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6 12:50:39 下載試卷 標簽:二年級 教案 數學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
教材分兩段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段,第26~28頁的例題和“想想做做”,認識分米、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第二段,第29~30頁的例題和“想想做做”,學習常用長度單位的換算。
二、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借助學生已經掌握的長度單位,引出對分米、毫米的認識。
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學習了用厘米和米作單位進行簡單的測量。為了充分利用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常用長度單位的相互關系,教材在第26頁的例題中,先呈現用厘米作單位表示的文具盒的長和寬,由長20厘米、寬10厘米引出2分米和1分米;再讓學生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數學書的厚度,由數學書的厚度不足1厘米引出對毫米的認識。這樣安排,既能有效地吸引學生參與認識分米、毫米的活動,又能啟發學生自覺利用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感知1分米、1毫米的實際長短,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合理確定教學要求。
作為計量長度的單位,在日常的生活、生產和進一步的數學學習中,分米和毫米的使用頻率要比米、厘米低一些。考慮到這一點,課標和教材對分米和毫米的教學要求也相應地比米、厘米低一些。這種教學要求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不要求學生建立像厘米和米那樣清晰的實際長度表象,只要求相對合理地把握分米和毫米的實際長短。第二,不要求學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單位估計物體或線段的長短,只要求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合理選擇有關長度單位進行交流。第三,不要求學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單位進行實際測量,只要求學生用厘米和米作單位進行測量時,會用“幾厘米幾毫米”“幾米幾分米”去表述測量結果。教學時,要注意準確把握教學要求,以免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3.抓住機會,啟發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思考。
數學思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沒有或缺少數學思考的活動,既不能很好地體現數學活動自身的特點,更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學時要抓住機會或創造條件啟發學生去積極思考。如,在初步認識分米后,教材要求學生“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長”。實際教學時,我們不妨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可以從直尺上的哪個刻度到哪個刻度?啟發學生用不同方法表示1分米的長度。又如第27頁“想想做做”第2題,在出示測量橡皮長度的直觀圖后,可以啟發學生用不同方法確定橡皮長度的毫米數:1小格1小格地數,一共是35小格,所以是35毫米;5小格5小格地數,一共有7個5小格,所以是35毫米;把橡皮長度看成是3厘米與5毫米的和,3厘米是30毫米,3厘米與5毫米的和就是35毫米;把橡皮長度看成是4厘米與5毫米的差,4厘米是40毫米,4厘米與5毫米的差就是35毫米。這樣的教學,不是把目標僅僅定位在掌握基本技能,而是定位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思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初步體會到:追求準確表達是數學的基本特征之一。
首先,要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自身的特點決定了“準確表達”是數學永遠的追求。如,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數學教材的厚度時,發現其結果不足1厘米,此時就應追問:不足1厘米的厚度在數學上該怎樣表示呢?又如,當我們測得某物體的長是3厘米多一些后,要使學生自然地想到:是3厘米多多少呢?其次,要使學生體會到由于客觀世界是發展變化的,所以知識本身也是在不斷發展的。如,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一塊橡皮的長度是3厘米5毫米,那么,如果實際結果如果是3厘米5毫米還多一些,那又該怎么辦?再次,要使學生體會到準確的數學表達有利于把握問題的本質。如第30頁第6題,讓學生記錄蒜頭發芽后每天蒜葉生長的長度。通過這樣的實驗和測量,學生就不僅能知道諸如種下蒜頭可以長出蒜葉這樣粗略的知識,而且能回答諸如“哪幾天長得快”“哪幾天長得慢”“平均每天大約長多少毫米”等精確的問題,從而對蒜葉生長過程就有了更準確、更科學的認識。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