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14 23:12:08
本以為自己設計的教案考慮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生活實際,重視了數學思維培養,方法的滲透,是可行的,學生們應該是能夠掌握的。可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種樹”時還是躍躍欲試的學生們到“應用規律”時一個個都像被打敗公雞,毫無斗志與反應。勉強參與的總是那幾個平時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看來這樣的設計無法顧及全體學生的發展。沒有了學生的主體參與,何來思維的培養,主題的建構呢?
我開始反思:為什么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間隔數+1=棵數”卻無法運用呢?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怎樣的鏈接?
在反思中,我找到了癥結所在。
1.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體驗和建構學生活動化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失去意義。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第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
不僅需要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而且還需要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
在第一次的設計中,學生做操也好,曉宏走樓梯也好,看似全部來自生活世界,但學生對這些信息沒有感情色彩的,這樣的生活經驗只是我自以為是的虛構。
學生真正的生活經驗應該是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是能夠激發他們感情因素的事物,這樣讓學生才會真正感興趣,才能夠產生共鳴,才易激發探究的欲望,讓活動化的數學學習有個堅實的基礎。
2.小組合作──利用學生資源
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我在第一次教學過程中把二者混為一談了,誤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知識結構邏輯起點,但學生們還不能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與自己的認知起點相互結合。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
要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合作”是一個良方。生生之間的差異是學習的資源,這種資源應在小組交流的平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與合理的利用。
3.數形結合──促進方法滲透
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么借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這就將“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鏈接起來。
在以上教學設計中,我只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文字信息,學生們僅僅感受這些抽象的文字信息,沒有可以憑借的工具,就無法將文字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互結合,無法達到思維發展的生長點。借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耦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借,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通過充分體驗,讓學生有夯實的學習基礎;利用小組合作,促進生生交流;借助數形結合,滲透數學學習方法;這樣才使得學習主題建構可以落實。
基于以上認識,我開始重新思考教學目標的定位與教學過程的設計。
目標二度分析
知識性目標:
1.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分的段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能理解段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律。
3.使學生能夠借助圖形,利用規律來解決簡單植樹的問題。
過程性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規律,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4.通過實踐活動激發熱愛數學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