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說課稿 > 小學語文說課稿 > 六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 正文
2009-11-07 21:11:13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 說課稿
什么是模式?模式指的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式樣。這里所說的小學語文說課的基本模式,僅僅指的是“說”的模式,不包括說課的整個活動。具體的是指根據一定的說課目的和內容,怎樣進行述說的具體的、可供操作的方式。目前在小學語文說課活動中慣常采用的說課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三說”的說課模式
這種說課模式的方法,是把整個說課內容分作“說教材”、“說教學程序設計”和“說板書”三個部分。在“說教材”的時候,結合說大綱,在“說教學程序設計”時結合說教法、說學法和說練習的設計與安排。
使用這種模式說課的好處是容易抓住和突出說課的重點,不至于因說教法、學法不當而出現喧賓奪主或把握不準時間的情況。而且大綱、教法、學法等結合在說教材、說教學程序設計的過程中說,會使說課的流程不顯得那樣機械、呆板,容易給聽說課的人留下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聯系自然的好印象。但也正因為在說教材、說教學程序設計時還要結合說大綱、說教法、學法,也就增加了說的難度,處理不當,容易發生零亂,甚至是顛三倒四,繞來繞來說不清楚的毛病,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2.“四說”的說課模式
“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稱為“四說”。這是一種目前被較為普遍采用的說課模式。由于把教法和學法,作為獨立的內容分開來說,說課時就容易說清楚,思路也會比較清晰,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說教法時,應說清以哪種教法為主,哪種教法為輔,以及教法選擇的理論根據。在說學法的時候,還可以結合分析學情,交代清楚該課設計是建立在學生什么樣的學習基礎上的。使聽說課的人容易在聽說教學程序設計前,就從整體上明確該課設計的理論依據和課堂教學的大致走向。但孤立的說教法、學法,也容易導致生硬、機械,而且每一種教法都不是萬能的,在一堂課中,常常需要幾種甚至是很多種教法的綜合運用。所以使用這種模式說課,應當切實掌握好“說教法”、“說學法”的“度”,說課要有分寸。而且也切不可以為教法、學法已經在前面單獨說了,在說教學程序設計時就束之高閣,不再涉及了,事實上還應當在說教學程序的過程中,根據需要,再結合教學的實際,穿插進去說一說。一般比較妥當的做法是先在“說教法”、“說學法”時概括說一說,爾后在說教學程序時,再穿插進去說。這樣才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四說”模式的優勢效益。
3.“五說”的說課模式
“五說”的說課模式是先說教材,然后依次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最后說板書或練習設計或結合起來說說板書和練習設計。這種模式與以上的“四說”的模式相比,前四方面內容是相同的。只是增加了說板書(或再包括練習設計)的內容。但無論是“三說”還是“四說”,實際上板書(或再包括練習)也還是要說的,區別只在于前者僅把板書(或包括練習)作為教學程序設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揉合到教學過程中說,板書或練習設計的地位,也不像后者那樣予以強調與突出而已。
4.“六說”的說課模式
所謂“六說”,即是“五說”,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或練習)中的“說教材”與“說教法”之間,插進一個概括陳述整堂課設計的指導思想和著重注意及準備著重體現的一些問題。有時,這個環節也可以安排在最后,即在說板書之后。這個環節說的內容,往往帶有很強的理論性,而且常常圍繞準備體現什么、注意什么、遵循什么及怎樣體現、怎樣注意、怎樣遵循和為什么要體現、為什么要注意、為什么要遵循,這樣的思路和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闡述。如果將這個環節安排在最后,則在陳述時還要結合舉一些實際的例子。說好這個環節的關鍵,是要求說課者對自己所說的課必須爛熟于心,并對自己怎樣教和為什么教,在理論上有一個十分清楚的認識。也只有這樣,才能高屋建瓴,抓住本質的東西旁證博引、引經據典,將該說的內容說清楚,說透徹。
說課模式,除以上四種以外,還有很多種由以上模式生發出來的變式,如在說教材和說教學程序之間插進“六說”模式中的第二說,把說課的內容變成新的“三說”,而且還可以把“六說”中的第二說放在說教材、說程序設計之后使之成為另一個新的“三說”。但不管怎樣,說課的基本內容是不變的,變的只是說的內容的組合和次序的先后及突出、強調的內容和程序不同。而這里必須十分強調的是,在以上這些說課模式中,雖然沒有把說理論當作一個獨立的說課環節,但這絕不等于說,理論的闡述在說課中并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論在說課中是占有相當突出的重要位置的,實際上“六說”模式的最后環節,也就是說理論,而且把說理論放在說教法、學法前也是可以的。所以,無論采用何種模式說課,都切不可忽視理論的陳
《驚弓之鳥》說課稿
《驚弓之鳥》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6冊第28課。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只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
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先講述了更羸射大雁的經過和結果,接著講述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內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兩個部分。也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三段來理解。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難點,采用分兩部分的方式比較合適。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來的四個自然段較為具體地講到了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如文中所述,更羸見“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便斷言他“只要拉一下弓,這只大雁就能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難怪魏王會“信不過”自己的耳朵,認為是自己聽錯了,但隨之而來的情形便足以印證了令魏王難以置信的話。“更羸并不取箭,”這句話原本毋需用一個“并”字也能講通,但通過一個“并”字,卻很好地強調了“不取箭”的事實。但聞“嘣”的一聲弦響,只見“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后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后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讀文至此,我們定會拍案叫絕。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四個自然段。這部分內容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尤以更羸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為重。
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實著實令魏王“大吃一驚”,由前面的“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兩個懷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問句到“啊!”“真有這樣的本事!”兩個驚訝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驚嘆句便很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課文并未就此點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驚嘆之余,寫到了更羸令魏王覺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話:“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這里,我們應該注意更羸話前的提示詞語“笑笑”兩字可不簡單,因為這笑中包含著更羸對眼前事實的最清晰的認識。然而這其中的玄機卻是我們和魏王所不知道的。這話語連同這話語前不可思議的神情對剛親眼目睹完讓人不可想象的只彎弓取鳥場面的魏王來說,當然更是覺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嗎?“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問也是我們讀到這里的疑問,當把這些不可思議的疑問推向高潮的當口,讓更羸用諸語道破天機,應當說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