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17 09:54:01 下載試卷 標簽:五年級 統計 教案
認識折線統計圖是《數學課程標準》“統計與概率”領域中簡單數據統計過程的具體標準內容。包括認識單式、復式折線統計圖和根據需要選擇折線統計圖直觀有效的表示數據兩方面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與原《大綱》比較,首先降低了制作統計圖的要求,重視讀統計圖,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達數據,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統計觀念的培養,要求學生不但具備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還要親身經歷數據收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要能根據統計圖作出大膽而合理的判斷。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重視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系。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習、生活空間的拓展,他們對社會生活中的現象也越來越感興趣。所以,本單元首先注意選擇反映現代社會發展變化的數據信息作為統計學習的素材,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如,1990年~2002年我國水果的產量,建國后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十五”時期我國各年年末電話用戶數,我國農村、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等。另外,還設計了學生自主收集統計圖,根據統計圖中的信息寫分析文章的活動,通過這些內容和活動,讓學生感受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學生關心社會,建設好美好家園的愿望。
二、在讀圖、比較統計圖特點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本單元教材堅持全套教材統計知識的編排特點。首先,選擇學生熟悉的、能夠理解的典型事例,把讀統計圖貫穿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另外,讓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認識統計圖的特征,學會用統計圖表示數據。例如,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考慮到單式折線統計圖和單式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直觀表示一組數據,只是反映數據的特點不同:單式條形統計圖直觀的表示了數據的多少;折線統計圖直觀的表示一組數據的變化情況。因此教材中選用了某地2006年的月平均氣溫這件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用單式條形統計圖呈現一組真實的數據。在學生讀圖、了解每個月平均氣溫信息的背景下,自然引出表示每個月氣溫變化的單式折線統計圖。然后,在學生讀折線圖,分析、比較兩種統計圖不同特點的同時,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征。再如,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教材選擇了我國五次人口普查的真實數據,用單式、復式統計圖分別直觀呈現了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總數和男、女人口數,在學生讀圖、了解圖中信息、分析比較兩種統計圖不同特點的同時,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了解統計圖的特征,學會用統計圖表示數據。
三、重視統計觀念的培養。《數學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要求“使學生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做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為什么把“統計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目標之一呢?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求平均數、畫統計圖等這些事情計算器、計算機都能做得很好。而在以信息和技術為特征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要根據大量的無組織的數據,作出合理的選擇和決策,這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一個人更好生存的需要。所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是發展自己的統計觀念。即: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收據、分析數據的過程,做出合理的決策;能對數據的來源、收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由數據得到的結論進行合理的質疑。本單元教材根據4~6年級學段統計與概率“能解釋統計的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并能進行交流”的要求。充分利用折線統計圖在表示事物發展趨勢方面的優勢,結合每節課的知識學習,除安排了讀統計圖,交流獲得的信息,提問題回答問題外,還特別設計了根據數據結果進行判斷和簡單預測的問題。如,氣象臺預報該地7、8、9三日將有大雨,你認為水位將怎樣變化?預測一下,我國2002年以后的水果產量;預測一下,到2010年我國的人口總數大概是多少等。教學中,教師要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通過大量的、現實的素材,使學生體會統計的基本思想,認識統計的作用,能理智的分析他人的統計數據,以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
本單元共安排5課時,綜合運用1課時。主要內容包括:認識單式、復式折線統計圖、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和讀統計圖表等。結合本單元內容,安排了“統計天氣(二)”的綜合應用。
本單元的教育目標是:
1、通過實例,認識折線統計圖,能用折線統計圖直觀、有效的表示數據。
2、能從報刊雜志、電視等媒體和實際生活中,有意識地獲得一些數據信息,能對現實生活中的統計數據做出合理的解釋,會用統計圖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能根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信息提出并解答簡單的問題,能進行判斷和預測。
4、體驗統計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統計表、統計圖來表述和交流。
第1課時,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教材選擇了兩個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為課程資源。素材一,教材用條形統計圖呈現了某地2006年月平均氣溫的統計數據,讓學生讀圖、交流了解到的信息和想到的問題。接著,用單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的全年的月平均氣溫變化情況。并在“議一議”中提出三個問題。(1)這兩幅統計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使學生在分析、比較中,初步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形狀和表示數據特點方面的特征。即:條形統計圖直觀表示每個月的平均氣溫數量;折線統計圖可以清楚反映全年月平均氣溫的變化情況。(2)說一說折線統計圖中的點表示什么?橫格、豎格各起什么作用?通過交流,讓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作圖的特點,學會做圖。(3)這個地區2006年的月平均氣溫是怎樣變化的?哪兩個月平均氣溫升的最快?哪兩個月平均氣溫降的最快?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體會折線統計圖表示和交流平均氣溫變化情況方面的作用,進一步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意義和特征。素材二,教材選擇了某水文站2005年8月份1-6日下午2時水位測量的數據,用汛情公告和水位變化統計圖呈現出有關信息,并給出警戒水位和歷史最高水位的數據和標志線,設計了四個問題。(1)圖中的兩條虛線表示什么?使學生了解用統計圖表示具體事物的靈活性和實用性。(2)哪天的水位超過了歷史的最高水位?水位從哪天開始回落?使學生體會用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直觀性和價值。(3)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該地區8月1日-6日汛情的變化情況。給學生創造對統計數據進行描述和分析、表達的空間。(4)氣象臺預報該地區8月7、8、9三日將有大雨,你認為水位會怎樣變化?使學生體會統計的意義,學會根據統計數據進行合理的判斷和預測。
第2課時,嘗試完成單式折線統計圖。教材選擇了一所小學六年級(1)班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生戴眼鏡人數記錄表和只標有數據點的統計圖,提出根據數據試著完成折線統計圖的要求,這個問題中的數據較小,且都是整數,給出的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單位,學生容易完成。學生在讀表完成統計圖的基礎上,教材在“議一議”中提出了兩個問題。(1)觀察統計圖,你能發現這6年中戴眼鏡的人數有什么變化?讓學生根據統計數據描述戴眼鏡人數的變化情況。(2)你能試著說一說這種變化的原因嗎?討論這種變化的原因,培養學生愛護眼睛,注意保護眼睛的意識。在練一練中,選擇了一個女孩出生到半年中身長、體重的增長數據(體重都是以千克為單位的小數)。給出了不完整的統計圖,讓學生根據數據自己試著完成兩個折線統計圖。其中,身長變化統計圖給出了數據點,學生只需要把各點用線段連起來;體重變化統計圖只給出表格,學生需要先根據數據確定點,再畫線段。由于體重的數據都是小數,所以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可讓學生先討論一下怎樣確定數據點。如,出生時體重3.9千克,因為兩個格表示4千克,3.9千克接近4千克,就在4下面點上一個點。另外,交流時,讓學生充分交流確定點的方法。
第3課時,認識特殊的單式折線統計圖。教材選擇了三個典型材料。素材一,我國1990年到2002年部分年份的水果產量統計圖。這個統計圖的特殊之處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由于數據相對都比較大,所以從0到1500萬噸用了一個線格表示,其他一個格表示500噸。第二,統計的年份有間隔,統計圖上的方格也對應年份有間隔。在學生讀圖,了解圖中的信息的基礎上,提出“根據表中的數據,預測我國2002年以后水果產量”的問題。教學中,首先要給學生充分的讀圖,交流的空間,使學生了解圖的特點以及圖中空格間隔不同的實際意義。即:雖然有些年份沒有統計數據,但統計圖中要給出相應的位置。素材二,“試一試”中給出了小韓村1990年到2003年部分年份擁有彩色電視機數量的統計表,讓學生根據表中的數據制作不同間隔的折線統計圖。素材三,“練一練”中以一般記錄方式給出了某縣農民1995年~2003年部分年份收入的統計數據,讓學生完成折線統計圖。教學中,首先,要利用教材上的素材給學生自主作圖、交流的空間。其次,還可以收集本地近幾年有關的真實數據,使學生體會現代化農村的發展變化之大。
第4課時,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教材首先選擇了我國建國后五次人口普查的總人口和男、女人口數這個比較典型的事例,作為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素材。用單式折線統計圖呈現五次人口普查總人數,用復式折線統計圖呈現五次人口普查男、女人口數。并在“議一議”中提出了三個問題。(1)這兩幅統計圖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你從圖中了解到哪些信息?(2)我國男、女人數的差距有什么變化?你從中想到了什么?(3)我國人口總數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預測一下,到2010年我國的人口總數大概是多少?在學生認真讀統計表和統計圖的基礎上,通過三個問題的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征,體會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男女人數變化方面的意義,嘗試根據統計數據進行合理的預測。接著,選擇了不同身高男、女體重的一組數據,用復式統計表呈現了全部信息,給出了標出數據點的統計圖,讓學生試著完成。“練一練”中,用復式統計表給出了某鎮2003年~2007年蔬菜和水果產值的統計數據,讓學生嘗試制作統計圖。最后,提出了從報刊、雜志、網絡收集統計圖的要求。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讀統計表和統計圖的時間,在交流獲得的信息、比較統計圖不同點,以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據,進行合理預測的過程中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征。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學會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
第5課時,讀統計圖。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統計圖已成為表達、交流、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讀懂統計圖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了解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進行合理判斷和決策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統計觀念,發展合情推理能力的很好素材。教材安排了兩個方面的活動。首先選擇了兩幅“生活化”的統計圖,一是1999年到2003年末我國電話用戶的條形統計圖;二是1978年至2001年部分年份我國農村、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復式折線統計圖。說這兩幅圖“生活化”,是因為它是現實生活中廣泛應用的,以交流信息為主要目的的統計圖,是以前教材上沒有的,也不要求學生制作的。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沒有數據刻度線,數據直接在條形和折線上標出。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讀圖的基礎上了解圖的特征和所表達的信息。第二,在讀教材上統計圖的基礎上,交流學生收集的統計圖。通過這些數據和學生收集的一些反映現實生活變化的數據,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和社會的發展。
綜合應用----記錄天氣(二)。這是一個完整的簡單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統計過程。教材設計了四個活動。活動一,課前記錄。讓學生親身經歷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全過程,即收集6月份1~15日天氣情況并記錄在設計好的統計表中。活動二,小組交流。把自己收集到的6月份1~15日天氣情況與他人進行交流,分享他人經驗,對自己收集的數據進行質疑。活動三,把記錄并整理好的數據用折線統計圖表示出來。一是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表示6月份1~15日最高和最低氣溫,二是用單式折線統計圖表示6月份1~15日的平均氣溫。活動四,把3月份、6月份兩個月1~15日的平均數據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表示出來并對兩個月份的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和問題意識。
●整理與自評
《標準》中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實現上述要求,本教科書努力把評價作為數學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多種方式呈現在教科書上,貫穿于教學活動中。同時,在每冊的最后一個單元,刪掉傳統教科書中的總復習,增加“整理與自評”。根據每學期課程標準的內容和目標要求,通過具體素材從知識與技能、問題與思考等方面進行整理和評價,幫助師生了解本學期目標的實現程度。同時,引導學生回顧、交流本學期的學習體驗,對情感態度、學習方式等進行自我評價,記錄自己成長的過程。
本冊教科書的整理與自評,“知識與技能”部分共設計了20道題,對本學期所學知識與技能進行整理,對目標實現情況進行評價;“問題與思考”共設計了7道題和一個“探索樂園”。對本學期學生的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兩個方面目標的實現水平進行評價;“自我評價”仍然分兩部分,一是使學生交流本學期的學習感受,二是使學生對學習態度、學習方式等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指標與五年級上學期基本一致。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