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0-03 10:13:44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數學
“主題圖”是“人教版”數學實驗教材編寫情境創設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題圖”以“場景圖”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一定的“事件”為載體來展開和演繹“主題圖”情境。我在實踐中總結出解決的辦法是:
一.給“主題圖”編個故事。
1.以童話為載體編故事。童話故事是低年級兒童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演繹“主題圖”情境,會引發學生驚奇、新鮮、親近的兒童情趣,有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教材中許多以擬人化創設的“主題圖”情境,都可以編成童話故事。如教學第1冊第29頁“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我編了個“小猴生日”的童話故事:(第1幅組圖)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媽媽要送給猴寶寶一件禮物,你們猜這件禮物是什么?(展示“盤里有2個桃)出題:盤里有幾個桃?可以用什么數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現在盤里還有幾個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數字表示?(繼續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歡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現在盤里有幾個桃子?還可以用什么數字表示?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第2幅圖)猴寶寶吃完桃子,猴媽媽帶它來到大森林里。森林里鳥語花香,猴寶寶看到了什么?(出示“鳥窩圖”)猴寶寶可喜歡小鳥了,就靠近它,小鳥驚嚇得飛了起來(演示小鳥飛起來的過程)。現在鳥窩里還有幾只小鳥?可用什么來表示?(第3幅圖)走出大森林,猴媽媽帶著猴寶寶來到了西湖的荷塘邊,青蛙們跳上荷葉歡迎它們的到來(演示青蛙跳上荷葉的過程)。左邊的荷葉上有幾只青蛙?右邊呢?一共有多少只青蛙?我讓學生對“0”有理論的認識,這樣把課本的3幅“主題圖”串成一體,“主題圖”就有了血肉。
2.以重大時事為載體編故事。主題圖引入時事,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問題的“引爆”強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第2冊第81頁“認識時間”時,以引入“神州五號成功發射”的國家大事為背景。(出示“上課”主題圖)現在是幾時?(8:15)小朋友在上課,老師正在給小朋友講述“神州五號”飛船成功發射的故事呢。(課件播放錄像)我問:“神州五號”是什么時間發射的呢?(9時)楊利偉出發多長時間了?(1分鐘)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針走1小格就是1分鐘,我邊說邊演示。)首次從太空傳來楊利偉清晰洪亮的報告聲,指揮大廳立刻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這時候是幾時?(9時5分)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針走過五小格)報告船箭分離成功,現在是幾時?(9時10分)為什么?(分針走過兩大格)飛船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正確掌握時間是楊利偉的生命線,接著以小組為單位(一人當報時員,一人撥鐘表,一人填鐘表上的數字)幫楊叔叔算一算:從9時出發,分針從12走到每個數時各是幾分(5分、10分、15分、20分、25分......)現在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時針有什么變化(走了1大格)是幾時?(1小時)說明1小時和60分是什么關系?(相等。板書:1時=60分)現在時間已過1小時,飛船載著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在湛藍的天空中飛翔,在飛行第7圈時,楊叔叔在太空中向全世界展示什么?(鮮艷的國旗)誰知道是在什么時間?(12時35分)
時間過得真快,現在是第二天早上,請看神州五號著陸過程(課件演示),我說著陸過程,學生記時間(兩種記法):
飛船返回艙返回制動點火——5時58分(5:58),
地面與航天員通話,楊利偉表示飛船工作一切正常——5時44分(5:44)
返回艙彈傘——6時11分(6:11)
返回艙主傘脫落——6時25分(6:25),
溫家寶總理與楊利偉通話,祝賀他順利返航——6時31分(6:31),
神州五號成功著陸——6時33分(6:33),
勝利歸來,楊利偉向人們揮手——6時38分(6:38)。
2靜態“主題圖”動態化。
1.讓學生演一演“主題圖”。主題圖的素材表現在課本上都是靜止的,在教學中,根據情況我用多媒體或用游戲表演等形式將主題圖提供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體驗,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與無處不在。如第1冊第18頁“第幾”的內容有一幅“購票”圖,教學時,我讓學生扮作:穿紅衣阿姨、老大爺(替代穿綠衣阿姨)、小朋友、解放軍、青年叔叔,并凌亂地站在講臺邊。我說:“他們為排隊的事情而爭吵,請你們幫助他們排排隊,并說一說他們總共有多少人,誰排第幾?”有的以先來后到順序排隊(體現約定俗成的有序規則);有的以解放軍排第一(體現擁軍關懷);有的以小朋友排第一(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幼美德);有的以老大爺排第一(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美德);有的學生還以阿姨的孩子在家等待,穿紅衣阿姨應排第一(體現對母愛的關愛)。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受到思想教育,既體現了約定俗成的社會有序規則,也體現了中華民族謙讓美德,思想教育已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有機滲透,體現“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2.讓主題圖“班本化”。當教材上提供的主題圖場境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吻合時,可把主題圖進行“班本化”處理,這樣做學生感到親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第2冊第5頁“位置”的主題圖時是這樣做的:(1)你能向老師做個自我介紹嗎?(我在第幾組第幾個)把你的位置填在座位卡上。(2)打亂座位卡后再重新分發給每個學生,讓他們重新找座位,再請幾個同學讀出新位置號。(3)開展“猜猜我的鄰居是誰”的游戲。(4)讓學生當回小老師,用第幾組第幾個給某同學安排座位。又如在教學第2冊第72頁用減法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作業評比”的主題圖時,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以本班學生評比欄中得紅花的數目相比等等,讓學生結合本班實際從自己非常熟悉的班級中去搜集信息,提出問題,直接開發學生生活中的教學資源為教學服務,收到了事半功倍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