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12 10:11:10
【課標要求】
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開放學生的情感、思維、動作;開放教學的環節、形式,讓學生放開眼睛看一看,開動腦筋想一想,張開嘴巴說一說,動手做一做,讓學生主動的去探求知識解決問題,在開放中學會創造,在開放中學會實踐。根據這一策略,在教學中努力用活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增加開放性、互動性、實踐性。
【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也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及其特征,具有初步的探究合作能力。也熟練掌握了幾何畫板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對計算機操作有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五年級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心強,所以要化抽象為形象直觀,引導學生想辦法,并通過實際動手,體會成功的愉悅。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P80-81第五單元第一小節。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用S=ah表示這個公式。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掌握割補的實驗方法,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讓學生親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做中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與自主探索的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把教學賦予生活的色彩,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
【重點、難點】
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能正確運用;加深學生對圖形之間轉化內在聯系的認識。
【教具、學具】
自制的學習網站,計算機網絡。
【教學過程】
教 師活動
學 生活動
設 計思想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最喜歡西游記里面的哪個人物啊。▽O悟空)他的本領可真的啊!今天老師給同學們看看孫悟空給我們變了些什么?請看:
師:小結:剛才孫悟空將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學過的長方形,它運用了割補、平移的方法,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數學思想“轉化思想”,轉化思想在今后的學習中會經常用到,同學們可要記住哦!
師:請學生欣賞一幅圖畫(出示主題圖),在這幅圖中你認識哪些形狀的圖形(答)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校門前的這兩個花壇(貼)
師:能不能比一比誰大面積大呢?要求誰的面積大,我們要知道他們的面積是怎么計算的,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我們已經學過了用長×寬,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還沒有學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的面積計算:
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學生聽有
情趣的故事,看孫悟空給他們變了些什么。
請學生說一說。
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情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將為學習新知作好鋪墊。
向學生提出疑問,并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解決求平行四邊行的面積計算問題。
動手操作
探究新知
動手操作
探究新知
形象生動
鞏固新知
精心設計
練習多樣
精心設計
拓展延伸
2、探究新知
。1)初探:出示方格圖形
師:我們一起來探究怎么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先來動動手數一數這兩個圖形有多少個格子,填好下面的表格,左右兩個同學討論這兩個圖形的有什么聯系(面積相等)。
學生很容易想到求長方形面積時所用的數小方格的方法,用數方格的方法分別計算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師:我們接著觀察這兩個圖形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寬與高又有什么關系呢?
生:這兩個圖形中它們的底和長,高和寬分別是5厘米、3厘米,它們的面積相等。
師:長方形的面積我們會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貼板書)
師:這時我想同學們也應該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吧?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
師:我們用數格子的方法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可以用這個公式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吧!
。2)驗證:利用畫圖工具
師:打開一個畫圖工具,老師這里有兩個圖形,我們用孫悟空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變一變,看看能否變成一個長方形,完成后到小組長討論下面問題。
學生操作過程的畫面(1):
學生操作過程的畫面(2):
(3)結果:確認公式應用
師:通過我們動手操作,結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板書)
S=a×h(板書)
師:也就是說我們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
二、學生反思
請打開課本P80-81頁,閱讀一下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知識?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三、簡單應用
1、自學例題1:(學生打開網站學習)
2、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停車位底長5米,高2.5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四、鞏固練習:
1、2題請用PowerPoint程序在計算機上完成。
。ǖ1題)
。ǖ2題)
3、一平行四邊形的果園地,它的面積是225平方米,它的底長25米,求它的高是多少?(在練習紙上完成,請學生板演)
4、拓展練習:(在練習紙上完成,請學生說說設計的理由)
師:我鎮為了進一步完善濱河公園的建設,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準備在濱河公園內廣場建造一個面積是48平方米的平行四邊形音樂噴水池,請你規劃音樂噴水池的區域。
師:要求:
。1)、先設計出它的底和高的大小,在紙上畫出這個平行四邊形。
。2)、紙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的1米。
。3)、說說你的設計理由。
學生動手數一數電腦屏幕上的這兩個圖形,并填寫下面的表格。
左右兩個同學討論這兩個圖形的有什么聯系。
思考這兩個圖形中它們的底和長,高和寬它們的關系。
學生打開畫圖工具。
學生利用幾何畫板工具,拖動三角形并移動至拼成一個長方形;到小組長交流各自的操作方法,并討論老師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總結記憶,平行四
邊形的面積=底×高
學生打開課文閱讀。
打開自學的網頁,戴上耳機通過點擊鼠標學習。
學生動手練習
學生利用所學的電腦知識,用復制、粘貼、畫線條等工具完成。
學生在練習紙上完成,同時請兩名學生板演。
動手操作,在紙上畫出設計好的音樂噴水池的區域。
說說自己設計的理由。
創造給學生自己去探究的機會,體現主體性的教學思想。
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等于底乘高。
設計協作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協商,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知識的掌握。
這一環節的教學,用“幾何畫板”操作證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和規律,使學生構建合理、清晰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這種形象化的情境教學中,學生們一點不覺得枯燥,在操作中,滲透“轉化”的思想,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動手操作能力,為下一步的探索打下基礎。同時,由一個具體事例抽取出來的“公式”只能算是一種“假說”,從“假說”到真理,還需要經過證明或驗證。因此提出“這個面積公式能適合所有的平行四邊形嗎?為什么?”把學生學習引向深入,假說得到確認。同時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通過學生動手驗證確認公式,并提醒學生在今后求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
提供必要的機會使學生能夠重現探究過程,從事反思活動,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實現知識上的飛躍。
出示題目并配上朗讀題目的聲音,接著讓學生思考題目,再通過點擊鼠標學習,課件顯現的學習過程是:1、要求;2、解答例題3、總結
例題的難度不大可放手讓學生嘗試,利用課件動畫讓形象、愉快的學習,更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掌握。
強化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級的學生剛學習PowerPoint,對PowerPoint軟件也非常感興趣,我根據本班學生掌握的程度,我設計了兩題在PowerPoint操作完成的練習題目,讓學生積極嘗試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
讓數學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從中體會數學來源生活,并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設計這道開放性的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設計平行四邊形的噴水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標理念。
總結全課
情感升華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自我評價。
4、你還能用折紙或是其他的方法證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學生各抒己見,暢談收獲和對本節課自己的表現怎么樣?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對知識的整理歸納能力,進一步樂于探索精神。
板
書
設
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S=a×h
板書設計突出本課教學重點,條理清楚。通過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對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連貫性,能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興趣,以及培養學生書寫藝術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課后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有了基本的認識,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也熟練掌握了幾何畫板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應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整個教學過程由情境導入、進行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幾個環節組成。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是:
一、巧用信息技術,讓教學錦上添花。
1、利用信息技術輔助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利用信息技術輔助作用,讓學生在形象、生動、快樂中學。
3、利用信息技術輔助作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精神。
4、利用信息技術輔助作用,培養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二、課堂氣氛融洽,讓師生情感升華。
三、練習形式多樣,體驗生活中數學。
四、整合恰到好處,傳統與現代結合。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