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4 22:48:37 下載試卷 標簽:二年級 教案 數學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兩步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教學內容是:
1、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運算解決問題,并學會使用小括號;(例1、例2及相應的練習)
2、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兩步計算(即乘加乘減)解決問題。(例3及相應的練習)
單元情境圖是一個比較大的活動場景,包括了單元內的各個例題的主題圖。其中小朋友看“木偶戲”即是例[1],玩丟沙包的場景是配合走掉的幾個小朋友的:“我們去丟沙包吧!”;例[2]是小女生說的:“我要去買面包”衍生出來的;“蹺蹺板樂園”是教材中的例[3]。
二、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編排特點
1、結合生活情境發現并解決問題
結合生活情境發現并解決問題,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征,在本單元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例[1]是小朋友在看“木偶戲”,可以用加減混合的兩步計算解決問題;例[2]通過小朋友“買面包”,發現可以用連減或有小括號的兩步計算來解決;而例[3]的“蹺蹺板樂園”則可以用乘加或乘減來解決問題。包括課后的練習題,無一不是配合了生活情境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2、例題的呈現形式具有開放性
(1)主題圖提供的活動情景,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如例[3],教材中是4人一組進行計算:圖中一共有3組在玩蹺蹺板,每組有4人,在旁邊的小朋友還有7人,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同樣的問題,學生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觀察:圖中的小朋友一共有4組,(玩蹺蹺板的有3組,又跑來的有1組),每組有4人,在旁邊看的還有3人,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還可以這樣理解:在玩蹺蹺板的小朋友有6個2,(6組,每組2人)旁邊還有7個小朋友,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等等方法。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讓學生說清圖意,能夠比較清晰地表述思考過程,并提出問題,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2)對于每一個問題,教材采用了多種方法進行解決
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無論在例題,還是在練習題中都得到了體現。如例[2]的問題:還剩多少個?教材提供了三種解決的方法。
①54-8=46(個)46-22=24(個)
、8+22=30(個)54-30=24(個)
、54-(8+22)=24(個)
、苓可以這樣解決:54-22=32(個)32-8=24(個)
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并不表示要求每個學生都掌握每一種方法,學生只要對其中的一種方法在理解其意義的基礎上掌握,即達到教學目標。
四、解讀教材
1、學生的起點
解決問題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早在第一冊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時,就單獨安排了幾課時的“用數學”(金色的秋天與美麗的森林),接下來的幾冊內容中,教材也都專門安排了解決問題的內容,如第二冊P19、第三冊P59。同時,由于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注意把計算教學與問題教學相結合,本單元的解決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會太困難。因此教學中的重點是讓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能夠比較準確的表述圖意,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列式并解決問題。
關于兩步計算式題,第一次接觸是在第一冊P72的連加、連減,(小雞圖)P76的加減混合,(天鵝圖)這些是10以內的計算,側重讓學生在情境圖中理解算理,即只有加減法時從左往右計算;在第二冊時又安排了兩步計算式題,(西瓜圖)是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主要使學生學會用豎式計算兩步計算式題。因此,在本單元中,兩步計算并不困難。
2、教材的處理
教材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情境,旨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容易融入到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習效率。然而教材在體現大眾化的同時,仍突出了地域性,如“解決問題”的例[1]木偶戲,這是一個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活情境,對于我們這里的小朋友來說,可能只在電視上見過或根本就不知“木偶戲”為何物。如此便與我們設計情境圖的理念不符: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根據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學生,我們可以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處理,使之符合學生的認知,提高教學效率。
處理教材有兩個注意點:
。1)理解教材編排意圖
要對教材進行處理,前提是鉆研教材,理解編者的設計意圖,無論怎樣處理教材內容,更改后的教材必須體現教材的原來設計意圖。處理教材是處理教材的素材而非教材的意圖。
如例[1],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小朋友看木偶戲這個情境圖,它所體現的設計意圖是“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使學生在理解這些圖意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列出兩步計算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如果我們認為看木偶戲并不貼近學生的生活,可以更換更好、更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素材,但設計時一定要體現出例[1]的設計意圖。
。2)處理教材必須更好
既然要對教材進行處理,肯定是原有教材存在某些不妥之處。如有些情境圖對學生而言并不熟悉,或創設的情境不能充分的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等等,因此處理后的素材必須比原有素材更勝一籌,在體現原有教材設計意圖的基礎上,更好的帶動學生融入課堂、學習知識、掌握本領。
再以例[1]來說,具有北京特色的“木偶戲”由于是臺州學生不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師們可以設計符合本地學生認知的生活情境。如閱覽室里看書的人數、操場上參加活動的人數、停車場上車子的輛數等。
老師們在處理教材前應仔細分析,處理后的素材是否比原有素材更好。如果更好,我們可以對素材進行處理;如果還是原素材比較好或兩者差不多,則應采用原素材。避免讓“處理教材”成為畫蛇添足之筆。
3、分步計算與綜合算式
教學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后,需要學生列式解決問題。這里的列式包括分步算式與綜合算式,其中分步計算是學生在本單元必須要掌握的計算方法,而綜合計算在這里還不作統一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把握。(不過從教材的安排來看,如果不要求學生寫出綜合算式,那么例[2]中的小括號是很難引導出來!)
4、小括號的應用
本單元中的小括號,教學目標的定位是:知道小括號的作用。因此教學中只要讓學生了解到小括號在計算中的作用即可,不必要求全體學生掌握。重在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計算練習來體驗、感受、發現小括號的作用。
5、遞等式的思考
遞等式在本套教材中,一直到第四冊才出現,而且也是一鳴驚人:P59有一個乘除綜合算式6×4÷3,是用遞等式計算的,而在之前學生沒有接觸過,在之后也沒有安排遞等式的計算與練習。因此本人拋出這點思考,與大家一同探討在這一冊中如何看待遞等式,是否可以在“解決問題”時就滲透遞等式的解題方法?
五、課時劃分與具體內容:
本單元可用4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P2情境圖、例[1]及練習一的第1題)
第二課時:連減(應用題)或帶括號的加減兩步(應用題)
(例[2]及練習一的第2-4題)
第三課時:乘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例[3]及練習二的第1-3題)
第四課時:乘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練習課(P9做一做及練習二的第4題)
從量上看,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并不多,只有4課時,然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需要持之以恒的,需要教師們在平時的計算教學中繼續滲透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與意識,使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學生的基本素質,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P2情境圖、例[1]及練習一的第1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自主地收集、理解數學信息,發現數學問題,通過學生自主嘗試、討論、交流,學會用加減兩步或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2、通過合作交流探究,使學生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生活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圖意的基礎上列式解答。
教材分析:
第2~3頁是一幅游樂園的主題圖。圖中主要提供了四個情境:看木偶戲(包括正在看戲的學生,以及準備去玩沙包的和準備來看戲的),蹺蹺板樂園(包括正在玩的學生和準備來玩的),玩沙包(包括正在玩的學生和準備來玩的),買面包(正要去買的)。這些活動既相互獨立又有一定的聯系,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而服務。
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看到了什么?并且最好把人物進行量化,如學生說有一些小朋友又來看戲,教師可以引導:有多少小朋友又來看戲?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問題的意識。
由于這幅主題圖素材比較多,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會多種多樣。有些是可以一步解答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馬上解答;有些是需要兩步計算解答的,如“現在看木偶戲的有多少人?”則可以直接進入新課教學,再如“蹺蹺板樂園”的“一共有多少人?”則可以暫時留下,為下面的新知學習作準備。
例[1]的教學重點應放在量的建模與算式的建模上。要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明白情境圖的意思,理解圖中各條件間的數量關系,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本例題教材提供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①22+13=35(人)35-6=29(人)先算出來了13人后有35人,再減去走了的6人,還剩下29人;②22-6=16(人)16+13=29(人)先算出走了6人后還有16人,再加上又來的13人,還有29人。還可以有第三種方法:③根據又來的13人和走了的6人,求出總人數是增加了13-6=7(人),再加上原有的22人,22+7=29(人),還有29人。第三種方法如果學生能說,則要求學生說清解題思路,如果學生沒有想到這種方法,也不作要求。
教學片斷:
一、情境創設
學校里最近舉行了熱鬧而有意義的“讀書節”活動,這是在閱覽室里的一個鏡頭。
出示情境:
原來有22人在看書,有6人離開(我們回教室去)
我們13人也來看書。
從這個情境中,你能知道哪些數學信息?
生:原來閱覽室里有22人在看書,先是有6人回教室了,再是有13人也來看書。
生:------
二、探究新知
1、揭示問題:根據這些信息可以解決什么數學問題呢?
生:現在看書的有多少人?
2、獨立嘗試:你能自己列算式解決這個數學問題嗎?
生1:22-6=16(人)16+13=29(人
生2:22-6+13=29(人)
生3:22+13=35(人)35-6=29(人)
生4:22+13-6=29(人)
生5:13-6=7(人),22+7=29(人)
3、同桌交流:算式列好的小朋友可以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4、集體反饋:你是怎樣解決的?把方法介紹給全班小朋友。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
5、鞏固內化:把新學會的方法說給同桌聽一聽。
三、鞏固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連減(應用題)或帶括號的加減兩步(應用題)(例[2]及練習一的第2-4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讓學生自主地收集、理解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通過交流與合作,學會用連減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
2、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小括號,體會小括號的作用,初步會用小括號改變運算順序。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組合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體會小括號的作用
教材分析:
例[2]教學基本與例[1]教學相類似,進一步使學生在理解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列式解決問題,學習活動中仍要關注學生量的建模與算式的建模。
如何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地展示小括號,并讓學生認識小括號?可以運用在計算中產生矛盾而引出小括號的方法。
小括號的教學片斷:
1、根據情境圖,學生列出算式:8+22=30(個)
54-30=24(個)
2、挑戰:前一課中的兩步式子都能寫成一個綜合算式,你能把這兩個算式寫成一個綜合算式嗎?
3、學生作品:54-8+22=?
加減混合,從左往右計算,答案是68個,不符合呀。
思考:為什么答案會不一樣?
必須先算8+22!可以在8+22下面劃一條線表示先算8+22,也可以在8+22外面畫個框,表示先算8+22,......
4、引入:其實在數學的計算中,只要畫上小括號,就表示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算式。在肯定大家思考方法的同時,統一到用小括號表示先算的部分。
5、對比練習:
、24-10+3=24-(10+3)=
、36-20-16=36-(20-16)=
③4×2+5=4×(2+5)=
在對比練習中讓學生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
練習一的第4題是一張2002年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十強賽的統計表,在這組比賽中中國的成績是最好的,為了讓學生體驗民族自豪感,編者把它設計為一個練習題。它是以“求和”為基本數量關系的應用題,中間穿插“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是幾”的數學問題,可以分步計算,也可以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對于表中的數學問題,相信學生并不難解決,但估計這張表本身會對學生的思維造成不必要的麻煩:(1)主場得分與客場得分為何意?大部分學生是不明白的;(2)中國、阿聯酋等球隊解釋一下,學生能理解,但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卡塔爾這幾個國名太難讀了。要是這些國名影響了問題的解決,那就得不償失了。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乘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例[3]及練習二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從具體的實際生活情景出發,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通過合作交流探究,使學生掌握用乘法和加(減)法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
3、能夠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例[3]的情境圖在“主題圖提供的活動情景,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中已經談的比較詳細,這里就不再重復。需要補充的一點是:教材中展示的是用乘加來解決問題,如4×3+7=19(人),其實還可以用乘減來解決問題:4×5-1=19(人)。同時教學中仍然要注意的是讓學生對自己列出的算式必須說清解題思路。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乘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練習課(P9做一做及練習二的第4題)
教學目標:
1、在實際生活情景中,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鞏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熟練掌握用乘法和加減法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
3、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材分析:
P9的做一做,教材原來的設計意圖是在學生學習例[3]后安排的一個練習題,但是通過解讀教材、分析教學內容發現,做一做所包含的“問題”并不比例[3]少,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用數學的眼光,多角度地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發現數學問題:小鳥(樹上原來有10只小鳥,飛走了4只,又飛來了3只,現在樹上有幾只小鳥?10-6+3、10+3-6);蜜蜂(左下角有3只,右下角有4只,中間有4只,一共有幾只蜜蜂?4+4+3、2×4+3、3×4-1);雞冠花(左邊有5朵,中間有2朵,右邊有4朵,一共有幾朵?4+5+2);在飛的小鳥有幾只?(3+4);動物一共有多少只?(13+11);......
正因為此圖有如此豐富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理解數量關系,熟練掌握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本人認為,在教學中完全可以獨立安排為一課時。
練習二的第4題與P7的第4題相似,都是以“求和”為基本數量關系的兩步應用題,只是這里的中間問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