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10 20:39:29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下P80~81頁例1、2
教材簡析:
本節課的教學之前,學生已經通過第一學段和四年級上冊的學習,對三角形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認識了線段;學習了垂直,能從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認識了四邊形以及特性與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會畫平行四邊形的高。在此基礎上,本課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定義、高和底、穩定性等教學內容,為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與各種圖形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觀察、推理、辨析等手段,逐步認識三角形: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
2、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會畫三角形的高。
3、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實驗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應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邊長度固定,形狀大小就確定的穩定性的本質。
4、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
光看生活。
教學重點: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認識三角形的高,并會畫三角形的高。
教學難點:對三角形穩定性的理解。
設計理念:
整節課的設計,試圖讓學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動”中,自行構建三角形概念、高以及穩定性,以獲得必要的“四基”。教學三角形概念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什么是三角形,再看課本中對三角形的定義,再通過辨析逐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教學三角形的高時,在嘗試、交流、明理、再次操作、辨析、拓展中逐步構建高與底概念;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找準“學校數學”和“生活數學”的銜接點,摒棄三角形穩定性只停留在教材表面以“物”代“形”的嫌疑,演繹三角形穩定性“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確定,其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之本質。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
1、揭題
你們知道這節課要學習什么嗎?
這節課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板書:三角形的認識)
二、認識三角形
1、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①關于三角形你已經了解了哪些知識?
②指一指三角形的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
[設計意圖]:基于學生對三角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課的伊始就教學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
2、建立三角形概念
①什么是三角形
②閱讀課本中三角形的定義
③釋疑、辨析
④判斷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閱讀、推理、辨析等活動中形成并完善三角形的概念
3、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
①嘗試畫高
②展示匯報,示范畫高。
③規范畫高
④展示判斷
⑤拓展延伸
⑥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設計意圖]:通過嘗試、交流、明理、再次操作、辨析、拓展,逐步構建高與底概念。
三、三角形的穩定性
1、生活中的三角形
2、感悟生活中三角形的穩定性
3、操作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4、觀察對比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不應片面地去提倡“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但同時也不應唯一地強調“數學教學的形式化”,正確處理“生活數學”與“學校數學”的關系是數學教學的關鍵所在。這環節我讓學生從三個層次逐步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從生活圖片中初步感悟三角形表現出來的穩固;從操作活動中體驗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從觀察對比中理解三角形穩定性的本質含義:邊長固定,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固定。防止學生對穩定性的片面理解--拉不動就具有穩定性。
5、穩定性的應用
四、機動練習
五、課堂總結
個人資料:
胡小紅,女,1982年2月出生,本科,小高,現任教于平陽縣蕭江鎮第二小學。從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虛心好學,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教學功底,豐富自己的教學實踐。撰寫的課題、論文、案例、教學敘事、隨筆、課件等多次獲省、市、縣級一、二、三等獎;曾多次承擔市、縣級公開課任務,均獲得好評;兩次參加縣優質課評比均獲一等獎第一名;2005年度獲“平陽縣優秀教師”稱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