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0-03 09:19:14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數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形成良好的語感。語言積累是形成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豐厚的語言積累必將轉化成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蘊的積淀和語文素養的形成。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經驗已驗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潭,蛟龍生焉。“學習母語,不是靠傳授,而是靠積累”已成為古今中外教育的共識。重視語言積累是對小學語文學科性質和教學任務正確認識的結果。深厚的語言積累能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清風活水何處來”
1、課堂教學是語言積累的主渠道。語言積累需要大量閱讀,而大量閱讀需要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一切都要憑借課堂教學來培養。在小學階段,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文質兼美的課文有二、三百篇。這些課文既是語言材料(漢字和詞語),又包含大量的語言知識(字詞句篇、修辭邏輯等)和語言范例(好詞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當我們走進每篇課文時,便會發現教材中對語言積累這一要求體現得相當明確。認真學好這些課文,可以為語文積累打下堅實的基礎。如《美麗的小路》(人教版二冊)一課:
⑴疊詞:花花綠綠 干干凈凈
長長的 嗡嗡地 輕輕地 慢慢地 散散步 說說話 澆澆水 洗洗澡
⑵數量詞:一條小路 一輛小車 一把掃帚
⑶語氣詞:啊 呀 咦 哪 呢 吧
這樣,積少成多,日積月累,就會成為一部自己語言倉庫中的“活詞典”。
2、課外閱讀是落實語文積累的重要條件!墩Z文新課程標準》規定了課外閱讀總量,還推薦了背誦的篇目,這些為語言積累的落實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需要,向他們推薦難度適宜、體裁多樣、內容健康而豐富的課外讀物。如:學了《小小的船》(人教版一冊)后,可向他們推薦兒歌:《月兒彎彎》、古詩:《古朗月行》,謎語、對子等,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
3、日常生活是語言積累的倉庫。語文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自然、社會、人生有著密切的聯系,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引導學生平時養成善于觀察生活、樂于記錄生活的好習慣,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在腦海中不斷地積累多種表象。正如葉圣陶所說: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見深切。聯系絢麗多彩的生活,學生的語言才富有鮮活的靈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周圍的諺語、對聯、歇后語、精妙的廣告詞、標語和一些趣味無窮、意品深長的群眾語言,并隨時記錄下來。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收看合適的影視節目,記錄趣味性、鑒賞性語言,如中央電視臺的少兒節目、新聞聯播、人與自然、正大綜藝等。學生在受到教育或享受娛樂的同時有意識地記下好詞佳句,這樣積累語言可謂一舉兩得。另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欣賞自然景物,體驗風土人情,觀察實驗變化,當學生耳聞目睹到與自己生活經歷相關的語言文字時,便會產生豐富的聯想。活化用語言記錄下的美的鏡頭和描繪出的生活情趣。
二、“海闊天空任自由”
1、夯實積累,理解是基礎
語言積累不是機械地抄抄寫寫,也不是死記硬背,不少教師因為怕別人說是煩瑣分析,就不敢涉獵,似乎背些好詞、好句,多記誦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實語言積累是一個過程,一般要經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沒有此為基礎的記憶是機械記憶,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積累。也不利于靈活自如地運用。有位老師對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人教版第九冊)中“飽經風霜”一詞是這樣進行積累的:
師:請大家把眼睛閉上,回憶在生活中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回憶起了的話,請舉手。
。▽W生地意識中,已積累了大量詞的形象,作為教師,需要的就是幫助學生,使形象再現,使記憶恢復)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車夫的這張臉。
生:額角布滿皺紋。
生:眼眶深深地陷了進去。
生:顴骨高高地突了出來,臉蠟黃蠟黃的,嘴唇干裂、露出一道一道的血口子。
生:頭發枯黃枯黃的。
師:從這張臉上你還能不能看出別的什么來?
生:這位車夫家里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
生:他身體不好,體弱 多病,拉車的活對他來說很累很累。
……
很顯然,學生的語言表達一旦進入精神層面,“飽經風霜”這個詞在學生的心靈上就鮮活起來了,積累過程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再如在教學一年級《操場上》(人教版第一冊)中“跑”字時:⑴引導學生如何記“跑”;⑵聯系偏旁“足字旁”,理解“跑”的意思。⑶隨機出示生字:抱、泡、炮,聯系偏旁識記,幫助理解積累生字。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強化積累,訓練是關鍵
眾所周知,若想保持語言積累的牢固性和再現的敏捷性,光靠感悟理解、交流是不夠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誦讀。但在繼承傳統的教育實踐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她的不足:“讀書死,死讀書”,不但浪費精力、學力,同時消極積累的語言也不利于內化運用。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尋找傳統語言與當代語言積累的契合點,為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語言提供方法和保證,并引導有效積累。
⑴在誦讀中積累。漢語詞匯豐富,運用靈活,可選擇有價值的語言進行積累。如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句子(包括描寫人物神態、動作,描寫山川、河流、自然百態的詞句和成語、諺語、歇后語等),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語句,鼓勵學生抄錄并誦讀,在誦讀時從化整為零,各個擊破到聚零為整、融會貫通。還可運用多種方式,如:復述、隨堂競背、將帥點兵、小組交流……使學生把陌生的語言變成熟悉的語言,逐步感受語言內蘊和文章的氣勢,領會其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精妙。
⑵在情境中積累。運用生動的語言或多媒體等手法創設情境,使他們心情激動、心靈震憾,將對語言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體創設情境發揮想象填空:
春天到了,大地從沉睡中蘇醒出來了。冰雪消融,草長鶯飛,各種花兒爭奇斗艷,大自然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你踏著明媚的春光,漫步于田間小道,看到眼前景象。
如果你是游客,你會吟詩句___________;
如果你是畫家,你會畫下詩句_____________所描繪的景象;
如果你是農民,馬上會想到詩句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學生,你會用_________的詩句來描繪眼前的景象。
在對學生的訓練中,促進了對詩詞的品味,活化語言積累。再看學生在《十里長街送總理》中的精彩發言:
周總理是一位(高風亮節)的人,他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己);他為祖國、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因此,當他逝世時,首都人民無不(悲痛萬分),與他(依依惜別);他如青松一般(萬古長青),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在創設語境、練習說話中積累語言就會落到實處。
3、激趣積累,活動是載體
語言積累不是學習結果的描述,而是一種持續的學習狀態的行為。只有激發了學生積累的興趣,使他們產生積累的需要和欲望,積累才會有內驅力,而活動是激發興趣的載體。如開展“故事大王(講故事)、新聞廣角(每日介紹新聞)、優美詞句袋(展評摘錄的優美詞句)、座右銘大觀(名人名言或自寫)、童話劇或課本劇、當“小導游”等。例如教學《三味書屋》時,讓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按順序來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學生手拿教棒,指著掛圖,介紹得有聲有色,興趣盎然。豐富多彩的語言積累活動使學生漸漸地激發了積累的熱情,培養了濃厚的積累興趣。
三、“腹有詩書氣自華”
語言光積累而不能運用,其實是無用的消極語言。實現以讀文會意的積累語言到實際運用的飛躍,需要一個遷移的過程。教育心理學家賈德認為:“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共同成份,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
在一次口語交際中,當談到別人正在吵架,你如何去勸架時,一學生說:“不要吵架了!不要吵架了!吵架是不對的。”另一學生則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何必為小事斤斤計較,傷了和氣呢?”結果是大家顯而易見的。再如:春夏之交,草木茂盛,群芳爭奇斗艷,大自然美不勝收。有位老師帶領學生郊游,當學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隨情誦唱、賦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作業中也涌現出一首首令老師拍案叫好的小詩。如寫小草的:“草,春氣芬芳滿天飄。綠如碧,襯飾春光好。”“不比花香,不比樹高,蒼天之下,青青小草。”正如郭沫所說的:“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