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說課稿 > 小學語文說課稿 > 六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 正文
2009-11-07 19:07:59 下載試卷 標簽:說課稿 語文
一、說教材
《飛奪瀘定橋》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紅軍戰士為了奪取大渡河上的瀘定橋而進行的驚心動魄的戰斗,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課文圍繞“飛”和“奪”展開故事情節,按照“接到命令—飛兵急奔—英勇奪橋—順利渡河”的思路記敘事情的發展過程,結構條理非常清楚:為什么“飛奪”?怎樣“飛奪”?其中紅軍怎樣飛奪瀘定橋是重點內容。而“飛奪”一次也有兩層含義:“飛”強調神速,而“奪”則強調紅軍的神勇。可謂“飛”中見智,“奪”中見勇。
具體來說,“飛”體現在兩方面:其一,識破詭計,智定策略。
為了阻攔紅軍北上,敵人“早就派了兩個團防守滬定橋”,還“調了兩個旅趕去增援”。面對路遠(離滬定橋還有240里)、時短(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敵強(已有兩個團,又派兩個旅)的不利形勢,紅四團果斷作出決策:搶在援敵之前趕到滬定橋。
其二,排除艱難,智斗援敵。紅四團的前進并不順利,他們一邊翻山越嶺,一邊還要打擊阻擊的敵人,在“離滬定橋還有110里”時,“天又下起雨來”,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戰士們“忘記了饑餓和疲勞”,“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濘繼續前進”。發現了河對岸的敵人,紅軍戰士索性“點起火把”與敵人賽跑;聽到敵人問話時,紅軍戰士高聲答話,聲稱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消除了敵人的疑心。就這樣,紅四團“終于在29日清晨趕到了滬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后面了”,為成功地奪下滬定橋打下堅實的基礎。
“奪”中見勇則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險”中見勇。
“滬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人走在上面搖搖晃晃,就像蕩秋千似的”,橋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的山峽里直瀉下來,撞擊在巖石上,濺起三米多高的浪花”。這險境讓人心驚膽戰,但它卻擋不住英勇的紅軍戰士。其二,“難”中見勇。“守城的兩個團敵人早已在城墻和山坡上筑好工事。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守敵憑著有利的地勢,扼守橋頭,氣焰極其囂張。我們的紅軍呢?他們“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過橋之“難”反襯了紅軍戰士的英勇氣概。
其三,“激”中見勇。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后的勝利,沖呀!’”聽到黨的號召,戰士們“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斗,僅用了兩個小時,敵人就被紅軍打得落花流水。從戰斗的“激烈”中我們再次看到了紅軍的英勇無畏。
本文語言生動準確,富有強烈的動感,其中的好詞佳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同時,本文的思想教育內涵十分豐富,通過教學,可以教育學生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二、說目標
以上述教材編排特點為依據,我確定以下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一是反復朗讀課文,感悟課文中“飛”、“奪”的含義,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掌握“瀘、湍、妄、潰”等7個生字,;三是能夠在重點的詞語下加點,在重點的句子下面畫波浪線;理解感興趣的詞語。四是學會概括課文,分層理解第5自然段。
過程與方法:一是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二是畫出重點詞語,品味“飛奪”“天險”“關鍵”“浩浩蕩蕩”等詞語;三是通過區分事情的不同方面,理清文章的條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紅軍崇敬的情感,繼而學習紅軍不怕困難、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說學情
這篇課文在人教版教材體系中安排在第九冊,在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概
括能力、質疑習慣和抓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基礎上,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做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北師大版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七冊,“橋”這一主題單元,旨在讓學生了解圍繞橋引發的故事,體會其中包含的豐富內涵;同時,培養學生理解詞語、概括課文的語文能力。學生通過前面三年的學習,對于含義深刻的詞語的詞語的理解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通過教學本篇課文,要進一步提高學生聯系課文內容、聯系時代背景理解重點詞語的能力,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詞語進行研究,進而理解。對于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在前面的學習中接觸過,但很少有像本篇課文這樣篇幅較長、內容豐富的文章,在教學中可以借助課題中的“飛”和“奪”兩個字,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層次,進而把文章各部分內容連起來形成文章的主要內容,滲透方法的指導。
四、重難點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我確定本文教學的重點有兩個:一是抓“飛”“奪”等重點詞句,品味語言。這一重點的確立,主要想體現以下兩個目地:一是通過品味語言,可以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對紅軍崇敬的感情;二是能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他語文能力。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樣做能逐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繼而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時也對課文語言進行了二度創造。
重點之二是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由于概括主要內容是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最高體現,但與學生實際概括能力尚有距離,所以借助課題概括主要內容同時也是本文教學難點之一;難點之二是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對紅軍的崇敬之情,讓學生學習紅軍不怕困難的優秀品質。只要依據是文中故事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太遠,較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五、說教學設計
我主要想談一談其中幾個環節的教學設計:
(一)揭題質疑環節
教師設問:看了這個課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答,隨機梳理問題并板書:誰飛奪?為什么飛奪?怎樣飛奪?飛奪的結果?)淺層次的問題如“誰飛奪”可以立即解決,對于理解課文內容有價值的問題,留在黑板上。這一設計的依據有兩條:1、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等能力。2、為下面的教學進行目標定位。
(二)學習“搶時間“部分
首先,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和課文內容了解為什么要“飛”一樣
的奪下瀘定橋。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瀘定橋這個地方這樣險,毛主席在《長征》詩中說:“大渡橋橫鐵索寒”敵人已有兩個團兵力把守,如果援兵一到,敵人就會如虎添翼,我軍一個團要對付敵人兩個旅兩個團,敵眾我寡,要取得奪橋的勝利就不大可能了,因此我們必須趕在敵人援兵之前到達瀘定橋,必須“飛”速行軍。
然后,讓學生分別畫出描寫紅軍戰士遇到的困難的語句和克服困難的語
句。采用對讀的方式,請一名學生讀標出的困難,另一名學生跟著讀出標出的克服困難的方法。教師邊訂正,邊進行朗讀指導著重指導“扯著嗓子喊”、“高聲答話”的內容。
(三)分層理解第5自然段
首先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終于,我們的紅軍提前到達了瀘定橋,這橋到底什么樣?”這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天險瀘定橋的圖片,配上震耳欲聾的流水聲,給學生一個形象的感知。然后,引導學生朗讀第5自然段。讀后激發學生的體驗:“如果你站在這瀘定橋上,會有怎樣的感受?為什么?”最后,根據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的體驗理出本段的層次:橋險、水急、敵人兇。進而,提出質疑:“敵人說:飛過來。我們的紅軍能夠飛過去嗎?”為下面英勇奪橋做好鋪墊。
以上就是我對于本課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本課的一些設計,如有不當之處,還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