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11-19 21:59:55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語文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課文教學目標中生字的音和形;理解“驟然、循、瞥見、撅、出其不意、倏然、縹縹緲緲、納悶、噙”等詞語的意思。
2、能力訓練:熟悉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結構和作者的思路。
3、思想情感教育:了解課文中放牛娃的優秀品質,感受少年一代的茁壯成長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按照“我”的所憶、所見和所想,給課文劃分段落,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2、難點:了解課文中放牛娃的優秀品質。學會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課文,能將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讀出來。
[教具準備]
幻燈片等。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教學目標中生字的音和形;理解“驟然、循、瞥見、出其不意、倏然、縹縹緲緲、納悶、噙”等詞語的意思。
2.熟悉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結構和作者的思路。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前一篇課文里學習了周恩來少年時期讀書生活的幾個片斷,了解了80多年前少年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崇高讀書目的。那么,80多年后的當今少年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文《春筍》。
(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小黑板)
1.給括號前的字注音。
驟()然瞥()見土墩()
竹笠()腋()窩褲衩()
倏()然霧靄()噙()著
2.解釋詞語。
①出其不意②驟然③瞥見
④噙著⑤納悶⑥霧靄⑦倏然
(課前學生自己查字典完成作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三)解題。
課文中“我”回憶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為什么以《春筍》為題?
明確:文章主要回憶了“我”這次回家鄉“去尋找童年的記憶”,在一場驟雨中與一位放牛娃相遇的事。課文以“春筍”為題,含有比喻意義,不僅形象鮮明,而且更能引起人們由物到人、由人到物的想象:春筍——雨后春筍的景象——少年一代成長的景象。使少年與春筍的形象融為一體,這是一種以物喻人的寫法
(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地引導)
(四)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課文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全文可分幾個部分。
明確:課文是用第一人稱寫的,全文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到“我長高啦!”):簡要交代了“我”對漫山遍野的春筍的喜愛,隨即轉入對童年時同小伙伴們上青竹山尋找春筍、自比春筍等趣事的回憶,點出了題意。
第二部分(從“這次我一回到久別的家鄉”到“簡直像要把宇宙著穿似的”):寫“我”一回到久別的家鄉,便跑到青竹山上去尋找童年的記憶,在一場驟雨中與一位放牛娃相遇的故事。
第三部分(“望著孩子的身影和拔地而起的春筍”到結束):以抒情的筆調,把眼前的放牛娃和拔地而起的春筍聯系起來,展開想象,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五)閱讀第一部分。
請一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其余同學思考:“我”的家鄉有什么特點?“我”為什么喜愛春筍?“我”回憶了童年時的一件什么事,有什么作用?請同學們回答。
明確:①家鄉是有名的竹鄉;②春筍“漫山遍野”、“破土而出”、“冒著尖兒”、“勃勃向上”,令人喜愛;③“我”童年時同小伙伴們上青竹山尋找春筍、自比春筍等趣事,點明了題意。
(六)閱讀第二部分。
1.學生默讀課文,要求思考第二部分可分為幾個層次,寫了哪幾件事。
明確:第一層(從“這次我一回到久別的家鄉”到“干四化哪”),寫放牛娃熱情招呼“我”避雨。第二層(從“不等我發問”到“他便倏然消失在雨水模糊的翠竹叢中”),寫放牛娃的遠大理想。第三層(從“找出神地望著這孩子消失的方向”到“他好像啥也沒聽見”),寫放牛娃冒雨挖渠排水。第四層(從“眼看霧需四起”到“簡直像要把宇宙著穿似的”),寫放牛娃雨后觀測天象。
2.分析第一層。
①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層。
②“我”與放牛娃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相遇的?明確:“我”到青竹山上“去尋找童年的記憶”,遇到“一場驟然而至的陣雨”,使“我”和放牛娃相遇了。
③從放牛娃熱情招呼“我”避雨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有什么優秀品質?
明確:關心他人。
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放牛娃的形象的?反映了他怎樣的個性?
明確:分別從外貌、語言、神態來描寫,反映了放牛娃熱情、活潑、聰明、天真、健康的個性。[
⑤課文寫放牛娃介紹他爺爺的為人有什么作用?
明確:突出了爺爺對放牛娃的教育和影響。
⑥分角色朗讀第一層。
(這一部分是重點,要重視)
(七)布置作業。
1.把練習五做到作業本上。
2.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3.熟讀課文第二、三、四層,想一想寫了哪幾件事,表現了放牛娃的什么好品質。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