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11 21:25:14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數學
一、 引入
師: 小猴貝貝帶著小伙伴們來給大家拜年了。
媒體呈現一幅畫面:一棵桃樹下,一群猴子在玩耍。
師: 大家一起來數一數,一共來了多少只小猴子?
師生一起數,共有13只。
師:小猴子最頑皮了,你看——
媒體動畫呈現:一些猴子爬上了桃樹,地面上還留下6只猴子。
師: 咦?樹上到底爬上了幾只猴子?
有的學生說5只(畫面上可以看見的是5只),有的說7只。
二、 展開
1. 引出例題,探究算法。
師: 樹上有7只猴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共有13只小猴子,現在樹下有6只,13-6=7只。
教師適時板書13-6=7,并設問:你是怎樣想的?
生1: 因為10-6=4,4+3=7,所以13-6=7。
師: 還有不同算法嗎?
生2: 因為6+7=13,所以13-6=7。
生3: 因為13-3=10,10-3=7,所以13-6=7。
教師適時板書學生的算法:
算法一: 因為10-6=4,4+3=7,所以13-6=7。
算法二: 因為6+7=13,所以13-6=7。
算法三: 因為13-3=10,10-3=7,所以13-6=7。
2. 挖掘材料,組織嘗試。
師: 小朋友們真會動腦筋。樹上真的是7只小猴子(媒體出現樹上的所有猴子),你們算對了!你能根據現在這幅圖再列出一些減法算式嗎?
生1: 13-7=6。
師: 你是怎樣想的?
生1: 一共有13只猴子,樹上有7只,算地面上有幾只就是13-7=6。
師: 那你是怎樣算出6的呢?
生1: 因為6+7=13,所以13-7=6。
師: 還有不同算法嗎?
指名學生說說不同算法。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情境圖。
師: 你能列出算式嗎?
讓學生觀察列出13-5=8和13-8=5后說說想法。
師: 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可以根據顏色不同列出兩道減法算式,真厲害!那就請你選擇一題與同桌同學交流一下算法吧。
學生同桌交流算法后,教師分別指名回答。
3. 練習。
(1) 你能做幾題就做幾題。
12-7= 12-4= 14-8= 12-3=
13-6= 18-9= 11-2= 15-8=
反饋時請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
(2) 同桌相互出題計算(反饋時,請學生說說同桌是怎樣口算的)。
(3) 看卡片口算(全班學生參與,用手勢表示結果)。
14-8= 12-8= 11-8= 10-8=
17-8= 13-8= 16-8= 15-8=
計算后,教師把算式及答案隨意呈現在黑板上,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排排序,并說說有什么發現。
三、 小結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十幾減幾”的計算,你會做了嗎?你是怎樣算的?
指名學生說說算法。
師:猴貝貝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表現得非常出色,他想邀請大家一起去玩,但有一個條件:請你算出卡片上算式的得數(課前教師發給了每位學生一張寫有算式的卡片)。猴貝貝還讓老師幫忙選幾位小朋友當導游,請剛才獎勵到小旗子的小朋友到前面來(在課中,教師已經把旗子作為獎品發給了幾位小朋友),每位小導游的旗子上都有一個數字,如果你算式的得數跟哪一位導游旗上的數字一樣就跟在這位導游的后面。你們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吧。
全班學生在音樂聲中做游戲、排隊伍,然后走出教室。
反思
一、 對原有教材的分析
1. 教材主題情景分。
“十幾減幾”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一年級下冊的一節內容,其原有主題情境是“小貓觀金魚圖”。一只金魚缸里有13條金魚,花的有8條,黑的有5條。教材編寫的意圖是:引導學生“通過兩只小從不同角度觀察,獲得不同的數學信息”,提出不同的問(即教材所呈現的“有13條金魚,黑的有5條,花的有?條”和“13條金魚,花的有8條,黑的有?條”),然后列出減法算式作為例題。與“人教版”教材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還介紹:教學例題時,可出示多媒體動畫課件,以體現金魚的游動變化,給人以現實感,同時利用多媒體的音響效果,模擬小貓說話,給人親切感和趣味性。
然而,我們在研究這節內容時,家一致感到教材主題情境雖有一定的趣味性和開放度,但從數學問題的呈現和對算法多樣化的關注來看,該主題情境存在兩方面的不足:
(1) 問題缺乏真實性。我們認為,根據這一主題情境所提出的問題是缺乏現實意義的。因為兩種不同顏色的金魚數量本來就是已知的(通過數數就可以了),何必計算呢?
(2) 對算法的暗示性過強。學生在口算13-5、13-8時,往往會受到主題情境的暗示,一味地關注“想加算減”的思路,而視了其他的算法。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