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4 20:13:52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數學
尊重學生的有不同擺法,并于一一展示,既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為-學生感知十進制的優越性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
當意見不統一時,教師提供反面材料,讓學生通過比較,真實地體驗到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此時把10根扎成一捆不是教師告知的,而是學生通過體驗而獲得的。
認識計數單位“十”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感知的基礎上,借助小棒直觀操作演示,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通過不同形式的“擺、說”練習,讓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十幾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開放問題,把無序變為有序可以是從大到小,也可以從小到大,給予學生更大的思考空間。
搜索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讓學生體會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運用數來交流和表達信息。
尋找參照物,估一估抓一把糖,一把鉛筆的大概數,培養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的估算能力。
緊密聯系實際,運用1個金蘋果換10朵金花的事實進一步深化十進制的概念。
五、教學片段實錄
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放讓別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然后匯報:①一根一根地擺,②兩根兩根地擺,③5根5根地擺還多2根,④10根一捆,再擺2根......
師: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就能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意見很不一致,根本無法體會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
教師不作任何解釋,引導學生一起看課件。
第一幅:(一根一根地擺)
|||||||||||||||||||||
畫面出現約2秒鐘后馬上消失。問:剛才畫面上出現的是幾根小棒?
(學生無奈地搖搖頭)
第二幅:兩根兩根地擺
|||||||||||||||||||||
(方法同上)
第三幅:10根扎成一捆。
|||||||||
學生非常興奮,異口同聲地說:“21根”。
師:小朋友,其實三幅畫面上都是21根。現在你喜歡哪一種擺法?
生:我喜歡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生:我也喜歡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學生的意見基本統一)
六、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
1、理解--建立數感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圍繞“怎樣擺放讓別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這個問題,學生自主地動手操作擺小棒,匯報交流,呈現出8種擺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無法體會到“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此時,教師巧妙地設計了三幅畫面,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10根10根地擺,三幅畫圖均以出現為2秒鐘的時間,馬上消失的方法,當學生對“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無法說出根數,感到無奈時,而10根扎成一捆的擺法卻給學生帶來驚喜、興奮、成功。通過比較體驗,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體會到10根扎成一捆這種方法的優越性。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設計,突破了10個一就是1個十的難點,從而理解了數的意義,建立正確的數概念,為培養數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實踐--鞏固數感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下感受體驗,內化知識,鞏固數感。“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或用過這些數?”學生能馬上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尋找教室內的,想象教室外的,回憶經歷過的。學生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們對數的興趣,16個整體認讀音節,學號13號,12色水彩等生活中的客觀存在的數,不是他們胡編亂造的,而是他們正在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描述生活,解釋現實。
3、猜測--發展數感
數學猜測是一種數學想象,能簡縮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引入部分,從親切地談話中,從具體的情境中,既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的相對大小,讓他們帶著問題饒有興趣地數數,又了解了學生的起點,可謂是一箭三雕。實踐運用部分抓一把糖約幾顆,抓一把鉛筆約幾支,紅花本上約幾朵紅花等問題情境的設計,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將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系起來,主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當然培養數感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在這節課設計的各個環節努力地體現這一目標。遺憾的是,實踐運用部分抓一把糖約幾顆,教師沒有處理好近似數和準確數的關系。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