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11-03 23:19:39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教案 語文
當學生在讀通讀懂甚至理解了《三個兒子》的課文內容之后,為了深入領會其思想內涵,課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一個孩子?問題一提出,五花八門的答案都出來了:第一種答案,認為“老爺爺只看見翻跟頭的那個孩子”!歸納這部分同學的理由大致有三:1、他是第一個出場的;2、他翻跟頭的本領實在了不起,快得都像車輪一樣地轉了;3、三個媽媽都被他迷住了,難道老爺爺還會沒有看見?正因為理由最充分,因此,認為這個答案正確的同學人數比例也最高;
第二種答案是認為“老爺爺只看見唱歌的那個孩子”!理由是“他的歌聲”,老爺爺不會沒有聽見了吧?認為這個答案正確的是一小部分同學。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本應該“老爺爺只看見的是第三個兒子”屬于真正的正確答案,居然沒有一個同學認為,即便有極個別同學想舉手發言,也只因為一時答不上理由而遲遲不敢表態!
在這樣的情形下,我是怎樣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其正確的思想內涵的呢?
第一步:我下意識地指名一位同學朗讀第三個(即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的那位)孩子行為的一段話(即第11自然段);噶同學讀完之后又讓全班同學齊讀;齊讀完之后又讓學生劃出表示該孩子行為動作的“跑到”、“接過”、“提著”、“走”等四個詞語。經過我這樣一番有意識的“折騰”,敏感的學生終于明白了:老師,我知道了,老爺爺只看見的那個孩子應該是第三個孩子。
“為什么?”我趁熱打鐵。
“因為第三個孩子勤勞,孝敬父母。”那位同學繼續答道。
“為什么老爺爺只看見他?而沒有看見其他兩位?他真得沒有看見嗎?”我再次有意打一伏筆,提出了一個更加深入問題,讓學生作進一步思考探究。
第二步:我有意識的讓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第三個孩子的舉動是在怎樣的一個情形之下這樣做的?
先出示一副顯得很有精神而又正直的老大爺圖象,讓學生觀察并討論:老大爺是一位怎樣的老大爺?
又出示“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蕩,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即課文第8自然段的一段話,讓學生反復讀,讀后又讓學生說說孩子的媽媽提水到底有多艱辛。
然后又問: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們想想,作為一位正直、善良的老大爺,他會認為三個孩子的行為誰做得最好?
通過這樣一番有目的地“朗讀——設疑——討論”,大部分學生的思想基本被引到了“在老爺爺看來,只有愛媽媽、幫助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兒子”的這個正確而健康的思想內涵上來。
有一位學生為了表達他對老師這番苦心的理解,課后還極端地告訴大家:第三個孩子的勤勞,孝敬父母最主要就體現在他把力氣化在了最需要幫助的媽媽提水這件事情上了,而不是像第一、二個孩子,把力氣化在翻跟頭和唱歌上!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