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5 08:53:43 下載試卷 標簽:二年級 教案 數學
一、教學內容
1.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進位)
2.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退位)
3.問題解決: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5.加減法估算
二、教學目標
1.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2.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三、編排特點
1.從實際情境中引出計算問題,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計算問題的過程。
*兩位數加兩位數:乘車參觀博物館的問題
*兩位數減兩位數:奧運申辦城市得票數的比較
*問題解決:學校衛生評比
*連加、連減:摘西瓜、運西瓜
*加減混合:公共汽車上、下人
*加減法估算:購買日用品需帶多少錢
所以,計算內容不只是解決計算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2.借助直觀操作(擺小棒)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3.體現算法多樣化。
(1)不進位加、不退位減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筆算。
(2)連減:既可以連續減去兩個減數,也可以也把兩個減數先加起來,再用被減數減去兩者之和。
(3)估算策略的多樣化。
4.讓學生通過交流、探索,自己歸納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法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具體編排
1.兩位數加兩位數
*主題圖
(1)通過參觀博物館乘車的情境引出數學問題,使學生知道數學問題的提出是有現實意義的,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圖中包含著解決“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的實際問題所需的信息,如車上寫著每輛車準乘70人,每個班的人數都是已知的。可以引導學生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哪兩個班的人數相加,和不超過70?”讓學生列出每兩個班人數相加的算式,使學生看到例1~例3中的算式都是自己列出來的,發現知識的前后聯系。
(3)學生還可能提出更多的問題,比如“某班比某班多多少人?”等等,要鼓勵學生養成提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不進位加
*例1
(1)兩位數加整十數,一年級下冊已經學過,這兒的重點是通過口算引出筆算。
(2)從主題圖中抽取出其中兩個班,自然地引出計算問題。
(3)體現算法多樣化:小女孩用口算解決問題。小精靈提出還可以用筆算。
(4)列豎式時,借助小棒幫助學生理解算理,使學生學會豎式中的對位。
(5)計算時,把分步演算的過程放在虛框里,展示整個動態的計算過程。
(6)最后通過討論,讓學生說一說列豎式計算時應注意什么。
*例2
(1)一般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
(2)編排與例1一致。
(3)小精靈的問題“你是從哪位加起的?還可以怎樣加?”就是鼓勵學生采取多種計算策略,可以從個位加起,也可以從十位加起。
進位加
*例3
(1)整個編排方式與前面一致。
(2)教學時重點是要結合小棒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如何進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
(3)使學生體會在進位加法中從個位加起的必要性。
*筆算加法法則的總結
不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討論交流,自行總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兩位數減兩位數
*主題圖
(1)結合北京申奧成功的情境,用統計表的方式給出各申辦城市的得票情況,使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素材。
(2)還可以讓學生根據統計表說說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不退位減
*例1
(1)小精靈提出問題,兩學生從統計表中找出解決問題的信息。
(2)多種算法:口算(在這兒還不是統一要求),筆算,“還可以怎樣算”提示學生發現更多的算法。
(3)列豎式時,借助形象數位表,與豎式相對應。因為不退位,學生觀察直觀圖就可以理解。
(4)編排與不進位加一致。
退位減(兩個層次)
*例2(一般的退位減)
(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個步驟與豎式計算的每一步對應起來,使學生獲得退位計算的形象支持。
(2)重點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過程中十位數與個位數怎樣變化。
(3)提出問題:從十位減起方便嗎?使學生認識到在進位加、退位減中從個位加減比較方便。
*例3(被減數個位是0的退位減)
(1)脫離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
(2)重點讓學生運用遷移、類推掌握個位要算幾減幾。
筆算減法的法則總結
與加法一致,也是讓學生自主探索,進行歸納。
問題解決
*例4
在本套實驗教材的編寫中,我們對“問題解決”的編排是從三個方面考慮的。
①結合各部分內容的教學安排用數學解決問題的例題和練習。
②結合計算教學,安排編排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與訓練。
A.計算教學從問題情境引入,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B.一些具有特殊數量關系的問題,專門編排例題進行教學。
④一些純數學問題,很難結合計算進行編排,所以編排成獨立的單元。
(1)“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問題,與“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一樣,都是具有特殊數量關系的問題,專門安排例題。
(2)教材設計了一個全校衛生評比的情景,給出了部分年級在衛生評比中所得紅旗的情況,但每個班所得紅旗數沒有出全,下面一部分被樹擋住了,只能通過一一對應看出各列之間的相差數,其他的信息通過學生的對話給出。
(3)教材利用兩名學生的對話,自然引出“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問題。在這兒,二(2)班的紅旗數量不能直觀數出,必須根據兩個數的關系,通過分析數量關系求出。
(4)最后教材通過小精靈提出“你能說出別的班得多少面紅旗嗎?”讓學生利用圖中的信息提出其他問題并解決。教材體現了資源的豐富性,教學時要注意挖掘情景圖中的豐富資源。
3.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運算順序已經在前面學過,在這兒的重點是列豎式計算。
◎由實際問題引出計算問題。
例1:用統計表呈現數據,直接提出問題,引出算式。
例2:通過對話給出信息,提出問題,引出算式。
在教學連減時,體現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的思想。既可以用連續減去兩個減數,也可以先計算一共運走多少個。
例3:通過上下車的實際情景引出計算問題。
加減法估算
關于估算,《課標》中有明確的說明,它是這樣描述的:“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兩點:計算、解釋過程)
在前兩冊教材的有關練習中已經滲透了有關估計、估算的內容,這兒是第一次正式教學。但近似數的概念、約等號還沒出現。
*例4
(1)利用生活中常見的買東西這樣一個估算情境說明估算的必要性,使學生理解用估算還是精確計算是根據計算的精確度需要而定的。
(2)在進行估算時,其策略是可以多樣化的。(例如,可以兩步都用估算;也可一步用估算,一步用精確計算。)
(3)重要的不是估算結果與精確結果相差多少,而是要讓學生解釋估算的過程。
五、教學建議
1.利用情景圖,讓學生充分體驗提出數學問題的現實意義,培養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借助直觀、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尤其是進位和退位的過程,要讓學生通過捆小棒和拆小棒來幫助理解。
3.要讓學生靈活采取計算策略,對口算、筆算和估算的選擇要根據計算的要求和實際需要而定。在每一種計算里面(如估算),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計算策略。
4.發展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沒有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討論去歸納、總結。
實踐活動:我長高了
這是一個融操作性、趣味性、開放性于一體的很好的實踐活動。
一、目的:
1.本活動通過讓學生測量門窗的寬度、身高、臂展等活動,加深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理解,進一步發展長度觀念。
2.鞏固用各種測量工具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
3.利用統計表發展學生收集、整理數據,從統計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4.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
二、特點
1.活動性:整個活動學生在課堂上就能進行,需要準備的東西也不是很多,操作性很強。
2.開放性:測量什么東西的長度由學生自己而定,可以測量門窗的寬度,也可以測量桌子的長寬;測量的工具也可以根據需要而定,可以選用學生用尺,也可以選用米尺,還可以用卷尺、皮尺。
3.合作性:許多活動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要讓學生在活動采取合作的方式,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活動。比如,測量黑板的長度,就需要幾個同學合作完成。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