種數法不錯,運用了“湊十法”。(教師邊表揚邊板書。)生5:跟前面一樣列豎式計算。
師:好,列列看。
板書:
62
-48
_________
怎樣減?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一下。(同學自動分成組進行熱烈的爭論。)
生6:2減去8不夠減,向十位借一,個位就變成12,十位變成5,12-8=4,50-40=10,10+4=14。
板書:
?
62
-48
________
14
師:說得不錯,這種豎式通過“借十法”來算既方便又快,請同學們再用這種方法算一算“小亮比小東多跳多少下”,“小紅比小亮少跳多少下”。
(學生自由練習開始找這個、找那個比多比少,嘰嘰喳喳好不熱鬧。)
(三)鞏固練習
賣商品
1.師:利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今天小白兔想請大家幫個忙,小兔媽媽出遠門了,小白兔照看商店,幾位客人來買東西(電腦演
示收的錢數及商品價格,輪換出示任一種商品),應找多少錢?
2.學生計算搶答。(把所學的知識向實際生活延伸,體現學以致用的思想。)
(四)總結延伸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自己認為自己表現得怎么樣?不服氣的,下課再比一比。(讓學生有“課雖止,趣尤濃”之感。)
〖教學反思〗本課在教學組織上充分利用學生愛動好玩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征,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樹立自信心。為了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巧妙地布置數跳繩的次數及誰多誰少,自然地引入本課內容。這樣學生興趣高,下面的教學自然就容易多了。怎樣使學生想算理、找方法,充分發揮其潛能呢?出于這樣的考慮,我進行新的教學實驗,充分利用學生的天性--好動好玩的特性,讓他們根據自己收集的實際數據,在“玩”中來比多比少,然后教師收集與教學有關的數據,請他們幫忙算,以顯示其聰明才智,挖掘潛力,充分利用學生的“玩”來達到教學目的,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這種輕松自在的“玩”中互相探討,相互啟發,得出算理,掌握多種計算技巧。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又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使他們的潛能被喚醒,內在的個性得到展示,發展了推理能力、想像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現,教室里有一種熱烈的交流氛圍,而這一切都與“比”有關。在“比”的過程中,面對生2的“笨方法”,教師不武斷否決,而是讓其他同學在比較的基礎上讓他明白簡便方法。正是這樣,學生討論的氣氛高漲,個個都搶著說,急著找方法。整個過程教師不作過多干預,也不讓學生坐在凳子上沉思默
想,而是他們自己“玩”、自己“比”,試想在這種“玩”中誰能說他們沒有“思考”呢?同時還盡可能讓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把時間真正地還給學生。從側面還可以看出,學生的數學知識是通過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而這一點恰恰是教師在引導學生“玩”的基礎上建立的,改變了以往的“教室安靜、學生坐好、教師講好”的教學模式,在這里學生是主體,他們自由地“比”“爭”。在這種熱烈的氛圍中,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今后自編應用題或應用題補條件填問題的教學埋下很好的伏筆。因此,在“玩”中學數學,既能培養學生的個性,又能發展其思維,也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我認為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學方式。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