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11-05 18:34:26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教案 語文
聽《伯牙絕弦》一得
這個周二下午,聽了公開課《伯牙絕弦》。一邊聽著一邊想著在小學階段文言文的教學,回到家中又查看了閆學老師、錢峰老師的設計,思索中略得一二。
(一)聽課實錄
聽課過程中,有些地方聽得不是很清楚,只能勉強做個記錄,對課堂結構的劃分也是自己的一廂情愿。聽到一些有所感的地方,我也做了旁批。
一、課前交流,引入
1、師生談友情。
2、齊讀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文本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話題開始,是對課堂情緒的鋪墊。課題中“弦”的讀音強調及時。不過我覺得“絕”字更能體現文本展示的價值觀,此時不妨問問學生“絕”的意思,待到教學尾聲時再問,學生的理解如能從簡單的摔琴到不再鼓琴再達到深層的對友情的眷念、對理解的呼喚,豈不更有味道?)
二、讀通文本,進入
1、學生自由讀。
2、教師強調文言文要讀出節奏,PPT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指名讀。
(讀好文言文,必要讀出停頓。教師的提示及時。)
3、聽錄音,自由讀,指名讀。
(在學生讀的不夠好時,及時地聽錄音或自己范讀,在學生最需要的時間給予最及時的幫助。課堂上,學生的讀還是有些問題:①一味按PPT上的節奏讀,缺少輕重變化。②學生讀“哉”接近四聲。于此,教師的指導不夠。)
4、學生齊讀。
(總觀朗讀部分,教者對讀是非常重視的。學生的學習有了讀的準備,相信后面的教學會很輕松。)
三、理解人物,深入
1、初知人物。
⑴文章中寫了那幾個人物?(板書)齊讀第一句。
⑵從第一句中看出個人有什么特點?從哪一個字看出來?
“善”是什么意思?“鼓”是什么意思?
⑶再次齊讀,讀出人物的特點。
(此處教學干凈利落。)
2、理解人物。
圈點勾畫:文中哪些句子能體現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PPT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學生匯報。
(讀書有方法,及時的滲透讀書方法對學生將來的學習有百利。但方法盡量讓學生自覺應用,若只是每次公開課秀一下,就丟去了方法的意義。)
⑴讀第一句,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 生:志;若
(伯牙琴聲流淌即心中所想,一個“志”字寫出了伯牙的琴藝高絕。課本注釋中解釋“志在高山”為“心里想到高山”是很淺顯的,“志”還襯出了伯牙的志向、胸襟和情懷。“若”字從鐘子期出,恰能說明子期善聽,而非伯牙善鼓。)
⑵鐘子期的話中,那個字說明他善聽?甚至是標點符號。 生:善
“哉”的意思。看注釋是學習的好方法。語氣詞表示語氣非常強烈。
(教師隨時隨地關注學習方法的滲透與養成,值得學習。古漢語中語氣詞有很多,如陳述語氣詞“也”“矣”;疑問語氣詞“乎”“歟”“邪”;感嘆語氣詞“夫”“哉”等等。“語氣詞表示語氣非常強烈”的表述不明確。)
“善哉”就是太好了!鐘子期是怎樣感嘆的? 生讀。
這一句話中還有一個語氣詞,為什么一句話中有兩個語氣詞呢?教師自答:使語氣更加強烈。
(這個問題太難了,這里涉及到古漢語的語句特征、構句方式。教師自答有問題。如果換句問話“鐘子期把兩個感嘆詞都送給了伯牙,他的心情怎樣?他的語氣怎樣?”然后指導讀。再問學生“伯牙的琴聲在鐘子期心中竟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圖畫,這更說明鐘子期聽。”)
我們學過哪些寫泰山的詞語?文章中卻只用了一個詞“峨峨”,文言文簡約而不簡單。
(此處似乎讀的不夠。)
⑶讀第二句,談理解。學生自讀,匯報。
(由前面的扶到這里的放,教師修好了臺階,學生的閱讀水到渠成。)
⑷古人作文時,常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伯牙借琴聲在表達什么呢?伯牙琴藝高超,他還會表達什么?PPT出示:清風明月圖。請學生說幾個abcc式詞語。PPT展示詞語。
學生仿寫: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風,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風!”
……
(語文教學的根要落在語言文字上,教學始終緊扣文字展開,又在仿寫中積累詞語、了解句式、提升興趣。個人覺得在“理解人物”的教學中,過于強調了文本的邏輯行而一句一句教學,使得人物的相互溝通、相互印證、相互欣賞沒了著落。建議教學整體把握文本的二三兩句,放手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
3、深入人物。
⑴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清風,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清風!”……這些話正說明了什么? 生: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板書)
“念”是什么意思?上文中哪個字和它的意思一樣? 生:志
學習中就應該這樣聯系上下文。
⑵鐘子期僅僅聽懂了伯牙的琴聲嗎?還聽懂了什么? 學生交流。(板書:知音)
(學生似乎還沒有走進文本,情感游離在外。如果有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打底,不知是否會好些?)
四、文曲交融,余思
1、俞伯牙和鐘子期是在一次偶然中相遇,PPT出示閱讀材料。
在伯牙的生活中并不缺少贊美,但別人聽不懂他的琴聲,伯牙的內心會怎樣?他在呼喚什么?
2、你就是伯牙,你有什么話要對子期說,寫一寫。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學生匯報。
3、伯牙再訪子期,只看見了子期的墳墓,伯牙在知音的墓前鼓琴。低沉哀怨的《流水》響起,約一分鐘后,琴聲戛然而止,傳來摔琴的聲音。
伯牙破的僅僅是琴嗎?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
4、齊讀最后一句。
(當音樂響起,報告廳里有一種別樣的氛圍。學生忽然間離文中人物近了,聽課老師們也在靜靜回味。教學音樂的運用妙在自然、妥帖。)
板書設計
25.伯牙絕弦
伯牙 所念
子期 必得 知己
(二)自說自話
對于《伯牙絕弦》的文本一直都不很熟悉,聽課時一邊聽一邊胡思亂想。在中國和友情的故事里,“伯牙絕弦”堪稱絕唱。這個友情悲劇恰好對應了中國人對友情的認識,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伯牙絕弦》中的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充滿了“知音”的浪漫,然人鬼殊途時,俞伯牙摔琴時的心灰意冷才真正道出了“知音”的永恒價值。
人,總是孤獨的。沒有人可以完全的了解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伯牙絕弦》更像是一則尋求理解、挑戰孤獨的寓言。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開篇第一句介紹了兩個不相干的人,相干是后面的事。“善”寫出了他們的音樂才華,也暗示了彼此的內心孤獨,如同蘇軾說的“高處不勝寒”。 善鼓者期待著善聽者,善聽者期待著善鼓者。兩個人要么永不相遇,一相遇必定靈光乍現、天樂齊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在很多現代的故事版本中,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相遇充滿曲折,據說上文是俞伯牙在樂理上考考鐘子期。這一段寫伯牙,重在心理,寫子期,重在語言。一個“志”字,寫出伯牙心中所想,寫出了伯牙的琴藝高絕,還襯出了伯牙的志向、胸襟和情懷。面對一個有著大志向、大胸襟、大情懷的俞伯牙的鐘子期,真誠地贊美并把飄逸的琴聲繪成氣勢宏大的圖畫,也足見子期的胸懷志向。這兩句話里每句都寫到兩個人,兩個人的行為又互相唱和、互為印證,寫活了前文中的“善”字。從開頭的陌生到這里的相遇進而欣賞,兩個音樂天才必將奏出最美妙的琴聲。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這句話是對上句的補充說明,全稱肯定句式的運用突出了鐘子期對俞伯牙的理解。伯牙精妙的樂曲,只有通曉音律的鐘子期能真正聽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鐘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這才是知音啊!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再加工文本是早有自己的意識形態的,句中的“必”字就是寫作者及故事傳播者對“知音”的態度。《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那么這個“必”字是不是正說明現實中知音難求呢?
讀到這里時,有些困惑。“知音”的基礎應是相互間的理解。看前文似乎只能看出鐘子期理解、體會了伯牙,而看不出俞伯牙是否了解子期啊。教學中可以在此補白,補出伯牙的心理狀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偶然相遇到相互欣賞再至互為知音,千古的美談因子期的死而走進沉痛之中。伯牙失去唯一的知音,他無邊孤寂,他選擇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個曠世選擇更流露了他對友情的懷念與忠貞。好多教學設計上都有一問:“伯牙破的僅僅是琴嗎?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如果教學僅止于此,這是淺易的。我再補一問:“伯牙留下了什么?”他留下了記憶、孤獨……當在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發出深深感嘆時,引領學生去珍惜友情、去尋找知音。稍再深挖一點,可以問問孩子“伯牙孤獨嗎?”當然,這個問題可以隨便回答。最后說句廢話------“知音”是人為擺脫永恒孤獨的挑戰。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