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11-06 18:06:49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 六年級 教案
德育乃素質教育之首,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此可以看出小學語文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人文情感熏陶,且必須通過語言文字訓練進行思想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語言文字之中。
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最根本的一條則是從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入手。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語,進行課文情的遷移、情的默化。
《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明文,說明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好教材。課文通過對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等方面情況的說明,讓學生了解為什么地球上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為什么不能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為什么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教育。進而講述我國把環保作為基本國策,這在全球是第一家,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懂得環保的重要,才能把環保的良好開端延續下去。
為了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我在教學中抓住課文語言的分析理解,課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話中兩個“很小”的連用,意在強調我們更應該珍愛這有限的人類活動的陸地。課文第三段開始,以“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句中一個“也”字與前文互應,“有限”一詞承前文文意,從另一個側面強調了我們應該珍愛自然資源。段中一個假設句“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地球上的礦產資源必將越來越少。”進一步突現了文意。我以為,在教學中,如果能抓好這些詞句的分析講解,并在講解中有意識通過議論、思考、滲透思想教育,則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真正使語文課文與道德有機地統一起來。
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有時需要我們更好地激情引趣,讓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之中,有意無意地受到感染,以達到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政治素質的目的。在分析可以再生的自然資源一節時,文中說“這些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我用了一組具體數字,幫助學生馳聘思維,增強教育力度:我國每年的用水量為7000億立方米,受污染的水量為3000億立方米,僅剩余4000億立方米的清潔淡水可以用,不僅如此,還造成一系列生態災難,使人生病,使魚類滅絕,使山青水秀的風景失去美麗的風光。這樣,學生就加深理解了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到自己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職能。
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就必須在學生全面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增深學生對課文中心的理解,增強思想教育的滲透力度。我在進行完本課教學內容后,根據課本要求,安排練筆內容,讓學生寫二百字左右的讀后感時,這樣引導學生去思考:學了這篇課文,你知道地球上可供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我們必須有強烈的珍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但人類可以開發新的活動領域,例如海洋、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但人類可以利用新的能源,例如核能。為此,我們就應努力學習,發展科學技術,以拓寬人類生活領域,為全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了解到了地球的重要,那么你現在知道還有哪些破壞環境,毀滅地球的行為?我們又應該用怎樣的行動保護自然環境?以便讓學生展開想象、結合實際講出自己的看法、觀點,更有利于學生把各自的所感變為各自的行動。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人之成法乃在于力行。”思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在學生獲得所知后,重要的是要他們有所“行”,做到“知行合一”。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首要環節,更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所以深鉆教材是必不可少的,與此同時,還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心理特點、知識層面,選好施教的突破口,根據不同的教材特點,選擇最佳的教育方法,方可收到預期的目的。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