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11-09 22:37:46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教案 語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會認6個字,會寫14個字,能正確讀寫“奇怪、著名”等20個詞語。
2、讀懂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教師指導下讀懂課文。
2、學習作者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有重點地把內(nèi)容寫具體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并學習李四光勤于動腦、不懈追求的可貴品質(zhì)。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圖片導入(課件出示各種小石子)
師:石頭是咱們生活中常遇到的石頭,就像這些可愛的小石頭,有時忍不住,就會隨手撿回來,那么你有撿過石頭嗎?你撿來的石頭什么樣的?
師:這么漂亮的小石頭的確讓人喜愛。可是一塊巨大的石頭孤零零地臥在草叢中,也引起了一位小朋友的注意。(出示,大石頭)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課文。一起寫課題:奇怪的大石頭。
二、 初讀課文
1、生自由讀課文。
2、此時讀完這篇課文,你最想說什么?
聯(lián)系學生所說,重點講解:
⑴李時珍的有關生平,并閱讀課文中的資料袋。
⑵有關名詞做出解釋:
隕石:大的流星在經(jīng)過地球大氣層時,沒有完全燒毀墜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質(zhì)較多或全部為石質(zhì)的隕星。
地質(zhì)學家:從事地球物質(zhì)形成和地殼構(gòu)造研究,以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fā)展的科學家。
突兀:高聳。
第四紀:地質(zhì)歷史的最后一個紀。約250萬年前至今。此時高緯度地區(qū)廣泛地發(fā)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兩極地區(qū),積雪由于自身的壓力變成冰塊(或積雪融化、下滲凍結(jié)成冰塊兒又因重力作用而沿著地面傾斜方面移動,這種移動的大冰塊叫做冰川。在地質(zhì)上的新生代第四紀,氣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許多地方被冰川覆蓋,稱第四紀冰川。
秦嶺:橫貫我國中部,東西走向的古老語皺斷層山脈。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
⑶對課文大意有關介紹:
師:講講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3、再讀課文,將課文讀流利。
三、字詞檢查
⑴讀:分段指讀課文、同學互讀課文
⑵寫:重點指導:藏、臥、旅、秦
第二課時:
一、“奇怪”
師:上節(jié)課,咱們知道了,兒時的李四光對一塊突兀的大石頭發(fā)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竟然在他留學之后仍是念念不忘,只為了尋找它的來歷。那么,這到底是塊怎樣的石頭呢,讓我們再一起去讀讀第7課,奇怪的大石頭,也來尋找一下答案。石頭奇怪在哪?
1怪——獨個兒:“這塊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2怪——體積大:“大石頭把他的身影遮得嚴嚴實實的,小伙伴圍著石頭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也找不到他”
3怪——時間久:“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我小的時候它就在了”
4怪——來自何方:問老師、問爸爸。沒有答案。
(生選擇課文內(nèi)容講,師適當概括并板書)邊讀書邊感悟
二、“解迷”
師:這真是一塊奇怪的石頭,誰也不知道,它來自何方,難道真的是天上的隕石落下來嗎?還是哪個大力士將它搬到這兒來的?答案李四光的老師知道嗎?從哪看出來?
1、 練讀:“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不肯定的語氣),適當?shù)剡M行對話練習。
2、 老師沒能給李四光一個滿意的答案,接下來他又去——(生接:問爸爸)得到的答案又是不知道。
3、 盡管這樣。好奇的李四光卻沒有放棄尋找答案,請同學們讀課文的最后的兩個自然段。
讀完后,你最想說什么?
李四光的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刨根問底,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
從哪可以看出李四光的這些品質(zhì):(學生邊說邊出示句子,并點明重點詞)
⑴關于這石頭為什么會在這,李四光想了許多年。
⑵直到他長大以后到英國學習了地質(zhì)學,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里甚至上千里。
⑶后來,李四光回到家鄉(xiāng),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
⑷經(jīng)過進一步的考察,他發(fā)現(xiàn)在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紀冰川的遺跡。
總結(jié):想不到,當李四光的這一研究成果,震驚全世界的時候,誰也沒想到,這竟跟他小時候的疑問有著不可缺的關系。正是因為小時候的他善于提問,更是因為長大后的他,仍是對著未解之謎有著執(zhí)著地追求。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一直李四光的好奇,認真,勤勞。讀全篇課文。
三、“延伸”
1、師:正因為有了李四光爺爺有著遇到問題認真思考,追究到底,才會取得巨大的成功。你想對李四光爺爺說些什么嗎?
2、師:是啊,我們也要向李四光爺爺學習,從小就養(yǎng)成問問題的習慣,善于思考,努力探究,就算現(xiàn)在的我們解決不了這些難題,長大后,在豐富知識后,咱們再接再厲。讓我們再來欣賞兩則故事,從中你又可以學到什么呢?(生自由讀材料)
關于蘋果落地的故事
一個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發(fā)一位科學家思想的閃光。這是1666年夏末一個溫曖的傍晚,在英格蘭林肯郡烏爾斯索普,一個腋下夾著一本書的年輕人走進他母親家的花園里,坐在一棵樹下,開始埋頭讀他的書。當他翻動書頁時,他頭頂?shù)臉渲χ杏袠訓|西晃動起來。一只歷史上最著名的蘋果落了下來,打在23歲的伊薩克牛頓的頭上。恰巧在那天,牛頓正苦苦思索著一個問題: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環(huán)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環(huán)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為什么這只打中他腦袋的蘋果會墜落到地上?正是從思考這一問題開始,他找到了這些的答案——萬有引力理論。
3、你的感言請你跟學習小組的人討論一下。
4、你還知道這方面的故事嗎?
總結(jié):小時候的一個小想法,也許就會帶來巨大的驚喜,希望咱們都能善于觀察與思考,將小問號變成大學問!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