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11 17:42:26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教案 數學
【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第89頁例1和“練一練”、練習十七第1題。
【教材簡析】本節課主要教學用替換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列表、一一列舉和倒過來推想等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在學習和運用這些策略的過程中,感受了策略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同時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識。
通過解決例1這 個問題,讓學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換的策略。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一是能夠由題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換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換成“大杯”;二是 正確把握替換后的數量關系,從而實現將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意圖。達能餅干和牛奶鈣含量里的替換問題除了鞏固例1,也還有一種優化替換策略的價值在里面。
“練一練”依然是把一種物體分裝在兩種不同容器中的實際問題。與例1的區別在于,大盒和小盒的關系不是用倍數表示,而是用差數表示。因此在依據題意將大盒替換成小盒或者將小盒替換成大盒后,原題中的數量關系就有了不同的變化,這是一個跳躍,也是判斷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替換策略,而不是機械記憶的一個標志。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解題步驟,有效地解決問題,同時體會畫圖、列表等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價值。
2、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用“替換”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方法。
【教學用具】
題紙、多媒體課件、空白的策略思考紙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關于原始社會末期,以物易物的交易,由于這種過程的不方便,祖先們的“替換策略”產生貝幣,這樣一個偉大的轉換,一直影響到現在。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信用卡”的出現意義遠遠小于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的貝幣,因為貝幣是一種元初的“替換”。
【這說明替換策略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思維范式,教育所能做的恰恰是如何有效的激發和引導好這種思維范式,而不是替換學生自己的思考。這是我整堂課的一個結構原則。】
一、直接導入
1、談話:早晨喝豆奶遇到的一個問題,父親喝一大杯豆奶,兒子喝一小杯豆奶,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現在有一大杯和兩小杯豆奶,如果給父親喝幾次喝完?給兒子喝能喝幾次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父親可以喝兩次;兒子可以喝四次。初步讓學生親歷感知“替換”的思考過程,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設計意圖:在學生經歷課前替換思維的“引力”之后,引導學生通過一個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了解“替換”策略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還能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
二、探索新知
直接出示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倒滿。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讀題獲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問題?
自主生成替換策略,孩子由于起始階段父子喝豆奶的啟發,這個問題應該不難理解,課堂現場體現的更為充分,孩子們非常迅速的理解了大小杯的替換關系。
3、小組討論。
(1)把什么替換成什么?
(2)替換后的數量關系是什么?
(3)…………
4、交流討論結果
學生匯報教師演示課件。
5、小結策略。
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替換方法,但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兩種不同的物體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替換成一種物體。)
6、列式解答。
根據剛才的兩種思路讓學生自選一種喜歡方法進行計算,教師指名解法不同的兩名學生板書,并讓其再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這一層次安排了觀察、操作、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讓學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換策略的應用。在交流中,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來,大家互相借鑒、互 相補充,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習主動性,而且提高了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的作用僅僅是平衡這種思考的氛圍,課堂的現場也是如此。】
(三)、教學檢驗。
過渡:如何確定自己做對了?(檢驗)
1、學生自己嘗試檢驗。
2、交流學生的檢驗方法。
3、指出“只檢驗滿足一個條件”的檢驗方法的不足之處。
4、課件出示檢驗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的檢驗方法。
5、小結檢驗方法。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夠掌握這類題目的檢驗方法,檢驗時解答的結果必須滿足題中所給的各個條件,培養學生的數學“還原思想”。課堂現場:孩子們的檢驗是非常到位的,語言敘述也不繁雜。】
(四)、小結:你覺得“替換”的這個策略如何?
三、鞏固策略
過渡:來段廣告圖片,輕松一下。
[電腦出示]8塊達能餅干的鈣含量相當于1杯牛奶的鈣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塊餅干,喝了1杯牛奶,鈣含量共計500毫克。你知道每塊餅干的鈣含量大約是多少毫克嗎?1 杯牛奶呢?
1、學生獨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聲交流。
2、教師選擇學生作業在小黑板上展示,并要求學生說出解題思路。
3、口頭檢驗。
4、為什么不把餅干替換成牛奶來考慮?
5、小結:我們還需優化“替換”策略來解題,選擇合適的替換方法。
(二)教學“練一練”
過渡:小明在裝網球時又給我們出了個難題,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它!
1、[電腦出示]小明在2個同樣的大盒和5個同樣的小盒里裝滿網球,正好是100個。每個大盒比小盒多裝8個,每個大盒和小盒各裝多少個?
2、齊讀題,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
自組織生成,教師參與討論
3、問:與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每個大盒比小盒多裝8個”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你準備怎樣替換?替換后的數量關系是什么?
6、同桌討論,交流,教師用大小盒做了一個演示,并且讓孩子閉上眼睛思考這個替換的過程,然后互相說一說。【課堂現場:這個過程有一個儀式感,孩子們在大小盒的替換過程中,發現了總數變化的情況,欣喜之情都寫在了臉上。】
方法一:把2個大盒換成2個小盒。在學生交流中,教師穿插提問:
① 現在7個小盒還能裝下100個球嗎?為什么?
②現在一共可以裝多少個?
方法二:把5個小盒換成5個大盒。在學生交流中,教師穿插提問:
① 現在7個大盒要都裝滿,100個球還夠嗎?為什么?
②現在一共可以裝多少個?
7、學生選擇一種解法解題。
8、交流。
9、口頭檢驗。
【設計意圖:這道“練一練”實際也是本堂課的難點,通過大小盒演示參考的方法使學生能比較清楚的看出球的個數總量變化和盒子數量的不變,幫助學生較好的梳理解題的渠道,找準解題的依據,策劃出比較明確的解題方案,同時也能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感受數學的趣味。】
四、全課總結。
1、例題和練一練,兩種替換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們要注意什么?
明確:
倍比關系:替換時,可以是“一個物體換幾個物體”或“幾個物體換一個物體”,總量沒有變化。
差比關系:替換時,只能是“一個物體換一個物體”,但總量發生了變化。【課堂現場:孩子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們能夠自主的分析替換策略的不同類型,并非機械式記憶。這樣一點讓我為他們感到高興。】
2、在實際生活中如果遇到數學難題時,不要畏懼,合理選擇策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板書在黑板的兩側),難題一定會迎刃而解的。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七第1題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