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5 20:05:36 下載試卷 標簽:圖形 二年級 教案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68頁例2
二、教學準備
每組一張表格,圖形若干,一支記號筆、尺子;每位學生一把剪刀、紙二張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對稱作為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軸對稱”,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實例,引出“對稱”的概念,然后通過剪紙的折痕引出“對稱軸”。本課時作為第一學段的內容,對學生的要求僅僅是“感受”,對于“軸對稱圖形”的名稱以及性質,教材沒有明確指出,也不要求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判斷一個圖形是否軸對稱,并能找出對稱軸。
2、初步體驗“在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的性質。
2、感受對稱圖形的美,在活動中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如教材中呈現的蜻蜓、臉譜、樹葉等,學生對這些事物并不陌生。本節課,雖然不需要學生準確地描述“軸對稱圖形”的定義,但學生須經歷將對稱事物抽象出本質特征(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的過程,由于低學段學生的語言、觀察能力及空間觀念有限,所以這一過程仍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結合本課時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設計力圖體現這一理念,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充分利用“剪紙”材料,并提供多次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做中得到體驗和發展。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認識對稱現象
(一)活動:剪紙
師:小朋友們喜歡剪紙嗎?拿出紙,剪一個你喜歡的圖案。
(二)分類
教師選學生的作品若干展示到黑板。
師:假如請你把這些圖案分分類,你想怎么分?
【備選】
1、生直接說出按是否對稱分類
師:你們有什么想問的嗎?
從而提出問題:什么是對稱?這些對稱的圖形有什么特點?
2、按是否對折了剪分類
師:這些對折了再剪的圖形有什么特點?
3、說不出上述兩種。
師請剪出對稱圖形的一名學生說:你是怎么剪的?
再問:誰和他一樣也是對折后再剪的?這些對折了再剪的圖形有什么特點?
(三)初步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問:這些對折了再剪的圖形有什么特點?
【備選】
1、觀察發現對折了再剪的圖形“兩邊是一樣的”
師:你怎么證明圖形兩邊是一樣的?
請學生上臺折一折
2、泛泛而談,沒有發現這一特點
請幾名學生上臺折一折,再說發現了什么。
教師:你們說的兩邊一樣,用數學的語言稱為“兩邊完全重合”(板書:完全重合)
(四)揭題
你想給這些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取個名字嗎?
揭示課題“對稱圖形”
(五)檢驗鞏固
1、檢驗
你剪的是對稱圖形嗎?請說明理由。
2、鞏固
請大家再剪一個對稱圖形。想一想,怎樣才能使剪出的圖形一定是對稱的?
剪紙是小朋友喜歡的活動,剪紙的時候既有對折了剪也有沒對折剪的。設計這一活動,既可以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的興趣,又可以為后面的分類及發現對稱圖形的特征提供較好的討論素材。
用分類引出“對稱”,既可以使學生體會對稱只是圖形的特征之一,又可以直接引出對稱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特征。
學生用對稱圖形的特征來檢驗判斷自己剪的圖形是否對稱,以及如何剪一個對稱圖形的討論,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對稱圖形的特征。
二、認識對稱軸
(一)找對稱軸
找一找你剪的對稱圖形上的折痕,這條折痕也有個很美的名字叫--對稱軸。
請用水彩筆描出你這個圖案的對稱軸。
(二)欣賞
將全班學生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兩旁。
師:看著這些對稱圖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補充課題:美麗的(對稱圖形)
學生欣賞自己的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各種各樣的對稱作品陳列在教室兩旁,給學生美的熏陶。
三、找生活中的對稱圖形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軸對稱現象嗎?
學生舉例,教師展示課件中的軸對稱圖形
課件展示對稱圖形,并配上優美的音樂,再一次使學生感受對稱圖形的美。
四、鞏固知識、深化認識
1、找一找
請大家看圖,下面這些圖形是對稱圖形嗎?是的請找出對稱軸。
出示教科書68頁圖
2、猜一猜
出示3、8、品、A的一半讓學生猜一猜,展開后是什么。
3、畫一畫
請你畫出另一半,使這個圖形軸對稱。
①先畫第一個圖形,說說是怎么畫的。
②任選第二、第三個圖形中的一個畫對稱圖形。
4、折一折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對稱圖形,那么我們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中是否有對稱圖形呢?如果有,對稱軸有幾條呢?
小組合作研究并完成表格
圖形
是否對稱圖形
對稱軸
的條數
①
②
③
④
⑤
小組活動、匯報
讓學生在畫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對稱圖形上相對應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這一性質。
利用材料折一折找對稱軸,既進一步完善對“對稱軸”的認識,又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了什么?學得開心嗎?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六、展示其他小朋友學了“對稱圖形”后用不同方法制作的畫,建議學生回家也制作一幅美麗的對稱圖形的畫。
用折、剪、拓印等手法制作的畫非常美,讓學生再次欣賞美麗的對稱圖形,激發學生他們的制作興趣。
五、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判斷自己第一次所剪的是否對稱圖形。
生1:我剪的是對稱圖形,因為我把它折一折,剛好是一樣的。(邊說邊折。)
師: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是對稱圖形。
生2:我剪的也是對稱圖形,因為剛才我剪的時候是先把紙對折后再剪的,所以一定是對稱圖形。
生3:我的不是對稱圖形,因為我把它折一折,沒有完全重合。(演示給同學們看)
生4:是你折得不對吧,我覺得你這個圖形如果豎著折,也許能夠重合。
師:同學們,如果這位同學豎著折能夠使圖形完全重合,那這個圖形是對稱圖形嗎?
生:是。
生4上臺豎著折,發現兩邊不能夠完全重合。再折多次,還是不能完全重合。
師:你想說什么?
生4:我不管怎么折,都不能夠完全重合,它不是對稱圖形。
師:這位同學說得多好呀,折一折不完全重合并不等于這個圖形就不是對稱圖形,而是“不管怎么折”,都不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就不是對稱圖形。
生5:我這個也表示對稱圖形,因為我不管怎么折都不能夠完全重合,所以不是。
......
六、教后反思:
本節課體現得比較好的有兩點:
一、在活動中學習
兒童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智慧。在活動中學生由于身體參與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并由于在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使認識更加深刻。本節課將認識對稱現象和認識對稱軸通過“剪紙”活動得到體現,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次剪紙--隨意剪,通過給剪紙分類引出并認識對稱現象;第二次剪紙--剪對稱圖形,認識對稱圖形的特性:左右兩邊完全重合;第三次活動--找折痕,認識對稱軸。本節課的練習也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在“找一找”、“猜一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前面所學知識;在“畫一畫”活動中不知不覺體驗到了對稱圖形“相對應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這一性質;“折一折”活動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幾次活動層層深入,學生始終是邊玩邊不斷完善對對稱圖形的認識的。
二、三維目標水乳交融
本節課中,既重視知識技能的培養,又突出情感態度、過程和方法目標的體現。三維目標并不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讓學生給對折后再剪的一類圖形取個名字,學生取的名字有“美麗的圖形”、“對折圖形”、“重合圖形”等,既發揮了想象,又概括出此類圖形最本質的特點;“猜一猜”環節,教師讓學生猜猜教師手中所拿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其實就是啟發學生利用對稱原理去想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課中更是隨處可見“美”育:找生活中的對稱圖形,既是進一步認識對稱圖形,課件中展示的各種各樣的對稱事物又讓學生感受到“美”;學生把剪紙貼在教室的墻壁上,五彩繽紛的剪紙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課的結尾展示孩子們自己用不同方法制作的對稱圖形的畫......所有這些,都讓孩子們無時不感受到對稱圖形的美、數學的美。
盡管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以上兩點,但本節課仍然存在目標定位疑問。如教材練習3即本課中的“畫一畫”,旨在使學生初步感知“對稱圖形上相對應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實際教學時發現學生對這一性質的理解比較困難,更不說要求學生利用這一性質畫對稱的另一半了,這一要求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否過高?第二學段也將教學“軸對稱圖形”,那么如何合理安排學習內容,正確定位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