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14 00:00:44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P43例3
教學設想:
“連除簡便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法”及“連除”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習的。作為規律教學,它是學生對除法意義理解和連除計算及應用的進一步提升和歸納,是除法學習過程中數學思考形成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意在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設想:
1、以解決問題為載體,凸現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問題的特征。
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已經為廣大教師所認同。連除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多的存在著。呈現連除的數學問題情境,一是喚起學生對連除問題的回憶,二是為解釋提供一定的背景,便于學生以原有的經驗來解釋新問題。
2、以意義理解為突破口,打破規律教學的固有模式。
在引導學生對“連除規律”的理解過程中,意欲打破“以往規律教學通過驗證得出,采用不完全歸納法研究”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除法意義入手,理解為什么“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除以這兩個數乘積”的道理,從而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3、擴大規律應用的背景,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把本節課中的重點“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除以這兩個數乘積”的規律的應用,安排在“連除運算”和解決問題的背景中,滲透在一般的除法計算中,意在突出“簡便運算”是數學意識的重要內涵,是學生數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價值。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并理解“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去除以這兩個數的積”的規律,并能運用這個規律使一些計算簡便。
2、引導充分感知,自主總結歸納規律。
3、引導靈活運用規律,增強數感,提高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本流程:
解決具體問題,得到研究素材--引導觀察材料,初步理解規律--舉例驗證規律,歸納總結規律--靈活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創設情境,呈現材料
與學生談話,了解學生每天喝什么飲料,呈現“伊利牛奶”的圖片(如右),并提供問題材料:
佳美雜貨店用120元錢進了4箱“伊利”牛奶,每箱6盒。平均每盒牛奶多少元?
二、解決問題,探索規律
1、解決問題,積累素材。
學生活動:解決以上問題后,反饋活動成果(把學生的解答過程呈現在黑板上)
方法一:120÷4÷6方法二:120÷(4×6)
......
反饋后,請學生說說各種方法分別是先解決了什么問題,才解決了每包牛奶的價錢?
引出第二個問題:一共有25個小組,每個小組種了5棵樹苗。購買樹苗花了1250元,每棵樹苗多少錢?
學生活動:列出算式后,反饋活動結果(把學生的解答過程呈現在黑板上)
方法一:1250÷25÷5方法二:1250÷(25×5)
......
引導學生說說解題思路,再計算一下結果是否相等。
2、喚起回憶,理解意義。
教師引導小結:在解決上面兩個問題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把兩組算式用等號連起來
120÷4÷6==120÷(4×6)
1250÷25÷5==1250÷(25×5)
質疑:在這些算式中,“一個數先除以一個數,再除以一個數,怎么會與用這個數去除以后兩個數的積”結果相等的呢?
引導學生借助情境看圖理解。
3、引導總結,歸納規律。
請學生舉一些算式例子,進一步感知規律。接著請學生用一句話或者一些符號來表示規律。
三、運用規律,深化理解
第一層次練習:根據規律填空,使等式成立。
1、2000÷125÷8=2000÷(○)
2、500÷○=500÷(25×4)
3、840÷(○)=840÷○
第二層次練習:下面各題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390÷13÷34000÷25÷8160÷5÷16
第三層次練習:算一算,比一比。
(1)明明用3個星期寫了420個毛筆字。
(2)玲玲用35天寫了560個字。
問:誰平均每天寫多得毛筆字多?
四、課堂總結(略)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