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11 15:02:47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自73頁至74頁"除法的意義"。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除法運算的意義,理解除法是乘法9逆運算,認識1、0在除法中的特性。
2.通過引導學生對除法意義的概括,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概括除法的意義。
2.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要著重研究除法的意義,弄清除法與乘法的關系,認識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板書課題:
乘法的意義。
[評析:開門見山,點明學習任務,明確思維方向,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去探究新知。]
二、新課教學
(一)教學除法的意義
1.先出示第73頁第(l)題。
提問:"怎樣解答?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追問:"在這道乘法算式中,40、4和160分別是什么數?"
2.再同時出示第73頁第(2)、(3)題。問:"這兩道題怎樣解答?為什么都用除法計算?"
3.分析比較、抽象概括。
比一比:"第(2)、(3)題與第(1)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說一說:"第(1)題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樣算?"
議一議:"與第(1)題相比,第(2)、(3)題又分別是知什么,求什么,怎樣算?"
想一想:"根據剛才的分析,想一想第(2)、(3)題有什么共同點?"
理一理:"除法就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運算?""什么樣的運算叫做除法?"
出示: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
4.用一用:要求學生應用除法的意義說明第73頁第(2)、(3)題為什么用除法算。
[評析:教師從三道題引入,讓學生獨立解答,弄清算理,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第(2)、(3)題與第(1)題的異同處,發現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數和未知數的變化,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議一議"→"想一想"→"理一理"等多種活動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去發現,最終抽象概括出除法的意義。這樣,概念形成過程十分清晰,充分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把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達到教學目的,再通過"用一用",讓學生充分暴露思維,進一步深化對除法意義的認識,實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二)教學被除數、除數與商的含義。
1.讀一讀:讓學生閱讀課本第73-74頁有關內容,理解被除數、除數與商的含義。
2.說一說:"在除法中,什么叫做被除數?什么叫做除數?什么叫做商?"
[評析:通過"讀一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再通過"說一說",創造一個開放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動腦、動口,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三)教學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1.憶一憶:減法和加法之間有什么關系?
2.想一想:除法和乘法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
3.說一說:為什么說"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強調:乘法是已知兩個因數求積,而除法正好與它相反,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所以說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評析:教師在教學中注意運用了知識遷移規律,學生根據減法和加法之間的關系,類推出除法和乘法之間的關系,滲透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ㄋ模┳鲆蛔
根據36×14=504,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1)504÷14= (2)504÷36=
[評析:教師通過指導審題→指名口答→闡明道理,使學生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強化了新知。]
(五)教學1、0在除法中的特性。
1.出示:
口 口
口÷1=口 一個數除以一還的原數
口 口
教學步驟:口頭填空→引導觀察→尋找規律
[評析:學生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主動參與,尋找規律,得出結論,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質。]
2.出示:
口 口
0÷ 口=口 0除以一個非0數還的0
口 口
教學步驟同上。
若5÷0 0÷0有意義
得 出
0×?=5 0×?=0則 引導討論發現:
5÷0不可能得到商
0÷0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商
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數
[評析: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引導學生緊抓"除法的意義"這一關鍵,提出假設,進行推理,逐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是培養小學生創造性學習的一種有益嘗試。]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七第1題。
2.做練習七第2題。
[評析:練習是為了內化和鞏固對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基本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練習過程中及時反饋、及時調控,讓學生切實把握除法的意義的本質屬性,從而達到本課時的教學要求。]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評析:用學生交流自己學習體驗的形式來優化學習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五、游戲、梳理
用△、○、□代表三個數,讓學生按要求擺算式。
1.如果已知兩個因數分別是△和○,求出的積是□。你能擺出這道算式嗎?
把它改擺成兩道除法算式。
2.如果已知兩個因數的積是△,與其中一個因數○ ,求出的另一個因數□。這道算式怎么擺?
你能把它改擺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嗎?
[評析: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練習,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課末設計了游戲的形式,對本節課的新知識進行梳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各種感官及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把本節課再次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總評:學習是學生的"再創造"活動,這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主觀意義上的"創造",正如數學教育家賴登塔爾所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重視學法指導,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在教學中,吳老師引導學生做到:觀察有目的、比較有標準、歸納會舉例、概括會分層。創造機會讓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重視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數學素質得到發展。教師注意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寓教于樂。整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的各種感官及大腦處于最活躍狀態,為主動學習提供最佳心理準備,使學生學得愉快、活潑,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精神。]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